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进展
赵云雷, 王文菊, 陈伟, 王海红, 朱喜霞, 杨继华, 鲁宁宁, 赵佩, 桑晓慧, 崔艳利, 敦磊, 王红梅
【目的】通过对棉花抗黄萎病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鉴定可以应用于育种实践的能稳定检测到的主效QTL,为棉花抗黄萎病遗传改良奠定分子基础。【方法】以抗黄萎病品种中植棉2号和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号为亲本杂交的F2群体和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群体作为作图群体,在对2个群体进行多环境黄萎病抗性鉴定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子标记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并对获得的主效QTL置信区间进行候选基因挖掘。【结果】在F2:3家系和RIL群体中共检测到7个抗黄萎病QTL,能够在多个环境条件下重复检测到的QTL有4个,包括qVW-D05-1、qVW-D05-2、qVW-D05-4和qVW-D05-5。共线性分析表明上述4个QTL集中分布于D05染色体上2 293 776~3 205 058 bp和62 407 897~62 582 344 bp 2个区域。4个抗性QTL的聚合可以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qVW-D05-1在多个环境中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均在10%以上,为抗黄萎病主效QTL。对qVW-D05-1置信区间内的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黄萎病菌诱导后的表达模式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变异分析,初步推测Ghir_D05G038990、Ghir_D05G039060、Ghir_D05G039100、Ghir_D05G039110和Ghir_D05G039130为可能控制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候选基因。【结论】在不同环境中共检测到7个抗黄萎病QTL,其中4个QTL被重复检测到,在主效QTL qVW-D05-1区间内筛选获得5个棉花抗黄萎病候选基因。这些稳定的抗黄萎病相关的QTL及其候选基因可应用于棉花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