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政策与述评
    郑曙峰
    中国棉花. 2025, 52(1):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81
    梳理了棉花作为资源通过不同产业转移直达消费者的物质联系、价值关联、产业价值实现,包括产业链的组成、逻辑关系、关联度、功能、相关产品等。产业链的组成包括:棉花种业、种植、籽棉初加工、纺织服装制造、棉籽深加工利用、棉株加工利用、专用机械装备制造与工艺设计(装备、工艺、智能化系统等)及其他(期货保险、社会化服务、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意设计、废棉回收利用等支撑产业)。基于此绘制了棉花产业链图,旨在便于棉业价值展现、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棉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政策与述评
    毛树春, 王树林, 徐海江, 崔建平, 孔杰, 杜远仿, 刘军, 田立文, 王占彪
    中国棉花. 2024, 51(12):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3
    对新疆绿洲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进行调查,并与同产地陆地棉(G.hirsutum L.)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岛棉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 560.33元、2 795.05元和2 866.52元,呈现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1 986.78元、2 458.25元和3 522.65元,也呈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纯收益分别为-573.55元、-336.53元和656.13元,3年中有2年亏损1年盈利,其中籽棉价格是影响表观纯收益的主要因素。这3年海岛棉表观平均值,总成本为2 740.63元,高于陆地棉11.72%;主产品产值为2 655.98元,低于陆地棉7.01%;表观主产品纯收益为-84.65元,而陆地棉为403.14元。从成本构成因素来看,2019-2021年3年平均每666.7 m2海岛棉表观物化成本、固定成本分别为1 198.17元、40.76元,比陆地棉分别低13.73%和52.97%;表观人工费用和间接成本分别为1 208.44元和293.27元,较南疆地方陆地棉高79.73%和少3.91%,海岛棉需人工采收是其人工费用偏高的主要原因。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31.14元、29.57元和36.38元,每千克皮棉表观物化成本分别为14.03元、12.48元和16.01元,均显著高于南疆地方陆地棉,揭示同产地海岛棉的竞争力低于陆地棉。进一步比较发现,不同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和收益差异大,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表现为工商资本(3 447.83元)>合作社(3 050.70元)>家庭农场(3 025.86元)>基本农户(2 352.28元);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生产纯收益表现为基本农户(128.44元)>家庭农场(-191.58元)>合作社(-196.14元)>工商资本(-699.28元),其中仅基本农户的表观生产纯收益为盈利,其他市场主体均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导致海岛棉种植面积萎缩的根本原因。总体来看,须通过培育适宜机采的海岛棉品种、提升机械化采收水平、配套改造机采棉加工生产线、提高补贴力度等措施提高海岛棉竞争力,以推进海岛棉的生产稳定发展。
  • 政策与述评
    袁泉, 彭懿, 武玉坤, 王丁霞, 冯固
    中国棉花. 2025, 52(6): 9-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3
    为了解新疆南疆棉农水肥管理方式以及植棉效益,2023年2-7月采用随机入户走访的方式对阿克苏地区37户棉农2022年植棉成本和效益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明确了当地植棉的物化成本(肥料、机耕、种子地膜等成本)和水肥管理特征,探讨了限制南疆棉花绿色增产增收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1)农户的棉花产量水平差异大。受访农户2022年陆地棉皮棉单产平均为2.33 t·hm-2。其中,37.84%的农户在2.25 t·hm-2以下,低于新疆平均单产水平;48.65%的农户皮棉单产在2.25~<2.70 t·hm-2,为中等产量水平;仅有13.51%的农户皮棉单产≥2.70 t·hm-2,达到高产水平。(2)南疆棉田用水量高。总灌水量普遍超过6 000 m3·hm-2,其中冬灌/春灌1 050~4 500 m3·hm-2,棉花生育期灌水750~2 325 m3·hm-2,部分地区补灌微咸水2次以上。(3)南疆棉田施用的肥料品种与土壤性质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调研总样本中仅8%的农户选择磷酸一铵等酸性肥料进行滴灌,仅有5%的农户选择过磷酸钙作底肥基施,其余87%的农户均选择碱性的磷酸二铵基施或滴施。(4)棉农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严重,尤其是磷肥。棉农N、P2O5、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541 kg·hm-2、583 kg·hm-2和224 kg·hm-2,远高于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棉花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中高产棉田的推荐肥料施用量,即所有农户都是按照目标皮棉单产3.00 t·hm-2以上的高产水平施肥。棉农对磷肥品种选择、磷肥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是导致磷肥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5)肥料成本过高是造成棉农增收困难的主要因素。植棉成本中占比大的主要是地租与化肥投入,肥料成本占物化成本的51%,其中肥料成本超过物化成本一半的户数高达62%。调查的农户中,有约84%的盈利,净收益平均为0.85万元·hm-2。综上,进一步普及肥料品种选择、施用方法和用量等科学施肥知识,将氮磷化肥用量减少30%~50%、降低化肥投入成本,是帮助南疆植棉农户实现绿色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 实用技术
    李茂春, 薛英明, 芮建文, 杨惠敏, 张玲, 赵霞, 黄爱荣, 王雪姣
    中国棉花. 2024, 51(12): 49-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9
    棉花虫害已经成为新疆南疆塔里木灌区发展优质、高产、低成本棉花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利用多年来新疆阿拉尔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二级站对棉花主要害虫发生发展的观测资料,总结了黄地老虎、棉铃虫、棉蓟马、蚜虫、棉叶螨、棉盲蝽、棉粉虱等在塔里木灌区棉田的主要发生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制定塔里木灌区棉花虫害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从而为当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 其他
    《中国棉花》编辑部
    中国棉花. 2025, 52(1): 7-7.
  • 政策与述评
    刘小凤, 王力, 王斌
    中国棉花. 2025, 52(1):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2
    深入剖析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与棉花“保险+期货”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棉花支持政策提供参考。采用比较研究法,从政策目标实现方式、政策运行机制、政策成本和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棉花“保险+期货”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棉农在风险管理环节的参与度高;政策成本降低且可控;能避免直接价格干预,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启示:应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快发展棉花“保险+期货”,推动棉花支持政策的多元化和组合化。
  • 政策与述评
    王洪彬, 王海娟, 赵富强, 张东风
    中国棉花. 2024, 51(12): 11-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4
    培育适于机采的高光效棉花品种是目前棉花生产的迫切要求。从棉花外部形态育种、高光效生理育种及机采重要性状育种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光效机采棉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 机械化与智能化
    王颖
    中国棉花. 2025, 52(1): 52-5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97
    棉花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应用智能采摘机器人可以提高其采摘效率和质量。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采摘机器人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准确识别引导采摘成熟的棉花。在介绍其设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棉花智能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短板,如数据采集与标注困难、物体检测和跟踪的准确性不足以及环境适应性有待提升等,并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增强数据多样性,在棉花采摘决策中合理应用强化学习以及改进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
  • 研究报告
    范艳菊, 倪明月, 李振星, 张磊, 刘俊臣, 刘晓凤
    中国棉花. 2025, 52(1): 24-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4
    为研究棉花秸秆(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及尿素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021年在山东德州市宁津县设置5个处理,在棉花盛花期和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显示:在0~20 cm土层中,棉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尤其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T3处理)和尿素(T4处理)能显著增加盛花期、收获期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收获期土壤真菌数量;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棉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尿素分别显著提高盛花期、收获期的土壤脲酶活性,配施尿素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中,增施尿素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但>20~40 cm土层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结果初步表明,德州地区冬季棉秆还田结合增施秸秆腐熟剂或尿素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具有正向效应。
  • 实用技术
    曾小林, 聂樟清, 吴振江, 刘为胜, 陈俊英, 江洪, 雷艳艳, 聂太礼
    中国棉花. 2024, 51(12): 56-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9
    江西省棉花植棉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为综合提高植棉效益,利用上季棉秆,尝试在冬闲棉田套种荷兰豆。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优化了栽培条件,集成了棉花套种荷兰豆栽培技术。主要从荷兰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早熟棉花直播、棉田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鄱阳湖植棉区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 政策与述评
    《中国棉花》编辑部
    中国棉花. 2025, 52(1):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5
  • 加工与检验
    秦建锋, 钟珂, 刘妍妍, 向天明
    中国棉花. 2025, 52(1): 44-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0
    籽棉圆模开包机械化是棉花加工喂花环节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棉花加工质量和效率。随着机采棉圆模打包技术的广泛应用,缺少适应国内棉花加工特点的圆模自动开包装备成为制约我国棉花加工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综述了国内外棉花加工籽棉圆模开包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相关装备技术的主要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国内籽棉圆模开包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建议。
  • 政策与述评
    路海洋, 陈伟明, 王方永, 傅积海, 韩焕勇, 万素梅
    中国棉花. 2025, 52(1):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4
    棉花秸秆还田作为1种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对提升土壤质地与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积极作用。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和土壤 pH,在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棉花秸秆还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次年棉花的出苗率,还田后秸秆腐解慢等。在综述棉花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政策与述评
    翟雪玲, 朱佳
    中国棉花. 2025, 52(7):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2
    2024年国内棉花市场需求有所恢复,但幅度有限,总体供求关系宽松。国际市场棉花产量和消费量双增加,国际棉价持续下跌,全球棉花贸易规模下降。从2024年棉花市场基本情况出发,分析国内棉花市场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预测后期走势。提出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完善棉花流通体制机制、优化储备和进出口调控、加大监测预警和监管力度、扩大新疆棉消费等政策建议。
  • 政策与述评
    刘畅
    中国棉花. 2025, 52(5): 6-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79
    河南省原是我国的产棉大省。近年来随着产业链转移、植棉收益降低、生产资料成本上涨,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对2000―2023年河南省植棉面积、2024年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新疆棉花种植成本和收益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河南棉花植棉面积在2004年以后持续下滑,2024年产量和价格不及预期;2024年植棉成本高(每666.7 m2 3 011.44元)尤其是人工成本高,效益差(每666.7 m2净利润为-1 305.35元),与新疆对比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植棉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并据此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从制定支持政策、提高生产效率、培育优质品种3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和恢复河南省棉花生产。
  • 实用技术
    黄凌洲
    中国棉花. 2025, 52(1): 59-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9
    干旱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生产中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春旱、夏旱、秋旱多有发生,平均发生频率在70%以上,多年平均气象干旱时间在140 d以上。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棉花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春旱保苗难,夏旱蕾脱落,伏旱果枝少,秋旱易早衰,均会对棉花生长、产量形成和纤维品质造成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干旱导致的棉花减产降质。因此,分析了安阳市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危害特点,从6个方面提出了预防补救措施,对安阳市及豫北地区棉花抗旱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李豪, 杨永林, 杨名, 徐媛媛, 秦江鸿
    中国棉花. 2025, 52(2): 26-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9
    新石K35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生育期118 d,株高71.2 cm,第一果枝节位5.6,单株结铃6.5个,铃重5.7 g,衣分42.7%,籽指9.5 g,霜前花率98.4%;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8%,反射率82.8%,黄色深度6.9,长度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58,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Ⅱ型品种审定标准;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在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0.3 kg、158.3 kg和155.9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8.3%、10.7%和10.5%。对新石K3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标准与技术规程
    杨云峰,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路雅洁, 刘祖晨
    中国棉花. 2024, 51(12): 45-4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6
    2022―2023年,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持起草了团体标准《玉米棉花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技术规程》。从播前准备、播种、生育期管理、病虫害防控、收获与秸秆还田等方面对该规程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稳定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保障玉米安全提供支撑。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李豪, 杨永林, 杨名, 徐媛媛, 秦江鸿
    中国棉花. 2025, 52(1): 38-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8
    新石K38于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审定。新石K38生育期122 d,株高76.3 cm,第一果枝节位5.9,单株结铃6.3个,铃重5.7 g,衣分44.1%,籽指9.6 g,霜前花率98.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1,马克隆值4.4,断裂伸长率6.9%,反射率81.3%,黄色深度8.3,长度整齐度指数85.9%,纺纱均匀性指数156.5;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82.2 kg、168.1 kg和166.2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5.8%、9.7%和9.7%。对新石K3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董承光, 周小凤, 马晓梅, 王新, 田琴, 李保成
    中国棉花. 2025, 52(1): 35-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3
    金垦1903于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中,金垦1903的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84.9 kg、169.1 kg和166.6 kg,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超过30 mm,断裂比强度超过30 cN·tex-1。对金垦1903的选育过程及其在国家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措施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后期示范应用提供参考。
  • 盐碱地植棉
    车庆轩, 王娟红, 马悦, 周乐儒, 陈波浪
    中国棉花. 2025, 52(3): 47-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3
    南疆地区是新疆主要植棉区,但当地棉花生产因长期以来受盐碱地制约,一直采用大水漫灌压碱排盐适墒播种的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此,将北疆地区普遍应用的“干播湿出”技术进行改进,与“双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在大幅节约用水的同时,能够实现降碱抑盐,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的效果。从播前准备、土壤封闭、播种、水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南疆乃至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地高效植棉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文婷婷, 赵晓雁, 宋美珍, 余力, 梁伟, 何玉梅, 覃文彬
    中国棉花. 2025, 52(4): 13-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8
    为探究新疆(南疆)早中熟植棉区的主栽陆地棉品种在“宽早优”种植模式下的表现,于2022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对8个陆地棉主栽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85号、中棉所96A、金科20、Z1112、新陆中84号、新陆中54号、J8031)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新陆中54号外,其他7个供试品种的早熟性均较好,株高在74.97~88.97 cm,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在24.40~27.45 cm,符合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J8031和塔河2号的单株果枝数居前列,分别为9.70和9.50,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在产量性状上,塔河2号的铃重最大,金科20的铃重最低但衣分最高,塔河2号的皮棉单产最高,达2 770.26 kg·hm-2;在纤维品质性状上,塔河2号的纤维品质达到“双30”(长度、断裂比强度数值均不低于30)标准,新陆中85号达到“双31”标准。结果初步表明,塔河2号在本研究“宽早优”种植模式和条件下表现出产量优势,可作为南疆“宽早优”模式下的适宜机采品种推广种植。
  • 研究报告
    赵双印, 董洁, 王浥州, 闫雪雪, 火顺利
    中国棉花. 2025, 52(2):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2
    为鉴定和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分析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反射率)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60%~26.65%,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0~2.21。聚类分析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低,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衣分适中;第Ⅱ类群包含3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和断裂伸长率较高,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适中;第Ⅲ类群包含24份材料,主要特征为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株高、单株结铃数适中,马克隆值分类为A级,衣分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综合评价排名前10的陆地棉种质资源:中9901991、sGK958、硕丰棉1号、中078、邯6203、中AR683-77、XP7、冀棉669、冀丰1982、晋棉44号。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陆地棉种质资源利用率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政策与述评
    毛树春, 葛军, 陈常兵, 李雪源, 袁有禄, 张正贵, 丁鑫, 赵强, 刘元元, 牛康康, 王雪姣, 郑巨云, 赵文琪, 王占彪, 田立文
    中国棉花. 2025, 52(8): 1-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4
    经对比国家统计数据、棉花长势监测和小区实收复测等资料,多方证实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获得大丰收,籽棉、皮棉单产都创历史新高。对新疆2024年高产创建棉田的测产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成效取得的原因以及精河县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1次测产结果:百亩(编者注: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7 m2)攻关田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09.8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198.3 kg;千亩示范方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474.1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185.3 kg;万亩示范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448.1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174.3 kg。第2次测产结果:百亩攻关田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66.2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34.4 kg;千亩示范方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27.9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18.7 kg;万亩示范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07.4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10.2 kg。特别是精河县实现了每666.7 m2籽棉产量百亩攻关田为743.60 kg,千亩示范方为667.60 kg,万亩示范片为630.50 kg的超高产量水平。原棉品质分析表明,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损失0.7~1.7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降低1.3~2.9百分点,马克隆值不受加工影响,断裂比强度则有趋势性提高;霜后花的纤维不成熟,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大幅下降,可纺性能差。除了当地的有效组织落实,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2024年新疆绿洲主产棉区的热量丰富,春早秋晚无霜期长,特别是秋高气爽、阳光充足,十分有利于棉花生产。除局部区域遭遇冰雹大风灾害天气以外,大部地区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二是选用优良品种,科学运用合理密植、干播湿出、肥水一体化、绿色防控、化学脱叶和机械化采收等关键技术措施。综上,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大丰收是“人努力、天帮忙和科技兴棉”共同作用的结果。
  • 棉区瞭望
    刘国平, 颜士勇, 许明海, 王明洋, 依米提·米吉提, 麦麦提热夏提·木合塔尔, 苟丽娜, 文丽伟, 艾则提约麦尔·图尔荪
    中国棉花. 2025, 52(2): 60-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1
    受国际棉花生产及市场波动、植棉成本升高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喀什地区棉农植棉收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棉花高质量持续发展。总结了喀什地区当前棉花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于稳定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农收益,以及促进喀什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政策与述评
    毛挺刚, 林倩, 严先锋
    中国棉花. 2025, 52(4):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8
    对2016―2022年浙江省棉花生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和产业经济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浙江省棉花产业的现实困境,指出了发展棉花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最后,提出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努力发展棉花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浙江省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众共享共同富裕发展成果。
  • 研究报告
    李林, 闫夏, 丛虎滋, 张洪浩, 刘娜, 邓文强, 李潇
    中国棉花. 2024, 51(12): 16-1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5
    以新陆早63号为研究对象,探究1膜3行、1膜4行和1膜6行这3种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田间农膜残膜量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推广适宜的植棉行距配置模式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与1膜4行(T2处理)、1膜6行(T1处理)配置模式相比,1膜3行(T3处理)等行距配置模式下生育进程提前1~4 d;不同行距配置模式下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叶片数均表现为T3>T2>T1处理,而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则表现相反;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各植棉模式间铃重和籽棉单产均差异不显著,T1和T3处理的收获密度与单株结铃数存在显著差异;T3处理的收获密度最低,单株结铃数、吐絮率最高,当季田间农膜残留量最少。研究初步表明,在当地,对于新陆早63号及生物学特性与其相似的棉花品种,合理应用1膜3行等行距植棉模式利于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保护。
  • 政策与述评
    盛奎军, 杨忠娜
    中国棉花. 2025, 52(3):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2
    提升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有利于保障棉花安全和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基于2012―2021年新疆棉花种植的相关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undesirable slacks-based measuremen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undesirable SBM-DEA)探讨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疆棉花产量高,但种植的生态效率整体呈“W”型变动趋势,DEA非有效期间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制约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农水平提高后过度的要素投入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棉农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合理投入要素提供科学依据。
  • 政策与述评
    高俊阳, 赵文霞, 朱文文, 马腾, 李曼, 帕丽旦·艾海提, 王倩倩
    中国棉花. 2025, 52(5): 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4
    育种、繁育、推广(育、繁、推)是种子产业中必不可少的3个环节,这3个环节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种子产业链高效运转。2024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6.2%,皮棉产量达到全国总产的92.2%。新疆棉花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棉花产业的壮大与提升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种业强国的目标。基于对新疆棉花育种、繁育、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调研与分析,探讨限制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新疆棉种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助力新疆棉花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 研究报告
    李婷婷, 孔文亭, 解津刚, 张连军, 李源, 刘宁, 刘小宁
    中国棉花. 2025, 52(3): 8-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8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观察并比较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及其亲本新棉1号(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的形态、发育历期,并通过Holling(霍林)Ⅱ模型拟合研究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在发育历期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参数以及搜寻效应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异色瓢虫幼虫的发育历期、3龄、4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dsAgCYP6CY3转基因棉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报告
    孙绘健, 罗静, 杜珊珊, 姚青青, 王东力, 何忠盛
    中国棉花. 2024, 51(12): 20-2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5
    2022年以南疆主栽棉花品种新陆中71号、新陆中73号、新陆中78号、新陆中81号和巴43541为试验材料,设置中度干旱(T1)、轻度干旱(T2)和正常供水(对照,CK)3个处理,分别控制滴灌带正下方0~60 cm土壤滴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研究花铃期不同干旱水平对南疆棉花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旱处理缩短了棉花生育进程,T1和T2处理下的开花到吐絮的历期分别较CK提前3~8 d。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均降低了棉花的株高、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单株结铃数和铃重,且降幅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T1和T2处理提高了各品种的衣分,但籽棉单产显著降低。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下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减产幅度在15%以内,籽棉单产分别达6 135 kg·hm-2和6 326 kg·hm-2;T2处理下,新陆中71号、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减产幅度在5%以内,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籽棉单产分别为6 787 kg·hm-2和6 945 kg·hm-2。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在干旱处理下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数值均达到“29”,马克隆值达到B级。结果初步表明,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在干旱处理下较其他品种产量更高,综合表现突出,较适于南疆干旱缺水地区推广应用。
  • 政策与述评
    焦海瑞
    中国棉花. 2025, 52(6):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1
    目前新疆植棉区已实现棉花栽培全程机械化与半自动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5G)、物联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出棉花“AI栽培体系”构想。论述了“AI栽培体系”硬件与软件的构成及其在棉花栽培中的运行机制,实现棉花栽培全流程精准化、生产集约化、资源最优化、管理高效化、决策智能化和作业无人化的技术突破,为智慧农业装备研发注入创新思路,为新疆未来推广全域自动化智能化棉花栽培提供实践指引。
  • 加工与检验
    李金伟, 谢莉娟
    中国棉花. 2024, 51(12): 40-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3
    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和中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乌苏实验室2~3年的陆地棉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新疆塔城地区棉花生产及棉花加工提供数据参考。根据统计结果,2023棉花年度(截至2024年3月初)塔城地区棉花主要品质指标如下:加工皮棉中白棉类占比为98.6%,纤维长度平均值为29.38 mm,长度整齐度指数平均值为82.71%,马克隆值A级占比为34%,断裂比强度平均值为30.4 cN·tex-1,轧工质量好与中档合计占比为97.2%,其中马克隆值、长度值、断裂比强度值的平均值或轧工质量较好档次的占比份额都超过历年。结合数据和当地生产实际,分析认为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为当年的气候变化和是否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种植及机械采收,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 加工与检验
    郭嘉澍, 董洁, 孙润军, 魏亮, 王德波, 王琼琼
    中国棉花. 2025, 52(2): 38-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1
    随着图像处理的迅猛发展,其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创新及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纺织行业,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纤维检测、布料检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环节。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图像采集与分析,实现自动化监控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传统的棉花颜色分级方法受多种因素限制,诸如人工检验的主观性以及HVI(大容量棉花纤维检测仪)方法的高成本和破坏性。针对这些不足,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原理和在棉花颜色分级方面的优势,综述了传统图像处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处理在现有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各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图像处理在棉花颜色分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龚照龙, 王俊铎, 李雪源, 郑巨云, 梁亚军, 阳妮, 孙丰磊, 耿世伟, 钱帅帅
    中国棉花. 2025, 52(4): 29-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2
    源棉8号在2019―2021年先后参加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源棉8号在区域试验中的主要表现:春播生育期131 d;出苗较好,长势强,整齐度较好,不早衰,吐絮畅,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株型松散,Ⅱ式果枝;单株结铃7.5个,铃重6.3 g,衣分42.5%;2019年和2020年籽棉单产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加13.2%和21.52%;纤维品质达到国家审定Ⅱ型棉花品种要求。对源棉8号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 研究报告
    何悦, 刘英刚, 张东鹏, 王鹏军, 郝全有, 王军, 王刚, 罗宏海, 王潭刚
    中国棉花. 2025, 52(1): 29-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0
    为了解不同封顶方式对新疆南疆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2022年在小海子垦区通过设置人工打顶、无人机化学封顶、机车化学打顶3种封顶方式,测定分析3种封顶方式下塔河2号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机车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相比,无人机化学封顶的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增加1.24%~12.13%、3.51%~40.03%和34.24%~114.76%,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分别提高3.41%~10.93%、5.96%~9.93%、0.17%~2.03%和1.62%~3.30%;人工打顶和无人机化学封顶的籽棉单产和铃重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机车化学打顶。研究初步表明,在南疆干播湿出条件下无人机化学封顶更适用于塔河2号。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吴佶膛, 黄慧, 蒋杰, 张兴平, 贺云新
    中国棉花. 2025, 52(1): 41-4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0
    湘棉39于202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2021年湘棉39参加湖南省棉花早熟组区域试验,试验结果:夏播生育期102.7 d,株高110.3 cm,单株结铃17.7个,单铃籽棉重4.8 g,衣分40.6%,籽指10.7 g,衣指7.3 g,霜前花率99.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96.8 kg,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3.1%。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
  • 实用技术
    张德政, 杨军, 闫得朋, 程慧煌, 曾小林, 钟敏, 聂太礼
    中国棉花. 2025, 52(1): 56-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6
    为进一步推进赣北地区麦棉轮作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实现规模化种植,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小麦和棉花的备耕整地、播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高产群体构建、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了麦棉轮作规模化种植技术,以期为赣北及周边地区麦棉轮作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刘祎, 钱玉源, 王广恩, 张曦, 田海燕, 车亮, 崔淑芳, 李俊兰
    中国棉花. 2024, 51(12): 31-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3
    冀棉569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2022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3年8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纤维品质优良,早熟性、丰产性好,适机采。对冀棉56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齐洪鑫, 赵文超, 董灵艳, 王汝明, 张爱民, 张东楼, 李凤瑞, 杨秀凤, 史加亮
    中国棉花. 2025, 52(2): 9-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1
    为选育出较佳的亲本及杂交组合,选用8个中熟(含中早熟)陆地棉品种(德棉16号、中棉所3018、鲁棉338、鲁棉1131、鲁棉258、鲁棉691、聊棉15号和DLN12)作母本,4个早熟陆地棉品种(鲁棉研19号、中棉所50、德棉15号和德0720)作父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组配32个杂交组合,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共12个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籽棉单产、铃重、衣分、株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得出,鲁棉258、鲁棉691、DLN12、中棉所50和德0720有7个及以上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是较好的亲本材料,其中鲁棉691、DLN12是突出的丰产亲本,中棉所50是较好的优质丰产亲本;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得出,组合鲁棉1131×鲁棉研19号、鲁棉258×德棉15号、聊棉15号×中棉所50综合性状优势明显,具有较大育种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强优势组合提供依据。
  • 政策与述评
    田立文, 罗宏海, 房彦飞, 娄善伟, 石峰, 张滋林
    中国棉花. 2025, 52(8):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6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疆近年细绒棉品质现状分析,明确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推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公证检验数据为依据,进行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指标的等级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除2020年纤维品质整体较低外,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且其品质表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于新疆地方。细绒棉纤维长度升高,新疆总体年均上升0.11 mm,2023年达到29.47 mm,5年平均≥28 mm的总体占比达92.00%;马克隆值A、B级比例波动增加,总体占比由2019年的83.56%升到2023年的92.00%;断裂比强度上升,5年平均新疆总体的强级和中等级占比接近90%;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增加,总体年均上升0.08百分点,5年平均总体的中等级占比约为70%。因此,建议加强新疆细绒棉品种品质改良,研发制定品质保优栽培技术等,进而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 实用技术
    张友昌, 张教海, 张海林, 张晓玲, 李林, 王孝纲
    中国棉花. 2024, 51(12): 54-5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2
    撂荒地一般都是山区的荒坡旱地、滩涂地或不宜种粮的重金属污染地。棉花是耐盐、抗旱的作物,在撂荒耕地扩种棉花,不但有利于解决撂荒地再利用的问题,还有助于生态恢复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振兴。对湖北省撂荒地扩种棉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撂荒地植棉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从而为撂荒地扩种棉花提供指导。
  • 实用技术
    刘娜, 李林
    中国棉花. 2025, 52(3): 50-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0
    中7700纤维品质优、抗逆性较强、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其生育期较短,适合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州)早熟植棉区种植推广。根据在新疆博州种植中7700的经验,介绍了中7700在当地的高效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涵盖播前准备、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措施等,为中7700在博州的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以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满足优质棉花市场需求,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 研究报告
    徐婧, 蒋建勋, 张忠波, 曹平平, 刘洪亮, 王安录, 郭维新, 平文超
    中国棉花. 2025, 52(4): 7-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1
    为研究外源钾对复合盐胁迫下棉花幼苗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以及根冠比的影响,以沧棉666为材料,采用外源钾与复合盐含量双因素处理,设3个复合盐含量水平 [0 g·kg-1(S0)、4 g·kg-1(S1)、6 g·kg-1(S2)]和5个外源钾施用量水平 [0 mg·kg-1(K0)、40 mg·kg-1(K1)、80 mg·kg-1(K2)、120 mg·kg-1(K3)、200 mg·kg-1(K4)]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盐胁迫下施用外源钾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棉花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根冠比,增施外源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复合盐分对棉花的胁迫。在无盐分胁迫处理(S0)下,随外源钾施用量增加,棉花幼苗的株高、茎粗、干物质质量及根冠比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外源钾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且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对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复合盐胁迫下增施外源钾后,地下部干物质质量的增长幅度最大(8.9%~42.0%),说明复合盐胁迫下施钾有利于增加棉花地下部生物量,影响根冠比。因此,适量增施外源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复合盐胁迫对棉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减轻中度、重度盐碱地对棉花生长的胁迫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张恒恒, 王香茹, 宋美珍, 王宁, 贵会平, 董强, 庞念厂, 张西岭, 马小艳
    中国棉花. 2025, 52(5): 15-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5
    为探究棉花品种和增效缩节胺(DPC+)化学封顶技术对棉花封顶效果的影响,建立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化学封顶技术体系,于2016―2017年在河南省安阳市采用裂区设计开展田间试验,主区为品种,裂区为打顶处理。2016年以中棉所100、石抗126、中棉所89和鲁棉研28号为供试品种,设6个DPC+化学封顶处理,由不同化学封顶时间(与人工打顶同期、较人工打顶晚5 d)与DPC+剂量(450、750、1 050 mL·hm-2)组成,2017年以中棉所100、石抗126为供试品种,设9个DPC+化学封顶处理,由不同化学封顶时间(与人工打顶同期、较人工打顶晚5 d和较人工打顶早5 d)与DPC+剂量(450、750、1 050 mL·hm-2)组成,2年间均以人工打顶和不打顶为对照,研究不同剂量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PC+化学封顶处理下的棉花株高和单株果枝数较人工打顶增加,其中2016年(7月份花铃期降水量较大)的株高和单株果枝数较人工打顶分别显著增加27.2%~35.7%和58.5%~76.4%,2017年株高和单株果枝数较人工打顶分别增加6.7%~12.7%和30.2%~38.8%。DPC+化学封顶对棉花单产的影响不显著,多与人工打顶相当,且对纤维品质无不利影响,但2016年DPC+化学封顶处理表现出减产趋势,且上部成铃数较高。DPC+的应用时间(与人工打顶同期、推迟5 d和提早5 d)和施用剂量(450~1 050 mL·hm-2)对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低剂量(450 mL·hm-2)和中剂量(750 mL·hm-2)DPC+处理下的产量较人工打顶增加。本研究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在黄河流域棉区应用DPC+化学封顶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人工打顶同期或提早5 d应用低、中剂量DPC+进行化学封顶,可取得较好的化学封顶效果及产量。
  • 实用技术
    楚现周, 楚菲, 黄涛, 王玉辉, 熊万光, 李哲
    中国棉花. 2025, 52(2): 57-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8
    棉花种子播种后会因各种原因造成田间出苗率低,给农户、种子企业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给棉花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分析了棉花种子收获、晾晒、加工、运输、储藏、播种环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姜莉, 代勇强, 王云, 李保成
    中国棉花. 2025, 52(5): 62-6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7
    新陆棉3号是早熟棉花品种,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到国家审定棉花品种Ⅱ型品种标准;2020―2021年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常规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3.6 kg、165.7 kg和162.4 kg,分别较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3.0%、5.8%和6.1%;2022年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常规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98.1 kg、175.3 kg和170.9 kg,较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4.1%、8.7%和8.6%。概述了新陆棉3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
  • 研究报告
    李星星, 马辉, 欧欢, 艾麦尔江·阿布力提甫, 王亮, 李春艳, 罗单, 戴路, 崔建平, 张永杰
    中国棉花. 2025, 52(1): 19-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88
    为探索化学封顶剂“向铃转”(250 g·L-1甲哌钅翁水剂)对海岛棉新海62号的化学封顶效果,设计喷施不同次数(1次或2次)和不同剂量的“向铃转”处理,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喷施不同次数和剂量的“向铃转”对其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向铃转”处理对海岛棉新海62号的株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每666.7 m2一次性喷施“向铃转”80 mL和每666.7 m2 50 mL+30 mL分2次喷施“向铃转”处理的新增单株有效果枝数、大铃和吐絮铃较多,干铃较少,能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可采取每666.7 m2一次性喷施“向铃转”80 mL和每666.7 m2 50 mL+30 mL分2次喷施“向铃转”的化学打顶技术代替人工打顶来协调新海62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以塑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龚举武, 袁有禄, 李俊文, 朱明慧, 石玉真, 商海红, 葛群, 巩万奎, 潘境涛, 刘爱英, 邓晓英, 范森淼, 李旭欣
    中国棉花. 2025, 52(3): 29-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0
    中棉所134(国审棉20220023)于2022年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定。中棉所134属于转基因中熟常规棉花品种,生育期116 d,株型较松散,单株结铃16.3个,铃重6.6 g,衣分41.7%,籽指11.4 g,霜前花率95.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9.5 kg、108.2 kg和102.7 kg。基于中棉所134在黄河流域棉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实用技术
    贵会平, 王光强, 张西岭, 宋美珍, 马小艳, 魏立群, 王香茹, 罗彤, 庞念厂, 王倩倩, 董强, 张恒恒
    中国棉花. 2025, 52(2): 48-5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7
    结合10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总结了新疆“宽早优”植棉技术的核心要点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的相关示范推广措施及推广成效,并基于此从品种选择和水肥管理、科学化学调控、科学选择种植模式3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该技术在新疆更大范围快速推广应用,为新疆棉花单产、品质和效益提升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