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与进展
    杜霄, 龙遗磊, 谭彦平, 李丽丽, 王胤, 金珅, 杨伊楠, 艾先涛
    棉花学报. 2024, 36(6): 455-473.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18
    摘要 (368) PDF全文 (75) HTML (3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棉花衣分和铃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相关的候选基因,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提高棉花产量提供遗传基础。【方法】利用3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重测序(10×)数据和3 055 642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对2年5个环境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ve value, BLUP)的衣分和铃重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相关的显著关联位点和候选基因。【结果】衣分和铃重在不同环境下存在较广泛的变异,衣分平均变异系数为9.40%,遗传力为92.81%;铃重平均变异系数为11.96%,遗传力为86.67%。不同环境间,群体的铃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衣分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群体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将300份陆地棉分为6个亚群,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23个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与衣分相关,89个QTL与铃重相关。对衣分中筛选到的3个稳定的QTL qLP_Gh5.18qLP_Gh12.43qLP_Gh17.2进一步分析,发现17个相关候选基因;对铃重中筛选到的2个稳定的QTL qBW_Gh7.5qBW_Gh19.5进一步分析,发现8个相关候选基因。【结论】在300份陆地棉群体中鉴定到5个稳定的QTL与棉花衣分和铃重关联,挖掘到25个与衣分和铃重相关的候选基因。

  • 研究与进展
    辛渺渺, 王晓云, 姬继超, 高越, 雒珺瑜, 张银宝, 刘军, 张文斌, 王冬, 陈亮亮, 帕提玛·乌木尔汗, 崔金杰
    棉花学报. 2025, 37(1): 38-49.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46
    摘要 (307) PDF全文 (84) HTML (27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棉蓟马(Thrips tabaci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基因的序列结构,及相关基因在棉蓟马生长发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为甲维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方法】基于棉蓟马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转录组数据,挖掘了CYP450基因和GST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以棉蓟马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YP450、GST蛋白结构特征。采用浸叶法测定甲维盐对棉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RT-PCR)分析CYP450基因和GST基因在棉蓟马不同发育阶段和甲维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克隆了3个CYP450基因CYP4C101CYP4C102CYP6K1和2个GST基因GST1GSTX1。理化分析结果表明CYP4C101、CYP4C102、CYP6K1、GST1和GSTX1蛋白分别包含507、528、513、215和207个氨基酸残基,均为亲水性蛋白。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棉蓟马CYP4C101与褐花蓟马(Frankliniella fusca)CYP4C1同源性最高,棉蓟马的CYP4C102、CYP6K1、GST1均与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和褐花蓟马中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棉蓟马GSTX1与西花蓟马的GSTX1同源性最高。结构域预测表明CYP4C101、CYP4C102、CYP6K1具有CYP450的保守结构域,GST1、GSTX1具有GST的保守结构域。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维盐处理48 h的亚致死浓度LC20为4.01 mg·L-1。qRT-PCR结果表明,CYP4C101CYP4C102CYP6K1GST1GSTX1基因在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成虫羽化后第9天表达水平最高。同时,在甲维盐LC20剂量胁迫24 h下,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CYP4C101CYP4C102CYP6K1分别显著上调至4.43倍、22.91倍、8.48倍,GST1GSTX1分别显著上调至9.06倍和5.26倍;经甲维盐LC20剂量胁迫48 h后,CYP4C102CYP6K1表达量分别显著上调至3.84倍、1.43倍,CYP4C101GSTX1GST1表达量虽上调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结论】本研究在棉蓟马中克隆得到的3个CYP450基因和2个GST基因,均在棉蓟马成虫羽化后第9天表达量最高。甲维盐LC20 剂量胁迫下,这5个解毒基因被诱导表达的时间不同,但都可能参与棉蓟马对甲维盐胁迫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后续CYP450GST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线索。

  • 研究与进展
    刘璐瑶, 曹倩文, 马晓鸽, 秦兆隆, 刘梦格, 汤梦琪, 钟超敏, 商海红, 陈迪, 屈凌波, 徐霞
    棉花学报. 2025, 37(1): 1-12.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54
    摘要 (279) PDF全文 (103) HTML (25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棉花叶片中类黄酮次生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取陆地棉品种sGK156苗期、盛花期和吐絮期的叶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棉花叶片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并对类黄酮物质丰度进行检测。【结果】3个不同时期的棉花叶片差异化合物主要富集在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苗期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柚皮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盛花期和吐絮期,盛花期紫云英苷、银椴苷、槲皮素等16种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苗期和吐絮期,吐絮期表儿茶素、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巢菜糖苷、原花青素B2、秦皮苷这5种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苗期和盛花期。【结论】本研究分析类黄酮次生代谢物在棉花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了在不同生长时期棉花叶片中优势表达的类黄酮代谢物,为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棉花叶片中类黄酮代谢产物和选育优良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 研究与进展
    宋晨, 刘莎莎, 王简, 马鑫颖, 刘连涛, 张科, 张永江, 孙红春, 白志英, 李存东
    棉花学报. 2024, 36(6): 486-498.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53
    摘要 (243) PDF全文 (45) HTML (20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外源褪黑素(melatonin, MT)对盐胁迫下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方法】以国欣棉9号为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土壤含盐量为0.3%(质量分数),筛选出适宜的MT浓度后,设置4个处理:浇灌清水+喷施清水(CK)、浇灌盐水+喷施清水(S)、浇灌清水+喷施MT(MT)和浇灌盐水+喷施MT(MS),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代表)、单株生物量、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与CK处理相比,S处理显著降低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单株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提高根冠比;在盐胁迫处理后期,S处理显著降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与S处理相比,盐胁迫下叶片喷施200 μmol·L-1 MT(MS处理)可显著提高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单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鲜物质质量及地上部干物质质量,显著降低根冠比,显著提高SOD、P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的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棉株地上部干物质质量与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值、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干物质质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超氧阴离子含量、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叶面喷施200 μmol·L-1 MT能够有效缓解高盐环境(土壤含盐量为0.3%)对棉花产生的氧化胁迫与渗透胁迫,促进棉花生长,提高耐盐能力。

  • 研究与进展
    吴晓芊, 殷昊, 张宸, 罗宇, 周乐儒, 吴玉雯, 张俊, 王娟红, 车庆轩, 马悦, 陈波浪
    棉花学报. 2025, 37(1): 25-37.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64
    摘要 (219) PDF全文 (64) HTML (19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氮肥随水滴施次数对新疆南疆棉田土壤氮素含量和棉花产量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2021―2022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开展田间试验。在施肥总量(纯氮总用量为300 kg·hm-2,20%基施,80%随水追施)相同的情况下,设置4个氮肥追施次数处理(4、6、8和10,分别记作N4、N6、N8和N10)。分析不同处理对棉田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含量、棉花干物质质量与氮素含量,棉花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随着生育进程推进,不同处理对棉田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发生变化。N10处理下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在棉花苗期、盛铃期和吐絮期供给较足,但不利于蕾期和盛花期的氮素供给,而N8处理下棉花全生育期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N8处理下,2022年棉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的最大积累速率最高;2021年生殖器官的氮素最大积累速率最高;2021年和2022年棉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干物质质量及氮素含量均较高。随氮肥追施次数增加,籽棉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8处理的最高。2021年和2022年,N8处理的籽棉产量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3%~39.2%和13.3%~72.8%,氮肥偏生产力的变化幅度与之一致。【结论】在南疆棉田水肥一体化模式下,氮肥随水追施8次利于保障棉田土壤氮素供给,可促进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偏生产率。

  • 研究与进展
    李港强, 吕廷波, 王久龙, 付鑫法, 刘一凡, 边梦寒
    棉花学报. 2024, 36(6): 513-524. https://doi.org/10.11963/cs20230058
    摘要 (200) PDF全文 (47) HTML (185)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种植模式与灌溉定额对新疆南疆棉花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新陆中67号为试验材料,2023年在新疆图木舒克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2种种植模式:(66 cm+10 cm)宽窄行配置(M1)、76 cm等行距配置(M2);3个灌溉定额:3 600 m3·hm-2(W1)、4 500 m3·hm-2(W2)和5 400 m3·hm-2(W3)。比较不同处理下土壤含水率以及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纤维品质的差异;并结合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处理。【结果】各处理在花铃期灌溉后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增幅最大(12.18~15.13百分点),30~60 cm土层次之。相同灌溉定额下,灌溉后M2处理的0~3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高于M1处理。相同灌溉定额下,M2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大于M1处理;相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随灌溉定额增加呈增大趋势。花铃期M2W2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2W2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3.26%~17.70%,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大于M1W2、M1W3和M2W3处理,M2W1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M2W2处理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大,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伸长率也较高。熵权TOPSIS法评价结果表明,M2W2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结论】在南疆地区采用灌溉定额为4 500 m3·hm-2的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能够较好地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升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 研究与进展
    石钇琦, 祝越熠, 马心雨, 祝水金, 赵天伦
    棉花学报. 2025, 37(1): 13-24.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62
    摘要 (193) PDF全文 (57) HTML (17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施用N-life Ⅱ(主要有效成分为氯啶)对棉田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N-life Ⅱ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浙大12号为供试棉花品种,2021―2022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N-life Ⅱ施用量:每公顷分别施用22.5 kg和0 kg(对照),副区为纯氮用量:每公顷分别施用285.0 kg(常规用量)、256.5 kg(减氮10%)、228.0 kg(减氮20%)和199.5 kg(减氮30%,仅2022年)。分析不同处理下棉花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脲酶、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 AMO)、羟胺氧化还原酶(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 HAO)、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itrite oxidoreductase, NXR)、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 NiR)活性的变化。【结果】同一施氮水平下,与各自的对照处理相比,N-life Ⅱ处理下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苗期和花铃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吐絮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土壤全氮、P2O5和K2O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与所有对照处理的平均值相比,吐絮期N-life Ⅱ处理的土壤平均全氮含量显著提高6.10%~6.63%,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平均P2O5、K2O含量均显著降低。施用N-life Ⅱ可降低苗期和花铃期的土壤脲酶、AMO、NR和NiR活性,降低苗期土壤NXR活性,增强吐絮期土壤脲酶活性,在正常施氮水平下增强吐絮期土壤NiR活性,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HAO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施氮水平下,N-life Ⅱ可通过抑制土壤脲酶、AMO、NXR、NR和NiR的活性,降低苗期和花铃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提高花铃期和吐絮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

  • 研究简报
    金林, 徐鹏, 郭琪, 徐珍珍, 沈新莲
    棉花学报. 2025, 37(1): 50-58.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67
    摘要 (181) PDF全文 (79) HTML (16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追溯海7124的选育过程,通过性状演变分析,明晰品系特征,为深入挖掘海7124在棉花遗传育种与资源利用中的价值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海7124选育过程中原始材料、相关株行材料、决选单株材料的生育期、结铃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和株型等性状信息。【结果】海7124品系选育始于1959年由埃及引入的原始材料米努非,经过10代的系统选育而成,于1965年获得关键单株65-3049-6,最终以1974年获得的优良株系7124定名。系统选育得到了生育期明显缩短的海7124品系。同时,原始材料米努非与海7124相关溯源材料的优异纤维品质、丰产、较强黄萎病抗性等优良特性得以保留,还塑造了紧凑株型。【结论】海7124品系源自原始材料米努非,系统选育促进其早熟,保留了优质、丰产、抗黄萎病等特性。

  • 研究与进展
    丁科东, 李锐, 吕晴晴, 张艳军, 李振怀, 徐士振, 张冬梅, 代建龙, 李存东, 董合忠
    棉花学报. 2024, 36(6): 474-485.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55
    摘要 (180) PDF全文 (37) HTML (146)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适当推迟大豆播种时间对棉花-大豆间作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在山东省临清市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棉花单作(CM)、早播大豆单作(ESM)、晚播大豆单作(LSM)、棉花与早播大豆间作(C||ES)和棉花与晚播大豆间作(C||LS)共5个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处理的植株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速率、作物产量、收获指数和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等指标。【结果】间作利于减少吐絮期棉花单株烂铃数。与CM和C||ES处理相比,盛铃期和吐絮期C||LS处理的棉花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盛蕾期、盛花期和盛铃期C||LS处理的平均群体光合速率显著增大。C||LS处理的籽棉产量比CM处理显著提高11.8%~13.5%,其中边行籽棉产量显著提高21.4%~23.5%;比C||ES处理显著提高6.4%~9.4%,其中边行的籽棉产量显著提高12.9%~14.8%。C||LS处理的棉花生物产量比CM和C||ES处理分别提高14.6%~18.1%和8.1%~8.6%,其中边行棉花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2.9%~31.3%和11.9%~21.2%。不同处理间棉花的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大豆产量表现为C||ES>C||LS>ESM>LSM。早播大豆的生物产量高于晚播大豆。C||LS处理的大豆收获指数最大。C||LS处理的LER比C||ES处理显著提高4.8%。【结论】适当推迟大豆播种期能够缓解棉花-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对棉花的竞争,进而提高棉花-大豆间作系统的生产力。

  • 研究与进展
    赵卫松, 李社增, 鹿秀云, 崔钠淇, 郭庆港, 马平
    棉花学报. 2024, 36(6): 499-512.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43
    摘要 (179) PDF全文 (27) HTML (1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外源脯氨酸对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深入了解脯氨酸防病促生的生态机制。【方法】设置施用不同浓度(0、50、100、200和400 mmol·L-1)脯氨酸处理,以感黄萎病棉花品种鄂荆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Biolog-ECO平板法评价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测定棉花根际土壤中脲酶、β-葡萄糖苷酶、中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通过冗余分析解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碳源利用能力的相关性。【结果】除400 mmol·L-1脯氨酸处理的土壤微生物McIntosh指数显著上升外,施用脯氨酸处理的土壤优势度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与空白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培养6~20 d,50~200 mmol·L-1脯氨酸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但差异均不显著;400 mmol·L-1脯氨酸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羧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具有较高的利用能力。50~400 mmol·L-1脯氨酸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L-苯丙氨酸、D-半乳糖酸内酯、β-甲基-D-葡萄糖苷、糖原的利用能力显著提高,对L-精氨酸、D-半乳糖醛酸、D-木糖、i-赤藓糖醇的利用能力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脯氨酸处理导致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对中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芳基硫酸酯酶活性随脯氨酸浓度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冗余分析表明,脲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L-精氨酸、D-半乳糖醛酸、γ-羟基丁酸、D-木糖和i-赤藓糖醇的利用能力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L-精氨酸、丙酮酸甲酯、D-木糖和i-赤藓糖醇的利用能力正相关;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L-天冬酰胺酸、D-半乳糖醛酸、γ-羟基丁酸、糖原和β-甲基-D-葡萄糖苷的利用能力正相关;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L-苯丙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D-氨基葡萄糖酸、D-半乳糖酸内酯、衣康酸和D-甘露醇的利用能力正相关。以碳水化合物为碳源时,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糖原的利用能力负相关。【结论】施用外源脯氨酸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导致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以碳水化合物为碳源时,这2种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对D-木糖和i-赤藓糖醇的利用能力存在正相关性,与土壤微生物对糖原的利用能力存在负相关性。

  • 研究简报
    唐志娟, 朱香镇, 张开心, 李东阳, 姬继超, 高雪珂, 雒珺瑜, 崔金杰, 王丽, 皇甫宁博, 陈招荣
    棉花学报. 2024, 36(6): 525-534.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35
    摘要 (170) PDF全文 (30) HTML (14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酪氨酸脱羧酶(tyrosine decarboxylase, TDC)基因的结构特征、分子特性和表达情况,探明其作为章鱼胺关键合成酶基因在瓢虫生殖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鉴定了龟纹瓢虫PjTDC1~4基因及其结构特征,选择其中PjTDC1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探索了PjTDC1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及其在龟纹瓢虫中的功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龟纹瓢虫中存在4个TDC基因,并命名为PjTDC1~4。4个龟纹瓢虫TDC蛋白均有PLN02880结构域。 PjTDC1基因开放阅读框共1 728 bp,编码 575 个氨基酸残基。龟纹瓢虫PjTDC1蛋白与甘薯小象甲(Cylas formicarius)的TDC蛋白有最高的同源性。PjTDC1基因在龟纹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幼虫期和羽化1~7 d的雌虫中的表达量均逐渐降低,其中在1龄幼虫中表达量最高,在卵期、4龄幼虫及7日龄雌成虫中表达量较低。PjTDC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卵巢、背部表皮和头部中有较高的表达量。RNAi试验结果显示,PjTDC1基因沉默抑制龟纹瓢虫卵母细胞中卵黄沉积,除此之外,在双链RNA注射后的第1天和第3天,处理组初级卵母细胞宽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卵母细胞宽度,分别降低10.03%和18.60%。【结论】明确了龟纹瓢虫TDC基因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及PjTDC1在龟纹瓢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达模式,明确了其在龟纹瓢虫卵母细胞的卵黄沉积过程中的正向调控作用,可为进一步解决龟纹瓢虫大规模人工扩繁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与进展
    蔡路, 张正贵, 兰雅琦, 贾雨鑫, 王占彪, 高雷
    棉花学报. 2025, 37(2): 79-93.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69
    摘要 (165) PDF全文 (77) HTML (13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CER)机制下棉花碳信用开发,量化评估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能够参与到CCER机制的部分,预测其可以产生的经济价值,并探讨棉花碳信用开发通过额外性论证的思路。【方法】首先通过情景划分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进而基于既有棉花成熟的生命周期评价系统边界,筛选出符合CCER机制要求的部分,对中国三大棉区棉花碳信用的开发潜力及其经济价值和未来趋势进行估算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CER机制要求的一般性论证方法对棉花碳信用的额外性进行论证。【结果】中国三大棉区的棉花碳信用具有显著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2014―2023年棉花年均碳信用潜力和经济价值在最优情景下分别为793.24万t二氧化碳当量和7.29亿元,并呈上升趋势;在次优情景下分别为241.23万t二氧化碳当量和2.22亿元。西北内陆棉区是棉花碳信用开发的主力地区,占比超90%且将持续增高。推广和采纳低碳农业技术可帮助棉花碳信用通过CCER机制的额外性论证,且次优情景下的技术选择是更为务实的方案。【结论】中国三大棉区尤其是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碳信用开发极具潜力。在“增产即增收”的现实背景下,应发挥西北内陆棉区规模效益,并探索产业链后端与前端协同合作模式,以促进棉花碳信用的实践开发。

  • 研究简报
    郭浩猛, 代培红, 张锦恩, 张国帅, 雷建峰, 刘晓东
    棉花学报. 2025, 37(2): 153-164. https://doi.org/10.11963/cs20250005
    摘要 (154) PDF全文 (79) HTML (13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筛选棉花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编码基因GhOMT1和腺体形成相关基因GhPGF编辑的单链引导RNA(single guide RNA, sgRNA),为快速检测突变体植株奠定基础。【方法】基于Cas9蛋白超表达棉花材料Jin668,设计能够靶向敲除GhOMT1GhPGF基因的sgRNA。利用棉花叶皱缩病毒(cotton leaf crumple virus, CLCrV)载体介导的基因编辑、高通量突变追踪(high-throughput tracking of mutations, Hi-TOM)等技术,检测sgRNA的编辑效率和特异性。【结果】GhOMT1-sgRNA2和GhPGF-sgRNA可分别导致GhOMT1GhPGF基因在靶位点处产生突变。Hi-TOM测序结果表明,转化GhOMT1-sgRNA2的15株棉花中有12株发生了突变,突变效率为80%;转化单株在A、D亚基因组上的编辑效率分别为7.90%~43.72%、9.60%~56.32%。GhPGF-sgRNA的突变效率为80%,基因编辑效率为10.23%~30.27%。GhOMT1-sgRNA2的3个潜在脱靶位点均未发现脱靶现象;GhPGF-sgRNA在基因组编码区无潜在脱靶位点。说明这2个sgRNA不仅可以靶向敲除靶基因,而且具有专一性。【结论】利用CLCrV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筛选出1个能靶向敲除GhOMT1的sgRNA和1个能靶向敲除GhPGF的sgRNA。

  • 研究简报
    刘冰蕾, 王永波, 张正云, 杨彬, 李彩红
    棉花学报. 2025, 37(1): 59-70.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66
    摘要 (153) PDF全文 (32) HTML (14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棉叶蝉(Amrasca biguttula)在湖南省棉田发生日趋严重,旨在解析当地棉叶蝉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2023年在湖南省采集了14个棉叶蝉地理种群样本,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获得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 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7.0、DnaSP 6.1、Arlequin 3.5和Network 10.2等软件对湖南省14个棉叶蝉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群动态和系统进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在140头棉叶蝉个体中扩增获得长度为568 bp的mtDNA COⅠ序列。共检测到14个单倍型(Hap1~Hap14),其中Hap1被所有种群共享,其发生频率达87.86%,是原始单倍型。棉叶蝉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226 9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 52,核苷酸平均差异数为0.296 25。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 76~0.007 09。棉叶蝉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低(遗传分化系数为0.016 84),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为29.19)。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棉叶蝉群体Tajima’ D、Fu and Li’s D和Fu and Li’s F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且显著,表明湖南省棉叶蝉种群正在经历扩张。【结论】湖南省棉叶蝉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群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程度低,群体正在经历扩张,应该采取积极的监测和防控措施,保障湖南省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 研究与进展
    王亚茹, 韩迎春, 雷亚平, 杨北方, 熊世武, 焦亚辉, 马云珍, 李亚兵, 支晓宇
    棉花学报. 2025, 37(2): 94-105.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51
    摘要 (138) PDF全文 (53) HTML (12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棉种的精准识别对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至关重要。而传统的人工识别方法主观性强且效率低。基于红绿蓝(red, green, and blue, RGB)图像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算法构建了棉花快速分类模型,实现棉种的自动识别。【方法】田间种植草棉、亚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在蕾期和花铃期采集叶片的RGB图像,并提取颜色和形态特征参数。基于提取的特征数据,分别构建了3种RF模型:基于蕾期叶片特征的模型、基于花铃期叶片特征的模型以及综合蕾期和花铃期叶片特征的模型。随后,对各个模型的分类性能进行评估,并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确定影响棉种识别的关键特征。还对比了RF、支持向量机和K最近邻3种算法的分类效果。【结果】结合蕾期和花铃期叶片特征的分类模型准确性最高,总体精度达到了97. 71%,Kappa系数为0. 95,优于基于单一生育期特征的模型。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叶片面积和圆度在棉种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RF的分类性能优于支持向量机和K最近邻法,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蕾期和花铃期叶片的RGB图像和RF算法的棉种识别方法,无需复杂的图像预处理,能自动高效识别海岛棉、陆地棉、亚洲棉和草棉,可以为作物精细管理和农业领域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 研究与进展
    伍林, 李承聪, 徐文修, 娄善伟, 刘昊, 唐江华, 孟令贻, 房彦飞, 桑军民, 何洪涛
    棉花学报. 2025, 37(2): 106-118.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68
    摘要 (125) PDF全文 (61) HTML (11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干播湿出棉田滴施不同用量的缩节胺对棉花株型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筛选缩节胺最佳滴施用量,促进化学调控的轻简化。【方法】2023年4月-2024年10月在新疆沙湾市进行田间试验,以喷施315 g·hm-2缩节胺为对照(CK),设置4个缩节胺滴施用量处理,分别为315 g·hm-2(D1)、630 g·hm-2(D2)、1 260 g·hm-2(D3)和1 890 g·hm-2(D4)。研究滴施缩节胺对棉花株高、株宽、茎粗等株型特征及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2023年和2024年,随着缩节胺滴施量的增加,棉花的株高、主茎节间长度、子叶节高度、株宽、果枝长度、单株果枝数、第1果枝节位高度和LAI均呈现降低趋势。D2与CK处理的株高、子叶节高度、株宽、营养枝长度、茎粗、单株果枝数、第1果枝节位、第1果枝节位高度、高宽比、节枝比、LAI(2023年盛铃期除外)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的收获密度和衣分均无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D1~D4处理的铃重以及D1、D2处理的单株铃数均无显著变化,D3、D4处理的单株铃数显著降低。D2处理的籽棉产量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高于D1处理,较 D3、D4 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9.7%~20.0%、27.1%~49.6%。【结论】北疆干播湿出棉田滴施630 g·hm-2缩节胺可以有效调控棉花株型,利于棉花高产。

  • 2024年第36卷总目次
    棉花学报. 2024, 36(6): 535-540.
    摘要 (121) PDF全文 (16) HTML (128)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简报
    简金金, 崔宁, 刘天阳, 张旺锋, 张亚黎
    棉花学报. 2025, 37(2): 141-152. https://doi.org/10.11963/cs20250015
    摘要 (113) PDF全文 (60) HTML (9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与下部遮阴及其互作对棉花叶片光能利用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新陆早80号棉花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测定干旱胁迫和下部叶片遮阴条件下棉花的株高、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指标。【结果】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与未遮阴处理相比,棉花下部遮阴处理显著增加株高和下部叶面积,显著降低上部叶面积和下部叶片的厚度,同时增加上部、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利于提高叶片的光能捕获能力。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与未遮阴处理相比,遮阴处理的下部叶片的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均降低;其中,遮阴处理的上部叶片的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效率分别增加19.4%和31.4%,电子传递速率分别增加19.5%和31.4%,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增加26.2%和34.7%。下部遮阴处理能提高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棉花上部叶片的光化学反应,降低中度干旱胁迫下棉花上部叶片的热耗散,提高重度干旱胁迫下棉花上部叶片的热耗散。【结论】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遮阴处理对上部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不同。中度干旱胁迫下,系统调控有助于提高棉花上部叶片的光能利用能力。

  • 专题与述评
    唐文颖, 卓富彦, 李向阳, 牛雯雯, 于玲雅, 商明清, 肖云丽, 杨勤民, 朱军生, 张丽, 王文莉, 谢传峰
    棉花学报. 2025, 37(2): 119-130.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71
    摘要 (101) PDF全文 (70) HTML (88)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随着我国棉花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区域的变化,主要病虫害不断发生演变,尤其是在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急剧波动的情况下,明确该地区病虫害的演变特征,可为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病虫害发生防控及产量损失的变化趋势。【结果】1998―2023年,黄河流域棉区植棉面积及其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比例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病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和实际损失均整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黄河流域棉区病虫害总体防治面积大于发生面积。虫害的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及实际损失均大于病害。主要病虫害按年均发生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棉铃虫、棉蚜、盲蝽、叶螨(红蜘蛛)、苗病、铃病、烟粉虱、枯萎病、蓟马、亚洲玉米螟。整体来看,棉蚜、盲蝽、烟粉虱、蓟马和铃病的发生面积占比呈增加趋势,棉铃虫、苗病和枯萎病的发生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红蜘蛛和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面积占比无明显变化趋势。棉铃虫、棉蚜和铃病的实际损失占比较大。【结论】明确了黄河流域棉区的主要虫害和病害,为生产中棉花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指导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 研究简报
    陈俊华, 吴鲜, 郭世保, 刘静, 王冉, 王喜平, 史洪中
    棉花学报. 2025, 37(2): 131-140. https://doi.org/10.11963/cs20240072
    摘要 (88) PDF全文 (28) HTML (8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成虫的飞行能力。【方法】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在室内测定棉大卷叶螟1日龄雌雄成虫24 h的飞行能力以及不同性别和日龄的棉大卷叶螟成虫12 h的飞行参数,同时测定棉大卷叶螟成虫在不同交配状态、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补充营养条件下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结果】棉大卷叶螟成虫可划分为短飞型、中间型和长飞型3种类型,短飞型与中间型、中间型与长飞型的24 h累计飞行时间分界点分别为0.90 h、2.02 h。1~2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5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同一日龄的雌、雄成虫的飞行参数差异不显著。与未交配的棉大卷叶螟相比, 5日龄已交配雌成虫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降低49.85%、35.63%和31.97%,雄成虫的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显著降低82.28%、66.58%和53.65%。在22~28 ℃条件下,5日龄棉大卷叶螟雌、雄成虫均能正常飞行,不同温度条件下雌雄成虫的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均表现为26 ℃>28 ℃>22 ℃,26 ℃条件下的飞行时间最长。此外,5日龄棉大卷叶螟未交配雌雄成虫取食8%蜂蜜水后的飞行能力显著优于取食清水和糖醋液。【结论】棉大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日龄、交配状态、环境温度和补充营养类型等对成虫的飞行能力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