2009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1-15
  

  • 全选
    |
    研究与进展
  • 曹景林, 朱龙付, 谭家福, 邓锋林, 李允静, 郝 娟, 徐士成, 张献龙
    棉花学报. 2009, 21(1):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品种Coker 201为材料,对与甲醇/醋酸铵丙酮沉淀结合的酚抽提法和裂解液配方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用于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棉花胚性培养物蛋白质样品制备技术。对胚性培养物,通过添加PVPP研磨和丙酮、TCA/丙酮、甲醇/醋酸铵等有机溶剂的系列洗涤,然后再进行酚抽提,蛋白质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获得的2-DE图谱质量高、可分辨的蛋白质点数多。比较分析3种裂解液对蛋白质的溶解效果发现,在裂解液中混合采用7 mol·L-1尿素、2 mol·L-1硫脲以及4% CHAPS是最有效的配方。
  • 张燕洁, 朱一超, 郭旺珍, 张天真
    棉花学报. 2009, 21(1): 1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李氏超短纤维突变体Li1li1自交后代野生型li1li1和超短纤维突变体Li1li1开花后4 d的胚珠纤维的复合体的RNA为探针,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筛选优质材料7235棉纤维伸长、次生壁加厚不同发育时期混合cDNA文库,分离出两个在两种材料中差异表达的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GhCHS(GenBank登录号:EF643506)和GhCPI(GenBank登录号:EF643507)。RT-PCR分析表明:开花后4 d,GhCHSGhCPI在陆地棉李氏野生型li1li1纤维中的表达量低于超短纤维突变体Li1li1。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两个基因在陆地棉基因组中都存在两个拷贝
  • 潘月敏, 营金凤, 高智谋
    棉花学报. 2009, 21(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安徽不同地区分离的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单孢株为供试菌株,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获得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缺陷型(nit)突变株232株,根据在MM、NM、HM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划分出nit A、nit B、nit C、nit D 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 A出现频率最高,179株,占总体的77%;nit B 25株,占总体的11%;nit C 24株,占总体的10%;nit D最少,4株,占总体的2%。将各菌株的nit A突变株和测试菌株的nit B或nit C配对,结果12个菌株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其中3个VCGs各含1个菌株,另外3个VCGs各含3个菌株。结果还表明,来源于同一野生菌株的不同类型nit突变体间或同一VCG不同野生菌株的nit突变体间可产生互补反应而形成亲和带,其中以nit B型突变株互补性最好,在利用nit突变体测定营养体亲和性时作为标准菌株;来源于不同VCG的nit突变体间不能产生互补反应。
  • 刘 方, 王坤波, 宋国立, 黎绍惠, 王春英, 张香娣, 王玉红, 胡育昌
    棉花学报. 2009, 21(1):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不同棉花受体材料进行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研究。通过卡那霉素鉴定、抗虫性鉴定和PCR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已成功将Bt基因转化到泗棉3号、辽棉15、中棉所19、中棉所29母本、中棉所35、中棉所36等棉花材料中。通过对转基因材料后代与非转基因材料的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等差异分析,发现花粉管通道转基因后代材料存在广泛的变异。
  • 程海涛, 马富裕, 慕彩芸
    棉花学报. 2009, 21(1):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疆高产棉花纤维品质形成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与棉纤维品质形成发育相关的7个生态因子进行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对比实际收获棉纤维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北疆高产田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值第3~6果枝较高,第1~2、第7~8、第9~10果枝相继下降。影响棉纤维发育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适宜度值(Fi)与棉花纤维品质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同果枝节位棉纤维品质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对棉花纤维品质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生态位适宜度分析法可以作为指导棉花生长调控、建立高产高效棉花群体的重要依据。
  • 范小平, 范博红, 徐子勤, 杨维才
    棉花学报. 2009, 21(1):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天然红叶绿色棉和绿叶白色棉的杂交,统计分析F1,F2代叶与纤维色泽的遗传分离规律,以及色素对纤维生长的影响。验证了红叶色素和绿色长绒色素性状是由两对位于两条染色体上,由独立遗传的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而绿短绒为完全显性遗传,并且与绿长绒性状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由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距离为1.26 cM。同时, t测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绿纤维棉株的衣分和绒长极显著低于白色棉,说明纤维中绿色色泽有阻碍棉花纤维生长发育作用;红叶对铃重与铃数以及纤维长度和衣分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改良彩棉纤维色泽的同时要与提高纤维品质研究相结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 高 媛, 张 炎, 胡 伟, 姚银坤, 汤明尧, 祁永春, 曾 雄
    棉花学报. 2009, 21(1): 3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疆长绒棉高产区,不同钾肥处理下长绒棉氮、磷、钾的吸收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各处理棉花钾素的吸收集中在出苗后的60~110 d内,在这50 d左右时间内吸收钾的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近60%。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钾肥的用量可以促进棉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棉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速率均呈一单峰曲线,钾素吸收速率在出苗后80~85 d达到速率最大值;氮素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钾和磷素吸收速率;与氮、钾不同的是,磷吸收峰相对平缓,施用钾肥对磷素吸收速率没有明显影响。吐絮期棉铃中的钾、氮、磷素随施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均有所增加,施钾对棉铃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氮素分配总体规律和钾素分配一致,施用钾肥对长绒棉磷素各器官的分配影响不大。合理施用钾肥,可以显著提高长绒棉的皮棉产量,明显促进棉株对氮、磷养分的吸收,过量施用钾肥会降低钾肥的利用效率。
  • 方丽平, 汪瑞清, 杨国正
    棉花学报. 2009, 21(1): 4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不同生育期热激处理对棉花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膜伤害的影响及萌动期热激处理对棉花自然高温期的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膜伤害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研究热激处理与棉花耐逆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后棉花体内的SOD、POD、CAT的酶活性都增高,在自然高温期MDA的含量下降,蕾铃脱落率下降,热激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棉花耐逆性的获得。
  • 董海荣, 李金才, 李存东
    棉花学报. 2009, 21(1):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棉田中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实现棉花增铵营养的途径,来改变传统棉田氮肥运筹途径和营养状况,同时考察了由此导致的棉田土壤和棉株功能叶片中氮素变化动态。结果表明:2%DCD的施用促进了棉株对氨基态氮的吸收而抑制棉株对硝态氮的吸收;同时也减少了棉田土壤中残留全氮含量、维持了土壤较高的氨基态氮含量,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效率、节约了氮肥资源。进一步表明棉田中施用增铵营养在生理和生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芦 屹, 王佩玲, 刘 冰, 张 金, 周子扬
    棉花学报. 2009, 21(1):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疆棉区主栽的9个棉花品种进行了叶片形态特性、生化物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蚜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新海21号抗蚜性最强,中棉所35和81-3感蚜。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越高,对棉蚜的抗性越强,茸毛密度大,影响棉蚜的取食;游离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抗蚜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单宁含量与蚜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含量越高,抗蚜性越强。逐步回归和相关分析发现,氮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抗蚜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品种的抗蚜性是多种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 研究简报
  • 周小云, 马 盾, 危小薇, 艾秀莲, 黄乐平
    棉花学报. 2009, 21(1): 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环境气温骤降情况下,研究了转雪莲XLPEBP基因陆地棉后代的抗寒性,结果表明,2份转基因陆地棉后代(T2)材料,抗寒性显著高于对照材料,其中的功能基因有一定的表达作用。
  • 郭建英, 何 华, 万方浩, 张桂芬, 韩召军
    棉花学报. 2009, 21(1):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罩网和开放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单、双价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的不完全生命表,分析了消长的关键因素。与亲本常规棉相比,单、双价抗虫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均有较好控制作用,Bt蛋白致死效应是抗虫棉田棉铃虫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天敌捕食也是棉铃虫卵和一龄幼虫消亡的重要因素,捕食作用在抗虫棉及其亲本棉田相近。
  • 李 雪, 朱昌华, 夏 凯, 甘立军
    棉花学报. 2009, 21(1):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皖棉19 F1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苄基腺嘌呤(6-BA)对棉花去顶的影响。3种试剂均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较高浓度处理提高了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及衣分,从而提高了产量;对棉花纤维的上半部长度和整齐度影响不大,但多数处理增加了麦克隆值,高浓度处理降低了比强度和伸长率,使棉花纤维品质下降。总体来看,适宜浓度的辛酸甲酯、癸酸甲酯和6-BA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打顶。
  • 王延琴, 杨伟华, 许红霞, 周大云, 冯新爱, 匡 猛
    棉花学报. 2009, 21(1):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浓度的PEG (聚乙二醇6000)溶液模拟土壤自然水势,对棉花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势的下降,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苗高、根长、根茎比、幼苗干、鲜重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发芽率和根茎比的降低在轻度水分胁迫(10%)下不明显,随PEG浓度上升到15%以上时,上述指标均受到强烈抑制。
  • 陈于和, 秦素平, 张志雯
    棉花学报. 2009, 21(1):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6个抗虫棉品种作母本,4个常规品种作父本,按NCⅡ设计,对24个组合的杂种F1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明显的优势,所研究的13个性状全部具有中亲优势,9个性状具有高亲优势,11个性状具有竞争优势。配合力分析的10个性状中单株铃数、铃重、纤维长度、纤维伸长率和麦克隆值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而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主要受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影响。鲁棉研17是优良的抗虫棉亲本,而冀棉12 是良好的非抗虫棉亲本,组合鲁棉研17×中棉所12在重要农艺性状上优势明显,相对而言纤维品质的改良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