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政策与述评
    郑曙峰
    中国棉花. 2025, 52(1):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81
    梳理了棉花作为资源通过不同产业转移直达消费者的物质联系、价值关联、产业价值实现,包括产业链的组成、逻辑关系、关联度、功能、相关产品等。产业链的组成包括:棉花种业、种植、籽棉初加工、纺织服装制造、棉籽深加工利用、棉株加工利用、专用机械装备制造与工艺设计(装备、工艺、智能化系统等)及其他(期货保险、社会化服务、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意设计、废棉回收利用等支撑产业)。基于此绘制了棉花产业链图,旨在便于棉业价值展现、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棉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研究报告
    罗静, 杜珊珊, 孙绘健, 何忠盛, 姚青青, 王东力
    中国棉花. 2024, 51(6): 11-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3
    通过在高浓度NaCl胁迫下对45份审定的适于新疆种植的陆地棉品种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综合评价其在萌发期对高浓度盐胁迫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1)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1的盐胁迫处理下,测定的6项萌发指标中发芽势受影响程度最大,干物质质量受影响程度最小。(2)盐胁迫下测定的6项指标中干物质质量与发芽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发芽势、根长、下胚轴长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鲜物质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他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根据隶属函数值和聚类分析结果,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1的盐胁迫下,新陆早64号、新陆早81号、新陆中87号的萌发能力较强。本研究为耐盐陆地棉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王永翠, 王琦, 王文良, 张超, 高明伟, 姜辉, 柴启超, 王秀丽, 李艳丽, 陈莹, 王家宝, 赵军胜
    中国棉花. 2024, 51(7): 45-4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10
    鲁棉1156于2023年7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转基因中熟常规棉品种,春播生育期118 d。2020-2021年山东省棉花常规中熟组区域试验中,鲁棉1156株高109.8 cm,单株结铃20.9个,铃重6.4 g,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霜前衣分40.9%,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6.3%、6.5%、3.4%和3.7%。2022年生产试验中,鲁棉1156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6.0%、6.2%、4.2%和4.4%。简要介绍了鲁棉1156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为其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 研究报告
    许人颖, 罗梓豪, 包心蕊 , 张存, 王浩, 占东霞, 杨延龙, 赵福相
    中国棉花. 2024, 51(10): 25-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3
    为研究与筛选适于新疆盐碱土壤种植的棉花品种,选用2022―2023年新疆主推种植的17个棉花品种开展盐胁迫下的发芽试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的耐盐种质中9807为对照,设置NaCl溶液浓度为150 mmol·L-1的盐胁迫处理,分析盐胁迫对不同棉花品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相对盐害率的影响,并以3个发芽指标盐害系数的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品种的耐盐性,筛选出耐盐性较好的棉花品种金垦1565和金垦1775。进一步分析15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金垦1565和金垦1775幼苗株高、主根长、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和相对含水量发现:金垦1775的株高、主根长、干物质质量、鲜物质质量和相对含水量与中9807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萌发期与幼苗期的调查结果,鉴定出金垦1775的耐盐性最强。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棉花生产中耐盐棉花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 标准与技术规程
    李伟, 张保国, 王丹涛, 杨宝富, 景慎全, 吴晓红, 杜卫东, 丁时永
    中国棉花. 2024, 51(8): 52-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6
    概述 GB 1103.1―2023《棉花 第 1 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修订背景、修订目的,介绍主要修订内容,并对其贯彻实施提出建议。
  • 政策与述评
    徐勤青, 秦都林, 赵鸣, 孙玮琪, 张少红, 薛俊君, 王琰, 魏学文
    中国棉花. 2024, 51(8): 18-1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7
    山东省2023年棉花生产呈现出面积、总产减少,单产、籽棉销售价格增加的态势。分析2024年初对山东省8个主产棉市的棉花种植意向调查情况得出,2024年全省意向植棉面积呈略增态势,并提出了促进山东棉花生产企稳回升的对策建议。
  • 政策与述评
    张友平, 王巧连, 程海亮, 左冬云, 吕丽敏, 宋国立
    中国棉花. 2024, 51(11):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78
    中国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为探讨提升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对策,基于2002―2021年版《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02―2021年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对2001―2020年的国内主产棉区棉花生产情况和成本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分析了棉花生产效率。新疆是中国的主要棉花集中产区,雇工工价、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以及化肥和农药费用上涨幅度大,其中化肥费在物质与服务费中的占比最大,新疆植棉面积曾受到粮食生产布局影响而适当调减,从2018年开始新疆植棉面积趋于稳定。另外,其他省份除甘肃省外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至2020年仍然处于下降趋势。棉花的单产水平在不同主产棉区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主要为新疆和甘肃)>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除新疆(包括陆地棉、长绒棉)和甘肃省外,国内其他主产棉区的棉花生产净利润从2012年后一直处于负值,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和陕西省的投入产出比例最低。全国各主产区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经过快速增长期(2009―2013年)后,长江流域棉区人工成本开始趋于稳定、部分地区有下降趋势,而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不同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的不同要素占比有显著差异,除了新疆长绒棉和江苏省外,其他主产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各主产棉区的化肥费占物质与服务费的比例居高不下。此外,新疆的机械化植棉可以缓解由人工成本而导致的成本增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发现,不同主产棉区的生产效率不同,其中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在2020年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新疆和甘肃棉花生产效率大幅度波动,其中规模化生产是新疆棉花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针对上述棉花成本要素和生产效率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植棉机械化水平、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科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 政策与述评
    孟婷, 朱霞, 曹琦, 马少辉
    中国棉花. 2024, 51(8): 14-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73
    新疆棉花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其品质优劣直接影响棉农收入和纺织企业产品质量,而影响机采棉品质的因素涉及种植、收获、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从棉花品种、田间生产管理、机采清选3个方面总结了影响新疆机采棉品质的因素及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提升新疆机采棉品质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梁发瑞, 杜霄, 龙遗磊, 吾买尔江·库尔班, 谭彦平, 陶志鑫, 李丽丽, 叶萍毅, 艾先涛, 高山
    中国棉花. 2024, 51(6):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5
    为筛选对脱叶剂敏感的棉花种质资源,同时研究脱叶剂敏感性与株型、生育期、产量等性状的关系,用不同来源的300份棉花种质资源于2022―2023年在新疆库车市开展试验,调查300份棉花材料的相关农艺性状和脱叶性状,利用脱叶性状筛选、维恩图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脱叶剂敏感性进行全面评价,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棉花脱叶剂敏感性与株型、生育期性状的关系。基于不同环境下的脱叶率初步筛选出13份脱叶剂敏感材料和11份脱叶剂不敏感材料。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产量相关性状、株型性状与脱叶率间的相关性大于生育期与脱叶率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吐絮因子、脱叶因子、株型因子和产量因子这4个主成分可以用来预测品种的脱叶剂敏感性。通过聚类分析对初步筛选得到的13份脱叶敏感材料和11份不敏感材料进行了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与脱叶率初步筛选结果一致。在生育期、株型和脱叶性状等方面,脱叶剂敏感材料和不敏感材料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脱叶剂敏感性较强的材料田间表现为株型紧凑并且早熟,脱叶剂敏感性较弱的材料表现为株型松散且晚熟。筛选出的13份脱叶剂敏感材料和11份脱叶剂不敏感材料可以为后续机采棉品种的培育以及脱叶剂敏感性相关基因的挖掘提供材料支撑。
  • 研究报告
    芮建文, 芮建梅, 黄秋霞, 叶尔克江·霍依哈孜, 柳宏英
    中国棉花. 2024, 51(7):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14
    棉花产量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主要植棉区1961―2022年的气象资料、棉花生育期资料和棉花产量进行趋势分析及突变分析,探究气象条件变化对昌吉州主要植棉区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昌吉州主要植棉区年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平均5 cm地温、≥0 ℃和≥10 ℃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年平均气温、≥0 ℃和≥10 ℃积温分别在1993年、2000年和1998年发生突变;(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于1982年发生突变,降水日数呈现减少趋势,2017年为突变年,2017年之后降水日数减少显著;(3)年日照时间呈波动减少趋势,在1986年发生突变;(4)无霜期呈波动增加趋势,于1989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变化不明显,突变后无霜期明显增加,初霜日呈波动性推后趋势,终霜日呈波动性提前趋势;(5)皮棉实际单产和趋势产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象条件对棉花生产有一定影响;温度、日照时间、无霜期、积温、相对湿度对棉花单产的影响比较明显,气象产量与年平均气温、8月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与7月的相对湿度、8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7月高温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 政策与述评
    王晴, 孙戈兵
    中国棉花. 2024, 51(10):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6
    基于Martin的“4R”(redundancy, resourcefulness, robustness, rapidity)模型,将韧性分为抵御能力、恢复能力、重构能力及更新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中国棉花产业链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评价了2003-2021年中国棉花产业链韧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阻碍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棉花产业链4个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我国棉花产业链韧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4种能力的差异较大,韧性系统还不够成熟;抵御能力的障碍度一直较高,创新投入不足以及棉花品质问题是影响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4种能力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失调状态,但在较为恶劣的发展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上升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建议。
  • 研究报告
    马亚杰, 闫夏, 李应丽, 刘爱忠, 任相亮, 胡红岩, 王丹, 吴长才, 单永潘, 奚建平, 宋贤鹏, 马艳
    中国棉花. 2024, 51(7): 8-1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9
    为探索不同杀螨剂对新疆棉田棉叶螨防治效果,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展试验研究了8种杀螨剂对北疆棉田棉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5%(质量分数,下同)三唑锡悬浮剂(SC)和56%阿维·炔螨特微乳剂(ME)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而30%腈吡螨酯SC、20%丁氟螨酯SC、30%乙唑螨腈SC和5%阿维菌素SC处理对棉叶螨的防效随时间延长而提高,具有较好持效性;22%螺虫乙酯SC+助剂(哈速腾)速效性相对较好,持效性表现优良,而110 g·L-1乙螨唑SC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结果初步表明,以上8种杀螨剂,除乙螨唑以外,其余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棉叶螨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轮换在棉田使用。
  • 政策与述评
    梁发瑞, 龙遗磊, 杜霄, 谭彦平, 陶志鑫, 李丽丽, 叶萍毅, 吾买尔江·库尔班, 艾先涛
    中国棉花. 2024, 51(9):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2
    合理使用脱叶催熟剂,助力棉花机械采收,是机采棉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脱叶催熟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提高机采棉脱叶吐絮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采净率,降低籽棉含杂率,有效提升机采棉品质。目前机采棉脱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脱叶催熟剂效能不一致、用量不规范,脱叶催熟剂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脱叶催熟剂剂型与喷施装备的适配性不足等,影响脱叶效果,导致籽棉含杂率高,棉花品质差。评述了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及其施用技术的现状,总结提出棉花脱叶催熟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棉花脱叶催熟剂的使用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加工与检验
    王娟, 马辉, 王永斌, 王会平, 甘莉莉, 王宝山
    中国棉花. 2024, 51(11): 47-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9
    随着棉花公证检验(简称为“公检”)制度的发展,公检数据在棉纺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棉花贸易、产业链管理、技术创新及行业发展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概述棉花公检指标的基础上,总结了棉花公检数据在上述6个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应加大棉花公检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研究报告
    王俊铎, 梁亚军, 龚照龙, 刘海明, 严伟龙, 郑巨云, 耿世伟, 刁于和, 李雪源
    中国棉花. 2024, 51(8): 27-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04
    为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于2021-2022年以源棉8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试验,以当地习惯用肥为对照处理(CK),在对照施肥的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T1:菌临天下,T2:双澡菌露200,T3:酶力康)为试验处理,调查分析微生物菌剂对源棉8号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及冠层性状、纤维品质的影响。连续2年调查结果表明:T1处理的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均大于其他处理,整体表现为T1>T3>T2>CK;各菌剂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无截取散射均优于对照;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在2021年,T1处理下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较CK分别增加了4.5%、7.5%、3.0%、0.3%、15.8%。综上,T1处理的微生物菌肥(菌临天下)可增加源棉8号的干物质积累,优化冠层性状,并对纤维品质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可以在棉花生产中推广应用。
  • 研究报告
    常明娟, 楚宗艳, 杜玉倍, 汤玉煊, 吴超, 占亚楠, 刘素玲
    中国棉花. 2024, 51(6): 37-4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5
    为提升植棉效益和土地利用率,降低荷兰豆种植成本,以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50和荷兰豆品种金船白花双荚818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开封市设置了不同的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比较分析其对棉花和荷兰豆的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植密度(8.34万株·hm-2)相同时,80 cm等行距种植(A1)、(120+40)cm宽窄行种植(A2)和(100+60)cm宽窄行种植(A3)的铃重、衣分、籽棉单产和皮棉单产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生育进程有所不同。将2行荷兰豆套种于每2等行棉花中间或2宽行棉花中间,分别距棉花植株15 cm(B1)或20 cm(B2),该模式的荷兰豆种植成本较传统种植模式降低4 400元·hm-2。不同套种模式的荷兰豆累计采摘量均呈“S”曲线,其中A1B1处理为最优的套种模式,荷兰豆单日采摘量最大值为341.84 kg·hm-2,荷兰豆累计采摘量为9 093.09 kg·hm-2,棉花和荷兰豆的总产值及综合纯收益最高,分别达63 944.68元·hm-2和31 894.66元·hm-2
  • 研究报告
    田西京, 杜东, 郁洁, 余智斌, 韦继超, 楚光红, 李天义, 曹娟
    中国棉花. 2024, 51(9): 16-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9
    为充分了解高产陆地棉品种塔河2号的结铃空间分布特征,202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21连选取2种不同打顶方式(化学打顶、人工打顶)高产棉田调查棉铃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单株果枝数、主茎各节位铃数、主茎各节位籽棉产量、成铃率和单株籽棉产量在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种打顶方式下主茎各节位铃数、主茎各节位籽棉产量及其对单株籽棉产量的贡献率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主茎节位铃数分别以中部第9节位和下部第8节位最多,中部及以上节位铃数占到总铃数的76%以上(85.40%、76.46%);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下铃重6 g以上的铃数分别占72.14%和63.79%,其中>6~7 g分别为31.15%和29.74%,>7~8 g分别为25.14%和23.27%,>8~9 g分别为15.85%和10.78%。综上,中部及以上节位是塔河2号群体籽棉产量形成的主要节位,6 g以上铃较多是塔河2号产量突出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塔河2号推广及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 国际棉花科技合作
    吴奇峰, 刘太杰, 王立志, 陈兵, 古捷, 张俊星, 杨利杰
    中国棉花. 2024, 51(11): 58-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5
    为了筛选适于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周边地区种植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的早中熟棉花品种,提高当地棉花种植技术水平和产量,增加植棉效益,根据新疆南疆与乌兹别克斯坦同纬度、气候地理条件近似等特点,选取在新疆大面积种植的棉花品种或优势品系10个,以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当地棉花品种为对照,在当地开展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引进示范试验。结果显示:中棉所特璞棉99、澳棉8号、中棉所49出苗率均高于对照,中棉所特璞棉99出苗率最高,高于对照38%,澳棉8号和中棉所49分别较对照高10%和6%;其他品种(品系)的出苗率低于对照4%~22%,其中H3的出苗率最低。H3株高最高(95 cm),丁8031和鸿泰6638的第一果枝节位高度最高(25 cm),中棉所特璞棉99、中棉所49和H3的叶龄(主茎叶片数)和果枝数均最多,分别为19片、15,对照的株高、叶龄和单株果枝数最小,分别是72 cm、14片、10,H3的第一果枝节位高度最低(16 cm),9个品种(品系)的株高、果枝数高于对照,10个品种(品系)的叶龄均高于对照。塔河3号和丁8031发生倒伏,倒伏率分别为5%和1%,其余均未发生倒伏。10个棉花品种(品系)的单株结铃数、铃重和籽棉单产都高于本地对照品种,其中中棉所特璞棉99的666.7 m2籽棉产量最高,为451kg,比对照增产126%;澳棉8号产量第2,比对照增产81%;中棉所49产量第3,比对照增产77%。多数品种(品系)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伸长率、短纤维指数、成熟度指数表现好于对照。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表现最好的是中棉所特璞棉99。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棉花品种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 棉副利用
    刘会青
    中国棉花. 2024, 51(7): 59-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7
    棉花主要副产品棉籽除具有重要的食品、油料、饲料和能源价值外,也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棉籽中的亚油酸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和改善心血管疾病;亚油酸和维生素E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类免疫力和抗癌能力;棉酚更是1种天然的避孕和抗炎抗病毒等的药剂。
  • 会讯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
    中国棉花. 2024, 51(7): 17-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7
    为进一步加强棉花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交流棉花科研领域最新成果, 推进棉花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定于8月中旬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2024年年会。 现通知如下。
  • 实用技术
    李茂春, 薛英明, 芮建文, 杨惠敏, 张玲, 赵霞, 黄爱荣, 王雪姣
    中国棉花. 2024, 51(12): 49-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9
    棉花虫害已经成为新疆南疆塔里木灌区发展优质、高产、低成本棉花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利用多年来新疆阿拉尔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二级站对棉花主要害虫发生发展的观测资料,总结了黄地老虎、棉铃虫、棉蓟马、蚜虫、棉叶螨、棉盲蝽、棉粉虱等在塔里木灌区棉田的主要发生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制定塔里木灌区棉花虫害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从而为当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 政策与述评
    刘小凤, 王力, 王斌
    中国棉花. 2025, 52(1):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2
    深入剖析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与棉花“保险+期货”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棉花支持政策提供参考。采用比较研究法,从政策目标实现方式、政策运行机制、政策成本和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棉花“保险+期货”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棉农在风险管理环节的参与度高;政策成本降低且可控;能避免直接价格干预,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启示:应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快发展棉花“保险+期货”,推动棉花支持政策的多元化和组合化。
  • 加工与检验
    秦建锋, 钟珂, 刘妍妍, 向天明
    中国棉花. 2025, 52(1): 44-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0
    籽棉圆模开包机械化是棉花加工喂花环节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棉花加工质量和效率。随着机采棉圆模打包技术的广泛应用,缺少适应国内棉花加工特点的圆模自动开包装备成为制约我国棉花加工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综述了国内外棉花加工籽棉圆模开包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相关装备技术的主要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国内籽棉圆模开包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建议。
  • 政策与述评
    毛树春, 于小新, 葛群, 王雪姣, 郑艺, 买文选, 宋妮, 田立文, 王占彪
    中国棉花. 2024, 51(8): 1-1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1
    采用统计分类方法,对新疆绿洲2016―2022年3 595.8万t(15 915.5万包)公证检验(公检)原棉进行逐包品质分析,按生态亚区细分的10个亚亚区(北疆东部亚亚区、北疆中部亚亚区、北疆西部一亚亚区、北疆西部二亚亚区,南疆西部亚亚区、南疆中部亚亚区、南疆东部亚亚区、南疆南部亚亚区,东疆吐鲁番盆地亚亚区和东疆哈密盆地亚亚区)归类统计,厘清各亚亚区高品质原棉占比的状况,为高品质棉花种植带规划、建设和承建单位的遴选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7年加权平均,各亚亚区高品质原棉占比表现为北疆西部二亚亚区(62.1%)>北疆东部亚亚区(45.9%)>北疆中部亚亚区(35.8%)>东疆吐鲁番盆地亚亚区(31.6%)>北疆西部一亚亚区(22.8%)>东疆哈密盆地亚亚区(20.8%)>南疆中部亚亚区(18.8%)>南疆东部亚亚区(17.9%)>南疆南部亚亚区(16.2%)>南疆西部亚亚区(4.7%)。围绕提升高品质棉花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建议在北疆天山北麓大部、东疆亚区、南疆中部亚亚区、南疆东部亚亚区率先开展高品质棉花种植带建设,遴选这些产地的县(县级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率先开展整建制高品质棉花种植带的示范性创建,预计高品质棉花产量潜力在400万t左右,可为完成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十四五”高品质棉占比45%左右和今后更高高品质棉占比目标,加快建设棉花强国奠定基础;并提出在南疆西部亚亚区开展中短绒陆地棉种植带建设,形成差异化的陆地棉品质类型和结构,预计中短绒棉花产量潜力为100万t左右,以满足市场新需求。最后,探讨了高品质棉花种植带生产链建设实施方案的主要措施。
  • 机械化与智能化
    王颖
    中国棉花. 2025, 52(1): 52-5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97
    棉花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应用智能采摘机器人可以提高其采摘效率和质量。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采摘机器人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准确识别引导采摘成熟的棉花。在介绍其设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棉花智能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短板,如数据采集与标注困难、物体检测和跟踪的准确性不足以及环境适应性有待提升等,并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增强数据多样性,在棉花采摘决策中合理应用强化学习以及改进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李代阔, 李琴, 徐安阳, 刘慧平, 周项
    中国棉花. 2024, 51(7): 38-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2
    新塔棉5号于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于早中熟陆地棉品种,生育期132 d左右,植株塔形,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中熟组陆地棉品种生产试验中,新塔棉5号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6.7%、10.0%和9.1%。总结了新塔棉5号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纤维品质、产量表现、抗病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 政策与述评
    杨莒, 宿俊吉
    中国棉花. 2024, 51(9):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5
    从甘肃敦煌市机采棉的生产现状入手,通过对机采棉生产技术和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介绍了敦煌机采棉生产发展现状,全面总结了敦煌市目前机采棉生产中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技术,并分析了敦煌发展机采棉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敦煌市今后发展机采棉的对策,为甘肃大面积发展机采棉提供技术支持。
  • 实用技术
    曾小林, 聂樟清, 吴振江, 刘为胜, 陈俊英, 江洪, 雷艳艳, 聂太礼
    中国棉花. 2024, 51(12): 56-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9
    江西省棉花植棉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为综合提高植棉效益,利用上季棉秆,尝试在冬闲棉田套种荷兰豆。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优化了栽培条件,集成了棉花套种荷兰豆栽培技术。主要从荷兰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早熟棉花直播、棉田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鄱阳湖植棉区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刘丽, 余渝, 孔宪辉, 王旭文, 司爱君, 赵福相, 乔金鑫, 韩万里
    中国棉花. 2024, 51(11): 31-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2
    金垦1760于2022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长势强,整齐度好,茎秆较粗壮,不早衰,吐絮畅且集中,含絮力适中,适于机械采收,纤维品质达到Ⅲ型品种标准。2019―2020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常规机采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金垦1760平均每666.7 m2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比对照增产6%以上。对金垦1760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政策与述评
    毛树春, 王树林, 徐海江, 崔建平, 孔杰, 杜远仿, 刘军, 田立文, 王占彪
    中国棉花. 2024, 51(12):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3
    对新疆绿洲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进行调查,并与同产地陆地棉(G.hirsutum L.)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岛棉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 560.33元、2 795.05元和2 866.52元,呈现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1 986.78元、2 458.25元和3 522.65元,也呈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纯收益分别为-573.55元、-336.53元和656.13元,3年中有2年亏损1年盈利,其中籽棉价格是影响表观纯收益的主要因素。这3年海岛棉表观平均值,总成本为2 740.63元,高于陆地棉11.72%;主产品产值为2 655.98元,低于陆地棉7.01%;表观主产品纯收益为-84.65元,而陆地棉为403.14元。从成本构成因素来看,2019-2021年3年平均每666.7 m2海岛棉表观物化成本、固定成本分别为1 198.17元、40.76元,比陆地棉分别低13.73%和52.97%;表观人工费用和间接成本分别为1 208.44元和293.27元,较南疆地方陆地棉高79.73%和少3.91%,海岛棉需人工采收是其人工费用偏高的主要原因。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31.14元、29.57元和36.38元,每千克皮棉表观物化成本分别为14.03元、12.48元和16.01元,均显著高于南疆地方陆地棉,揭示同产地海岛棉的竞争力低于陆地棉。进一步比较发现,不同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和收益差异大,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表现为工商资本(3 447.83元)>合作社(3 050.70元)>家庭农场(3 025.86元)>基本农户(2 352.28元);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生产纯收益表现为基本农户(128.44元)>家庭农场(-191.58元)>合作社(-196.14元)>工商资本(-699.28元),其中仅基本农户的表观生产纯收益为盈利,其他市场主体均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导致海岛棉种植面积萎缩的根本原因。总体来看,须通过培育适宜机采的海岛棉品种、提升机械化采收水平、配套改造机采棉加工生产线、提高补贴力度等措施提高海岛棉竞争力,以推进海岛棉的生产稳定发展。
  • 研究报告
    刘平, 许艳超, 王恒, 蔡小彦, 周忠丽, 侯宇清, 王玉红, 刘记, 陈全家, 刘方, 袁有禄, 郑杰
    中国棉花. 2024, 51(7): 12-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97
    利用4个四倍体棉种(陆地棉野生种系、海岛棉、毛棉、达尔文氏棉)共116份材料的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发现:毛棉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3个四倍体棉种;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叶蜜腺到叶柄距离与叶蜜腺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叶蜜腺数与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茎茸毛数与叶面积、叶蜜腺到叶柄距离、叶绿素含量、叶蜜腺数呈极其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对4个四倍体棉种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本研究中的陆地棉野生种系材料与海岛棉材料之间亲缘关系最近,但与毛棉材料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为有效利用陆地棉野生种系和野生棉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 研究报告
    谢婉莹, 孟婷, 曹琦, 吴智勋, 张飞扬, 马少辉
    中国棉花. 2024, 51(7): 18-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5
    为研究还田后棉秆在自然条件下的养分释放规律,以塔河2号棉秆为研究对象,2023年在新疆阿拉尔市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棉花秸秆粉碎后还田试验,统一棉秆施入量与还田深度。于秸秆还田前和还田后15 d开始至还田后150 d每间隔15 d取棉秆和土壤样品,测定棉秆有机碳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两者的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还田棉秆腐解时营养元素呈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的规律,释放速率为钾>磷>碳>氮,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5.2%、106.9%、286.1%、123.4%。这些结果可为棉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合理配比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梁培鑫, 王海霞, 吕晓庆, 曹创业, 卢亚杰, 再同古丽·加帕尔, 徐倩倩
    中国棉花. 2024, 51(6): 25-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8
    为探究 1 膜 4 行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及结铃数的影响,揭示棉花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于 2023 年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开展大田试验。 选取新陆早 82 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的 1 膜 6 行种植模式[行距为(10+66+10+66+10) cm,株距为 9.5 cm]为对照,设置 1 膜 4 行种植模式[行距为(66+10+66) cm,边行和中间 2 行的株距分别为 7.3 cm 和 9.5 cm],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出苗率、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单株蕾数、单株结铃数、棉铃直径、收获密度、倒三果枝结铃数等。结果表明,在 1 膜 4 行种植模式下,棉花出苗率增加,边行棉花生长发育加快,蕾期边行棉花的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和单株棉蕾数高于 1 膜 4 行中行和 1 膜 6行。 花铃期 1 膜 4 行边行棉花的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棉铃直径显著高于 1 膜 4 行中行和 1 膜 6 行边行。 吐絮期 1膜 4 行模式下的单株结铃数和倒三果枝结铃数显著高于 1 膜 6 行。 总体而言,1 膜 4 行种植模式下新陆早 82 号出苗率增加,边行棉花长势向好,有利于创建高产群体以及全程机械化管理。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郭明捷, 庞立根, 贾朋东, 黄涛, 陈杰, 王智, 王建胜, 李万明, 苌群庆
    中国棉花. 2024, 51(10): 36-3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4
    创棉523(审定编号:国审棉20233007)在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为129 d,株型紧凑,果枝Ⅱ式,整齐度较好,吐絮畅;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Ⅱ型品种要求。主要对该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 研究报告
    欧欢, 席育贤, 马辉, 艾买尔江·阿布力提甫, 戴路, 李星星, 刘荣森, 罗单, 朱刚, 陈娟
    中国棉花. 2024, 51(11): 17-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6
    “宽早优”和“矮密早”植棉模式是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为探讨“宽早优”植棉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2023年在新疆阿克苏以中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中40号为材料,以“矮密早”植棉模式(1膜6行)为对照,探究了“宽早优”植棉模式(1膜3行和1膜4行)下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脱叶催熟与机采效果和纤维品质的表现。从新陆中40号农艺性状表现来看,“宽早优”植棉模式较“矮密早”植棉模式生育期提前2 d,保苗率提高,株高、茎粗均显著增加,上部成铃率和外围成铃率增加;从新陆中40号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看,“宽早优”1膜3行、1膜4行植棉模式分别较“矮密早”1膜6行植棉模式单株成铃增加2.61个、1.53个,铃重增加0.91 g、0.23 g,籽棉单产增加223.65 kg·hm-2、280.65 kg·hm-2,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增加;从新陆中40号脱叶催熟和机采效果上看,“宽早优”植棉模式较“矮密早”模式的脱叶率、新增吐絮率和田间采净率提高,籽棉含杂率降低。2023年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新陆中40号生长发育、产量和机采效果均优于“矮密早”模式,这可为“宽早优”植棉模式在新陆中40号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在阿克苏地区的推广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罗静, 孙绘健, 杜珊珊, 姚青青, 何忠盛, 王东力
    中国棉花. 2024, 51(7): 23-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9
    为筛选出耐盐性高的陆地棉品种,选用通过新疆或国家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25个不同基因型陆地棉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法,设置6个盐浓度梯度(0、50、100、150、200、300 mmol·L-1),研究盐胁迫对各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根长和幼苗鲜物质质量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NaCl溶液浓度大于150 mmol·L-1时对大部分基因型陆地棉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根长和幼苗鲜物质质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法,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3个陆地棉品种,分别为新陆中73号、中棉所96A和中棉所96B。
  • 标准与技术规程
    杨子山
    中国棉花. 2024, 51(10): 51-5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0
    为了解国家棉业标准制修订进展,宣传国家、有关行业涉棉新标准,2024年5月8日,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std.samr.gov.cn/)以“棉”为标准名称检索词,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为检索时段,查询整理了新发布的棉业标准,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李豪, 秦江鸿, 杨名, 徐媛媛, 杨永林
    中国棉花. 2024, 51(11): 37-3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1
    新石K33于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常规组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124 d;株高75.7 cm,第一果枝节位5.9,单株结铃6.2个,铃重5.6 g,衣分42.7%,霜前花率98.7%;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6.7 kg、156.1 kg和153.8 kg,分别为对照新陆早61号的104.6%、109.3%和109.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2 mm,断裂比强度32.6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9%,反射率80.8%,黄色深度7.8,长度整齐度指数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67.7;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基于新石K3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常规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对新石K33选育过程和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等特征特性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研究报告
    刘英刚, 郝全有, 王鹏军, 贾梦梦, 何悦, 张东鹏, 孔宪辉, 王潭刚
    中国棉花. 2024, 51(9): 27-3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0
    为研究喷施甲哌钅翁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的影响,以新陆中37号和源棉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于202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小海子垦区棉田开展打顶试验。以常规人工打顶为对照,在“干播湿出”技术条件下,通过无人机喷施甲哌钅翁进行化学打顶,比较不同处理下2个棉花品种在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与人工打顶相比,喷施甲哌钅翁化学打顶剂后,2个棉花品种的株高和单株结铃数未受到显著影响,主茎节间数显著增加,倒四以上主茎节间长、倒一果枝长、倒二果枝长和倒三果枝长均极显著缩短,单株果枝数有所增加;籽棉单产、皮棉单产以及衣分均有所下降;新陆中37号的铃重有所下降、源棉8号的铃重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打顶方式对反射率、黄色深度、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影响不显著,化学打顶处理下,新陆中37的长度整齐度指数和纺纱均匀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打顶。本研究初步表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植棉区,合理使用甲哌钅翁进行化学打顶可以替代人工打顶,对中早熟棉花品种的产量及纤维品质无显著不利影响。
  • 实用技术
    杜玉倍, 楚宗艳, 汤玉煊, 常明娟, 吴超, 占亚楠, 刘素玲, 司啸宏, 周玉琴
    中国棉花. 2024, 51(6): 60-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08
    近年来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而开展棉花高效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是稳定植棉面积、提高棉农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介绍了适宜豫东地区种植的棉花轮作套种模式及优点,包括“早熟棉 - 小麦”轮作模式、“棉花-西瓜”套作模式、“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早熟棉-花生-大蒜”套作模式。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彭凡嘉, 王永波, 左东云, 李玉军, 周德桂, 宋国立
    中国棉花. 2024, 51(8): 49-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9
    湘棉33属于转基因抗棉铃虫早熟常规棉花品种,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21―2022年长江流域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1.1 kg、84.7 kg、81.8 kg,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Ⅱ型品种标准。概述了其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地区,并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
  • 研究报告
    詹有俊, 杨涛, 孙建船, 张璇, 张金忠, 李渊, 杨军
    中国棉花. 2024, 51(6): 17-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2
    2022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特早熟棉区,研究比较了2个播期[4月8日(早播)与4月23日(迟播)]下14个棉花品种(系)的生育进程、产量和纤维品质等的差异。结果发现:与迟播相比,早播棉花的出苗期、苗期持续时间和播种至吐絮时间明显延长,蕾期和花铃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多数供试品种(系)的单株结铃数、衣指、籽棉单产增加,籽指和铃重降低;14个品种(系)的衣分、皮棉单产和纤维断裂比强度均增加;多数供试品种(系)的马克隆值、反射率和纺纱均匀性指数提高,断裂伸长率和黄色深度下降。相关分析发现,播种至出苗期历时、苗期持续时间、花铃期持续时间、播种至吐絮时间、断裂伸长率、黄色深度均与日平均温度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蕾期持续时间、籽指、衣分、籽棉单产、皮棉单产、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与日平均温度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走廊植棉区适期早播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因此建议结合该棉区温度、霜冻等气象条件尽量在4月上中旬提早播种。
  • 实用技术
    魏建华, 徐艳丽, 李根源, 孔德培, 何立胜, 侯立华, 何建军, 范术丽
    中国棉花. 2024, 51(8): 60-6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2
    通过2023年棉花多品种对比试验和大田示范,对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125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的种植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估。中棉所125在当地表现出早熟性好、高产潜力大、品质优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以及耐盐碱等优良特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总结出了中棉所125在昌吉州种植的关键技术,为该品种在当地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依据。
  • 加工与检验
    马辉, 王娟, 田立文, 戴路, 罗单, 欧欢, 李星星, 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维力
    中国棉花. 2024, 51(7): 54-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7
    为掌握新疆阿克苏地区长绒棉纤维品质变化特征,依据公证检验的数据,分析了2021―2022年当地长绒棉纤维品级、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长度整齐度指数5项指标。结果表明,2年平均白棉品级占比以2级最高(49.95%),3级其次(47.48%);2022年白棉1级占比同比增加1.43百分点,2级占比减少18.93百分点,3级占比增加17.8百分点;2022年白棉平均品级为2.57,同比增0.16。长度级占比以37 mm级最高(33.37%),38 mm级其次(24.16%);2022年37 mm级及以上占比同比减少8.2百分点,长度略低0.24 mm。2年平均断裂比强度以“中等”档(37~<41 cN·tex-1)占比最高(41.85%),“强”档(41~<43 cN·tex-1)占比其次(30.49%),“很强”档(≥43 cN·tex-1)占比再次(24.45%);2022年“中等”档占比同比增加8.94百分点,“很强”档占比同比减少8.1百分点;2年断裂比强度平均值均较高,但年际差异不大。2年平均马克隆值以B2级占比最高(78.84%),A级其次(18.945%);2022年马克隆值A级同比减少3.17百分点,B2级增加6.10百分点,C2级减少2.91百分点,但2年间马克隆值平均值的差距很小。2年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占比以“很高”级最高(79.56%),“高”级其次(20.0%);2022年长度整齐度指数“很高”级同比增加6.49百分点,“高”级同比减少5.99百分点,但2年长度整齐度指数平均值变化不大。总体而言,阿克苏地区2021年、2022年长绒棉纤维品质差异不大。
  • 政策与述评
    王洪彬, 王海娟, 赵富强, 张东风
    中国棉花. 2024, 51(12): 11-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4
    培育适于机采的高光效棉花品种是目前棉花生产的迫切要求。从棉花外部形态育种、高光效生理育种及机采重要性状育种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光效机采棉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 标准与技术规程
    杨云峰,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路雅洁, 刘祖晨
    中国棉花. 2024, 51(12): 45-4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6
    2022―2023年,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持起草了团体标准《玉米棉花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技术规程》。从播前准备、播种、生育期管理、病虫害防控、收获与秸秆还田等方面对该规程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稳定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保障玉米安全提供支撑。
  • 政策与述评
    《中国棉花》编辑部
    中国棉花. 2025, 52(1):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5
  • 实用技术
    王嵚, 曹栓柱, 李晓君, 安晓龙
    中国棉花. 2024, 51(6): 57-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7
    南疆小海子垦区“干播湿出”栽培技术的全面应用及作物布局变化导致棉花病虫害发生变化,通过对“干播湿出”棉田病虫害的跟踪调查,就目前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总结了本区域内“干播湿出”棉花苗期蓟马、蚜虫、棉叶螨、棉盲蝽、棉铃虫、花铃期蓟马、甜菜夜蛾、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等常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因时因地综合运用,可以达到提高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及获得理想防治效果、降低病虫为害损失率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总体目标。
  • 研究报告
    王明伟, 周家超, 张西兴, 王子浩
    中国棉花. 2024, 51(11): 11-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8
    2023年通过圆筒形装置添加新疆壤质灰漠土种植棉花品种塔河2号进行盆栽试验,采用浇灌施用方式,研究减施磷肥条件下甜菜糖蜜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含量以及棉花苗期磷素吸收、生长的影响,并以此评价甜菜糖蜜对减磷施肥的补偿效应。结果显示,在整个苗期生长阶段,T4(减20%磷肥+30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的株高、茎粗均显著高于CK(不施磷肥),增幅分别为10.6%~29.1%和5.5%~16.9%。施磷肥和甜菜糖蜜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其中T4处理地上部生物量最大,显著高于T2(减20%磷肥)、T3(减20%磷肥+15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10.6%和11.3%;同时发现T4处理根系鲜物质质量最高,但与T1(常规施用磷肥,P2O5用量为40.8 kg·hm-2)无明显差异。此外,施磷肥和甜菜糖蜜处理还可增加棉花地上部磷含量,其中T4处理地上部磷含量最高,比T2处理显著增加0.04百分点。棉花苗期T4处理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4.9%,分别比T1、T2、T3处理高4.6、7.6、6.0百分点。在土壤改良效果方面,与CK相比,T4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性盐的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减施20%磷肥+30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能够降低耕层盐离子、促进养分尤其是土壤有效磷的利用,最终使棉花株高、茎粗、生物量与常规磷肥处理相当,而且能够极大改善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增施300 kg·hm-2甜菜糖蜜能够达到对减施20%磷肥的补偿效应。
  • 政策与述评
    路海洋, 陈伟明, 王方永, 傅积海, 韩焕勇, 万素梅
    中国棉花. 2025, 52(1):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4
    棉花秸秆还田作为1种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对提升土壤质地与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积极作用。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和土壤 pH,在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棉花秸秆还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次年棉花的出苗率,还田后秸秆腐解慢等。在综述棉花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