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病虫草害防治


主要报道棉花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杂草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研究报告
    朱荷琴, 冯自力, 李志芳, 赵丽红, 师勇强
    中国棉花. 2010, 37(12): 15-17.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1206
    试验建立了一种鉴定棉花品种(系)抗黄萎病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商品蛭石和晒干的河沙为基质,制作无底纸钵,于可控条件下种植棉苗;在棉苗第一片真叶平展时,定量蘸根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孢子浓度为1×106~5×106个·mL-1);棉苗普遍发病后进行分级调查,以相对病情指数来评价供试棉花品种(系)的抗病性。采用该方法和人工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对20个品种进行了鉴定,两种鉴定结果达极显著相关。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环保等特点。
  • 研究报告
    仇保华, 李艳红, 刘宗泉, 刘金玲, 李 侠, 王新磊
    中国棉花. 2012, 39(2): 38-39.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210
    为准确测报棉铃虫发生期,根据影响发生期的主要因子,利用丰县31年来相关时段的日均温、上代产卵高峰日作为参数,组建棉铃虫产卵高峰日预测回归模型,模型检验效果理想,适用性强,使棉铃虫发生期的预报趋于公式化、数字化,做到更加科学、准确、合理。
  • 实用技术
    陆英, 谢艺贤, 漆艳香, 张贺, 喻群芳, 张辉强, 蒲金基
    中国棉花. 2014, 41(10): 38-38.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41017
  • 实用技术
    王小梦, 张路生
    中国棉花. 2011, 38(1): 37-38.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120
    Baidu(3)
  • 研究报告
    何 淼, 岳荣强, 张建华
    中国棉花. 2011, 38(7): 24-26.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708
    Baidu(1)
    为了验证多功能自动诱虫灯诱虫效果,对多功能诱虫灯与黄板和多功能诱虫灯与频振灯分别做棉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功能诱虫灯平均日诱虫效果与黄板和频振灯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测验),且多功能诱虫灯诱到的虫量消长规律与后二者基本一致。综合考虑自动化、简便性和多功能性等因素,认为利用多功能诱虫灯对棉田等作物田的害虫诱捕效果较好,适于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研究报告
    孙 峰, 陆永跃
    中国棉花. 2011, 38(2): 19-20.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207
    Baidu(46)
    试验观察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不同虫口密度对苗期棉花的危害情况,结果显示,棉花受其危害后出现叶片卷曲/畸形、叶片枯萎、顶心枯死、植株生长停滞、植株死亡等症状。受害后植株出现各种症状比率显著较高,以虫量达每株200~400头及以上危害较为严重。
  • 研究报告
    占卫国
    中国棉花. 2012, 39(1): 22-24.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106
    Baidu(9)
    介绍了马尔科夫预测的基本原理及预测步骤。收集了江汉平原自2003-2011年历年的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以此为基础建立马尔科夫模型,对江汉平原2012年棉花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等级做出预测,并对预测结果加以分析和讨论。此方法为棉花的病虫害预防提供依据和方法补充。
  • 研究报告
    马广民, 门兴元, 杜学林, 戴明勋
    中国棉花. 2011, 38(6): 22-23.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607
    Baidu(2)
    山东聊城麦套棉田的盲蝽由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3个种群构成,绿盲蝽为优势种群。9月上旬之前绿盲蝽在田间的数量逐步上升,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绿盲蝽发生量最大的时期,百株虫量可达120头。中黑盲蝽、苜蓿盲蝽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绿盲蝽,最高百株虫量分别为4.2头、2.5头,当年未对棉田构成危害。
  • 研究报告
    余艳芳, 王强, 雷海霞, 杨光, 冉忠伟, 李慧龙
    中国棉花. 2021, 48(4): 29-31. https://doi.org/10.11963/1000-632X.yyflhl.20210409
    为探究5种常用土壤处理除草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敌草隆、丙炔氟草胺对棉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在河南省信阳市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喷雾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6.7 m2 用100 mL(制剂用量,下同)960 g·L-1异丙甲草胺乳油(剂型代码:EC)或100 mL 33%二甲戊灵EC对稗草、千金子、铁苋菜、水花生均有较好的防效,对鳢肠防效不佳;每666.7 m2 用100 g 80%敌草隆可湿性粉剂(剂型代码:WP)或8 g 50%丙炔氟草胺WP对阔叶草防效优异,对禾本科草防效一般,药后30 d对阔叶草防效均高于92.0%,药后60 d对铁苋菜、鳢肠、水花生防效均为100.0%;每666.7 m2喷施100 mL 50%乙草胺EC用于棉田封闭除草效果较差。因此,棉田封闭除草宜采用100 mL 960 g·L-1异丙甲草胺EC或100 mL 33%二甲戊灵EC与8 g 50%丙炔氟草胺WP混合使用,一次性用药,防除各种杂草。
  • 棉区瞭望
    程二东
    中国棉花. 2011, 38(3): 38-39.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317
  • 研究报告
    邰红忠
    中国棉花. 2011, 38(6): 29-30.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610
    对近几年在南疆示范和试种的棉花品种(品系)共计28份进行了黄萎病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有6个耐病品种(品系),占黄萎病鉴定材料(28份)的21.43%,相对病指为24.5~34.6;22个表现感病,占78.57%,相对病指为37.8~62.8。
  • 研究报告
    魏立强, 谢慧琴, 杨德松, 王春娟, 孙 磊
    中国棉花. 2011, 38(7): 11-13.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704
    Baidu(11)
    以丙酮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旱芹果实进行了活性物质提取,利用盆栽试验法研究旱芹粗提物预处理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并进一步测定粗提物灌根防治棉花枯萎病药效。结果表明,旱芹粗提物对棉花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旱芹粗提物浓度为10 mg·mL-1时对棉花枯萎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相对防效为77.71%。
  • 研究报告
    陈 雨, 张爱芳, 於 春, 阚画春, 王文相
    中国棉花. 2011, 38(6): 24-26.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608
    Baidu(20)
    研究了吡唑醚菌酯类杀菌剂对棉花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对棉花的保健增产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凯润 EC用量 270,400和540 mL·hm-2对棉花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37.10%,53.33%和70.14%;60%百泰1500 g·hm-2的防效为56.52%;上述处理防效均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25%凯润 EC 540 mL·hm-2的防效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使用吡唑醚菌酯,可显著提高棉花铃重,对霜后花产量、衣分和株高并无显著影响,但用25%凯润 EC和60%百泰WG处理后,棉花叶片的颜色更为浓绿。
  • 研究报告
    王颖, 王兰, 马艳, 任相亮, 胡红岩, 姜伟丽, 马亚杰, 马小艳
    中国棉花. 2019, 46(6): 16-19. https://doi.org/10.11963/1000-632X.wymxy.20190612
    为筛选有效防控棉田田旋花的除草剂,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草甘膦、草铵膦、三氟啶磺隆钠盐、丙炔氟草胺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不同生育时期田旋花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对田旋花的防效依次为草铵膦>三氟啶磺隆钠盐>丙炔氟草胺>草甘膦,且应在田旋花3~4叶期前进行防除。田旋花生长至7~8叶期时,可优选草铵膦进行防除,既可杀死杂草地上植株,又可抑制田旋花地下根茎的再生。
  • 研究报告
    吾买尔江·库尔班, 师维军, 马 君
    中国棉花. 2009, 36(1): 20-21.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090709
    Baidu(6)
    2006-2008年在试验田棉花中后期使用48%氟乐灵、农达41%等化学除草剂,有效地控制了反枝苋,地锦、青麻、马齿苋等一年生杂草,总结了48%氟乐灵、41%农达水剂的使用方法、最佳用量及其注意事项。
  • 研究报告
    董哲生, 吴 霞, 马燕斌, 上官小霞, 张林水, 李燕娥
    中国棉花. 2011, 38(8): 30-32.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809
    Baidu(1)
    以2003-2010年山西省棉花区试参试材料为样本,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携带的标记基因NPTII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而目的基因抗棉铃虫性能呈下降趋势;棉花新病害萎蔫综合症严重影响棉花产量;转基因抗虫棉产量已达到较高水平,产量构成因素中铃重上升,而衣分变化不大。
  • 研究报告
    赵冰梅,丁丽丽,张强,马江锋,田英
    中国棉花. 2018, 45(2): 33-36. https://doi.org/10.11963/1000-632X.zbmzbm.20180301
    Baidu(1)
    为了掌握氟啶草酮对覆膜棉田恶性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棉花的安全性,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南北疆14个团场开展了氟啶草酮与二甲戊灵混用防除棉田龙葵等杂草的田间药效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草酮与二甲戊灵桶混后于棉花播前土壤封闭处理,对棉田恶性杂草龙葵及灰藜、稗草等一年生阔叶和禾本科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持效期60 d左右,且对棉花出苗和生长安全。

  • 实用技术
    李 子, 朱朝阳, 杜树春, 罗树凯, 刘 蓉, 陈 婧
    中国棉花. 2011, 38(2): 35-36.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219
  • 研究报告
    李继海, 张福远, 安媛媛
    中国棉花. 2010, 37(8): 6-7.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802
    试验表明,烯啶虫胺、啶虫脒、吡虫啉对棉花蚜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硫丹次之;烯啶虫胺10%水剂450 mL·hm-2在药后1天、7天的防治效果与啶虫脒20%可溶粉剂67.5 g·hm-2和吡虫啉350 g·L-1悬浮剂90 mL·hm-2的相当,烯啶虫胺10%水剂300 mL·hm-2在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与硫丹350 g·L-1乳油1350 mL·hm-2的相当。烯啶虫胺、硫丹、啶虫脒、吡虫啉为棉花蚜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防治途径,建议4种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免棉花蚜虫较快产生抗药性。
  • 研究报告
    朱荷琴, 冯自力, 师勇强, 赵丽红, 李志芳
    中国棉花. 2010, 37(8): 10-12.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804
    Baidu(30)
    2008-2009年于棉花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植物疫苗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单独使用及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混合使用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选择激活蛋白和缩节胺混合施用研究了不同施药时间和施药次数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渝峰99植保、激活蛋白、氨基寡糖素和缩节胺单独使用,以缩节胺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41.3%),其次是激活蛋白(平均防效36.7%)。3种植物疫苗和缩节胺混合使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防治效果,渝峰99植保+缩节胺、激活蛋白+缩节胺、氨基寡糖素+缩节胺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2.9%、52.2%、47.9%。在2个棉花品种上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于5月30日开始用药,每10天1次,连续用药3次,间隔20~30天再用药1~2次,对黄萎病的控制效果最好。
  • 研究报告
    雒珺瑜, 崔金杰, 王春义, 辛惠江
    中国棉花. 2011, 38(3): 25-28.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309
    Baidu(18)
    2008-2010年连续3年在网室内系统调查,从210多个不同性状棉花品种(材料)中筛选出5个抗绿盲蝽的材料和1个感绿盲蝽的材料。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叶片危害指数减退率和蕾铃被害减退率2个抗性评判指标,把棉花品种对棉盲蝽的抗性划分为高抗、抗、中抗和感等4个级别,并提出了综合评判标准。
  • 研究报告
    雒珺瑜, 崔金杰, 辛惠江
    中国棉花. 2011, 38(5): 25-26.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510
    Baidu(6)
    应用刺探电位技术研究了绿盲蝽在13个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为阐明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取食行为的影响提供依据。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将绿盲蝽在刺吸棉花过程中产生的波形综合为4种:Ⅰ波表示口针刺入植物组织,Ⅱ波表示在撕裂植物组织或细胞,Ⅲ表示在取食细胞内容物,Ⅳ波表示结束取食。
  • 研究报告
    孙海霞
    中国棉花. 2011, 38(2): 23-24.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210
    Baidu(2)
    研究了硅酸盐细菌对棉花出苗、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与卫福包衣及对照相比,用硅酸盐菌液拌种,对棉花枯黄萎病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增强了植株的抗逆性,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
  • 政策与述评
    刘辰华, 杨春燕, 贠清峰, 周俊琳, 程二刚
    中国棉花. 2010, 37(2): 4-6.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203
    Baidu(8)
    棉田除草剂主要有芳氧苯氧基丙酸类、环己烯酮类、酰胺类、取代脲类、三氮苯类、联吡啶类、二硝基苯胺类、二苯醚类、有机磷类等类型。棉田除草剂使用方式包括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影响棉田除草剂除草效果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水、光和土壤条件。不同生态类型和耕作制度的棉田,在使用除草剂防除杂草时,要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化学除草剂。
  • 政策与述评
    崔金杰, 雒珺瑜, 张 帅, 王春义
    中国棉花. 2010, 37(2): 6-7.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204
    Baidu(37)
    从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性、生物学特点、寄主植物、危害特点4个方面较详细地介绍了一种新入侵棉田的害虫扶桑绵粉蚧,简单概括和介绍了对其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
  • 实用技术
    王 刚
    中国棉花. 2010, 37(6): 29-29.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614
    Baidu(1)
  • 研究报告
    雒珺瑜, 崔金杰, 吴冬梅
    中国棉花. 2010, 37(9): 12-14.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905
    Baidu(8)
    采用田间小区系统调查和室内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苗蚜发生高峰期,6个转基因抗蚜材料对棉蚜的抗性不同,蚜指减退率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09-2和09-4的抗性较好,接近抗性2级水平。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和亲本对照相比,除09-2和09-4材料的棉蚜单雌产仔量略增加外,其它材料均减少,其中09-1、09-4、09-8的棉蚜产仔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生命表参数表明,和对照材料相比,不同材料的净增值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来说,09-2和09-4材料对棉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 政策与述评
    杨 涛, 詹有俊, 庄生仁, 任福成, 孙建船, 杨 军, 张 璇, 李 渊
    中国棉花. 2011, 38(4): 12-14.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404
    Baidu(2)
    结合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总结了近年来在抗黄病育种方面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 实用技术
    翟雷霞
    中国棉花. 2010, 37(9): 37-37.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922
  • 研究报告
    王金萍, 张 辉, 侯金星, 彭 延
    中国棉花. 2010, 37(10): 20-21.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1008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调查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情况下宁南霉素对中长绒棉新陆早39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宁南霉素可以有效防治新陆早39的枯、黄萎病,用宁南霉素拌种结合土壤消毒的方式防治枯黄萎病的效果最好,产量最高。
  • 研究报告
    宋晓辉, 田秀霞, 焦金荣, 王艺璇, 王洪峰, 张 珺
    中国棉花. 2011, 38(9): 24-27.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906
    Baidu(4)
    利用邯郸市农业局植保站2004—2009年绿盲蝽监测资料,根据绿盲蝽不同代次的发生量和盛期,按照《棉盲蝽测报技术规范》规定标准进行邯郸绿盲蝽代次和发生程度级别划分,分析邯郸市绿盲蝽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利用2003—2009年邯郸市气象观测资料,选取绿盲蝽发生时期相关联的相近时段直至前一时段的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分别以月和旬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研究绿盲蝽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对绿盲蝽各代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然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选出对虫情影响显著的因子,针对每一代绿盲蝽发生程度和发生盛期组建了预报预测模型。
  • 研究报告
    吴习水, 刘效明, 何木兰, 熊桂和, 桂宿一, 刘满来
    中国棉花. 2012, 39(2): 31-33.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208
    Baidu(5)
    2010-2011年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和夜蛾类通用诱捕器诱杀雄蛾进行防治示范,并利用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诱蛾与测报灯诱蛾相比较,结合冬后挖蛹,进行测报技术研究。结果:利用性信息素能有效防治斜纹夜蛾,在生产实践上,要与棉铃虫、甜菜夜蛾性信息素防治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在安徽省宿松县一年发生6~7代,发生期在5-11月份;以3代、4代、5代为主害代,主要危害棉花;6代、7代危害蔬菜及油菜,7代为不完全代;在自然环境下,在宿松县冬前不进入休眠期,不作越冬准备,所以不能安全越冬。
  • 研究报告
    单文荣, 刘花粉, 李俊霞, 赵 波, 刘 欣
    中国棉花. 2010, 37(8): 16-18.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807
    Baidu(8)
    采用菌饼法测定了52种活性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由直观图片和典型的电镜扫描图片记载。筛选出了15种对棉花黄萎病菌抑制效果显著的活性物。
  • 研究报告
    张栋海, 蔡志平, 李克福, 郭建斌, 彭 延
    中国棉花. 2012, 39(2): 40-42.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211
    Baidu(21)
    对枯草芽孢杆菌粉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与促进棉花生长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粉剂对棉花枯、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苗期施药预防效果明显高于蕾期用药和药剂对照;在促进棉花生长和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可提高霜前花率;苗期开始灌根施药增产率最高,为7.49%。
  • 政策与述评
    赵冰梅, 李贤超, 王俊刚
    中国棉花. 2012, 39(3): 9-11.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302
    Baidu(31)
    介绍了2011年新疆兵团棉花病虫害的发生概况,总结了棉铃虫、棉蚜、棉叶螨、棉蓟马、棉盲蝽以及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黄萎病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分析了2011年棉花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 研究报告
    仇保华, 刘宗泉, 李艳红, 王广龙
    中国棉花. 2011, 38(6): 26-28.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0609
    Baidu(4)
    为探明性诱剂在棉铃虫测报中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筛选理想的、使用简单、诱捕效果高的诱捕器和性诱剂,笔者进行了筛选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盆诱捕器+橡皮头诱芯等具有较好的诱蛾效果,且设施简单易行,调查方法简便,值得继续推广使用。
  • 研究报告
    马 艳, 马小艳, 奚建平, 姜伟丽, 马亚杰, 李希风
    中国棉花. 2011, 38(10): 9-13.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11003
    Baidu(9)
    2010年在田间小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抗草甘膦抗虫棉不能减少田间棉铃虫的落卵量,但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发生期,抗草甘膦抗虫棉田平均百株落卵量分别比Bt棉田增加12.5%和74.3%,比常规棉田增加4.6%和65.7%;棉铃虫平均百株幼虫数量少于常规棉田,但多于Bt棉田。棉盲蝽平均百株数量比Bt棉田和常规棉田分别减少36.1%和66.0%。抗草甘膦抗虫棉对棉蚜、棉叶螨和棉粉虱没有控制作用,和常规棉相比,田间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仍需加强田间虫情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其为害。同时发现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棉对草蛉、龟纹瓢虫、蜘蛛、小花蝽、寄生蜂等棉田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均无显著影响。
  • 研究报告
    郭红甫, 朱荷琴, 冯自力
    中国棉花. 2012, 39(1): 28-30.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108
    研究了叶面喷施“猛加力”对棉花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过氧化脂质(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新型多功能肥料“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的POD活性平均提高65.12%和36.31%,以第1 d提高的最多,达75.31%和67.17%;SOD活性平均提高16.64%和40.91%,以第3~5 d提高的最多,达28.81%和57.62%。喷施“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MDA含量平均降低13.62%和7.99%,可溶性糖含量平均降低16.37%和31.04%。表明“猛加力”能显著调节棉株体内抗氧化系统中重要酶类SOD和POD的活性,这可能是其抑制棉花黄萎病扩展蔓延、缓解危害的重要生理机制
  • 研究报告
    张栋海, 蔡志平, 彭 延, 魏俊梅, 侯金星
    中国棉花. 2010, 37(9): 14-15.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00906
    Baidu(11)
    棉花黄萎病因缺乏有效药剂防治,一直是棉花种植业当中的一个难题。本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新疆农三师垦区对棉花黄萎病有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提高棉花单产。
  • 研究报告
    张兴华, 田绍仁, 李 捷, 乔艳艳
    中国棉花. 2012, 39(7): 29-33. https://doi.org/10.11963/issn.1000-632X.20120710
    Baidu(7)
    为提高认识和便于田间调查识别区分不同种类棉盲蝽的发生及危害症状,对江西赣北棉区中黑盲蝽、杂毛合垫盲蝽、绿盲蝽、赣棉淡盲蝽、小斜唇盲蝽5种棉盲蝽进行了棉花上取食习性和危害症状的观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