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实用技术
    席育贤, 李琴, 李代阔, 李军华
    中国棉花. 2022, 49(7): 38-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68
    分析塔河2号2020―2021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高产示范田创建中的表现,从适宜播种期、种植密度、科学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其在当地的优质高产机采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为推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政策与述评
    马雄风, 王占彪, 郑苍松, 王文魁, 郭志刚, 孔德培, 代帅, 张先亮, 冯文娟, 李伟, 徐开杰, 李彤, 刘胜利, 李付广
    中国棉花. 2022, 49(9): 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205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南疆地区现有植棉面积约146.67万hm2(约2 200万亩),多为棉花单作的“一年一熟”种植制度,将其创新为棉花-小麦-棉花轮作的“两年三熟”种植制度,具有年增种66.67万hm2(1 000万亩)冬小麦的潜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创新技术。当前“两年三熟”种植制度在南疆地区已具备发展条件,初步形成了“接茬明确、效益显著、适应性强”的配套技术体系。后续将围绕“两年三熟”种植制度发展目标,在种植制度区划、品种筛选与技术研发、节水技术创新集成、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创建等方面持续攻关,扩大“两年三熟”种植面积和影响力。总之,“两年三熟”种植制度是优化调整南疆地区种植结构的科学尝试,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
  • 政策与述评
    贵会平, 席育贤, 张恒恒, 庞念厂, 李雪源, 赵战胜, 秦江鸿, 王香茹, ​董强, 宋美珍, 张西岭,
    中国棉花. 2022, 49(7): 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57
    “宽早优”植棉模式是通过“宽等行、降密度、壮植株、增株高”创建高光效群体结构,促进棉花早发早熟及集中成熟,以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新模式。与传统“矮密早”模式相比,“宽早优”模式具有增温增光、减药节本、增产增效、绿色优质四大优势,有利于促进新疆风险棉区变为稳产棉区、棉花品质由一般变为优良、中产棉田变为高产棉田、变订单生产为现实的四大转变。基于“宽早优”的栽培理论研究及其在新疆的推广应用,分析概述了“宽早优”植棉四大优势和四大转变,以期为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庞立根, 陈杰, 贾朋东, 郭明捷, 熊万光, 王智
    中国棉花. 2022, 49(8): 33-3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12
    创棉518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创棉518在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18 d,株型紧凑,株高73.05 cm,第一果枝节位5.1;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20年生产试验中,创棉518每666.7 m2平均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94.5 kg、186.2 kg、176.7 kg。纤维品质达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Ⅱ型品种要求。
  • 研究报告
    杨玉莹, 于海艳, 肖海兵
    中国棉花. 2022, 49(7): 10-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72
    为了探索棉田莎草杂草的高效防除技术,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设置30%(质量分数,下同)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草甘膦二甲胺盐水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均以柴油为溶剂),以及33%嗪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以水配制成药液)处理,分别对棉田莎草进行茎叶涂抹,调查其防除效果(防效),并观察因涂抹失误引起的棉花药害。涂抹药剂后20 d,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草甘膦二甲胺盐水剂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相对株防效分别为97.3%、99.7%和96.5%,均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药后10 d,这3种药剂的目测防效和相对株防效均已超过90%;药后3 d、7 d,3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草甘膦二甲胺盐水剂的目测防效以及死草速度明显优于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从涂抹失误造成的棉花药害来看,在涂抹时切勿接触到棉花茎叶,且应考虑采用安全性高的助剂。综上,从对棉田莎草的防效考虑,使用草甘膦二甲胺盐、苄嘧磺隆、草甘膦异丙胺盐涂抹为佳。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姚金波, 张永山, 陈伟, 李燕, 房圣涛, 朱守鸿, 潘敬文
    中国棉花. 2022, 49(7): 13-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61
    中棉所143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基于中棉所143在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和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中棉所143生育期131 d,株型较紧凑,Ⅱ式果枝,单株结铃6.9个,铃重6.2 g,衣分43.5%,霜前花率82.6%,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Ⅰ型品种要求;2年区域试验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7.8 kg、155.4 kg、149.6 kg。
  • 实用技术
    李天义, 曹娟, 张朝晖, 李军华, 田西京, 余智斌
    中国棉花. 2022, 49(7): 30-3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78
    介绍了陆地棉品种塔河2号在新疆南疆种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并从选择土地、播期、合理密植、适量调控、不同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栽培技术要点,为其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实用技术
    张东风, 王洪彬, 张和平, 吴旭丽
    中国棉花. 2022, 49(7): 36-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69
    棉花“侧封土”是基于“正封土”技术的播种技术创新,已广泛应用于北疆植棉生产。经5年的示范推广应用,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侧封土”技术应用普及率达62.61%,植棉农户认可度达90.56%。结合5年实践经验,对“侧封土”技术优劣进行分析,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植棉农户对封土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 政策与述评
    丁丽丽, 李贤超
    中国棉花. 2022, 49(8): 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24
    介绍了202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重大病虫害前期发生情况,结合当前气候特点、作物结构等因素,分析下阶段病虫害发生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花铃期防病虫、保蕾铃提供参考。
  • 政策与述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
    中国棉花. 2022, 49(8): 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22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庞立根, 陈杰, 贾朋东, 郭明捷, 王智, 熊万光
    中国棉花. 2022, 49(7): 18-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10
    创棉513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从选育过程与方法、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创棉513在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生育期124 d,株型较紧凑,Ⅱ式果枝,株高70.1 cm,霜前花率10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Ⅱ型品种要求。2020年生产试验中,创棉513的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394.9 kg、185.1 kg。
  • 乡村振兴
    牛娜, 刘明云, 张信甫, 曹志红
    中国棉花. 2022, 49(7): 44-4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02
    介绍了山东省无棣县西小王镇通过发展基础建设、促进植棉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深化产业融合、争取政策扶持、深挖行业潜能等措施建设棉花产业强镇,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带动乡村振兴。
  •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李豪, 黄磊
    中国棉花. 2022, 49(7): 16-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73
    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组区域试验表现:庄稼汉701在新疆北疆早熟棉区生育期123 d,植株塔形,Ⅱ式果枝,较紧凑,单株结铃5.7个,铃重5.4 g,籽指8.7 g,衣分45.7%,霜前花率94.3%,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 752.00 kg·hm-2、2 171.25 kg·hm-2和2 065.50 kg·hm-2。简要介绍了棉花品种庄稼汉70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 研究报告
    刘冰蕾, 杨彬, 赵瑞元, 郭莉莉, 龙熙平, 李彩红
    中国棉花. 2022, 49(8): 17-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87
    为了明确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3种单剂即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高、中、低常用剂量作为药剂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开展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制剂高(4.4 g·kg-1)、中(3.3 g·kg-1)、低(2.2 g·kg-1)用量的种子包衣处理防治棉花立枯病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3个剂量的防治效果表现为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其中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在高剂量时防治效果达到84.03%;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以上结果可为应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花立枯病提供科学依据。
  • 实用技术
    刘明云, 牛娜, 张广霞, 纪莲莲, 苏志坚
    中国棉花. 2022, 49(7): 33-3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85
    近年来,鲁北地区棉花生产呈现结构性萎缩态势。为充分利用棉花秸秆和冬闲棉田,提高植棉效益,初步探索了鲁北棉花与赤松茸大田轮作技术。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以期为该技术在鲁北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李星星, 马辉, 王亮, 艾麦尔江·阿布力提甫, 郭仁松, 钟军, 欧欢, 戴路, 张永杰, 席育贤, 崔建平
    中国棉花. 2022, 49(7): 6-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37
    探讨适合新疆阿克苏地区长绒棉脱叶剂的喷施次数和剂量,使棉铃提早成熟、集中吐絮,实现机采的目的。选用长绒棉品种新78,使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在不同时间喷施不同剂量的脱吐隆(540 g·L-1噻苯·敌草隆悬浮剂),并复配40%(质量分数,下同)乙烯利水剂,以清水为对照,探索脱叶剂对长绒棉的脱叶催熟效果及其对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2(每666.7 m2一次性施用脱吐隆15 mL+40%乙烯利水剂100 mL)和T5(施用2次,第1次和第2次每666.7 m2分别用脱吐隆12 mL+40%乙烯利水剂30 mL和脱吐隆8 mL+40%乙烯利水剂70 mL)处理下长绒棉脱叶率和吐絮率较高,T2和T4(施用2次,第1次和第2次每666.7 m2分别用脱吐隆10 mL+40%乙烯利水剂30 mL和脱吐隆5 mL+40%乙烯利水剂70 mL)处理下籽棉产量较高,每666.7 m2分别为360.77 kg和364.33 kg,且T2和T4处理下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成熟系数总体优于其他处理,短纤维率低。综上,T2和T4处理均可使长绒棉获得较优产量和品质,但从节约成本和节省劳动力方面考虑,每666.7 m2可一次性喷施脱吐隆15 mL+40%乙烯利水剂100 mL。
  • 政策与述评
    徐勤青, 魏学文, 孙玮琪, 张艳军, 秦都林, 于谦林
    中国棉花. 2022, 49(8): 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00
    近年来,由于植棉收益下降、自然灾害频发及植棉机械化程度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山东棉花生产持续萎缩。同时,山东高品质棉花短缺,难以满足棉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2011―2020年棉花生产、棉花品质、棉花品种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山东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从稳定恢复山东植棉面积和提高棉花品质角度提出了推进山东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研究报告
    黄沛域, 卢玉姗, 张广兴, 牛继梦, 孙晓雪, 袁欣彤, 贾雨杉, 平文超, 孙红春, 张永江, 刘连涛
    中国棉花. 2022, 49(8): 9-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93
    镉抑制作物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合产物积累,影响幼苗发育。褪黑素能缓解镉胁迫对棉花光合作用抑制,但其具体效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生长调控实验室的智能温室内以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浓度褪黑素(melatonin, MT)缓解镉胁迫(75 μmol·L-1的CdCl2溶液)下棉苗光合及发育抑制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镉胁迫(75 μmol·L-1)下喷施一定浓度的MT后,尤其是浓度为50 μmol·L-1时,棉苗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镉胁迫处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MT浓度的增高,其对棉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且高浓度(200 μmol·L-1)MT处理对缓解棉苗镉胁迫无显著效果。本研究条件下,50 μmol·L-1 MT缓解棉苗镉胁迫的效果最佳。据此初步认为,施用适宜浓度的MT能有效地改善镉胁迫条件下棉苗的生长状况,增强其光合作用能力、根系发育,从而提高棉花耐镉性。
  • 政策与述评
    毛树春, 程思贤, 王树林, 马小艳, 赵富强, 练文明, 徐海江, 王西和, 王文魁
    中国棉花. 2022, 49(9): 6-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92
    科学核算棉花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对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棉花生产所处的状态和实际水平,研究获得大量背景值对深入了解当前全国农情、棉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全国棉花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 012.61元、2 059.10元和2 194.89元,每6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2 156.26元、2 584.65元和3 526.47元,每666.67 m2表观纯收益分别为143.64元、525.55元和1 331.58元,都呈现上涨趋势,表明植棉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受气候变化和市场价格影响,年际间植棉生产波动大,稳定性差,相关补贴对稳定植棉收益具有重要功能。3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14.61元、13.87元和16.98元,每千克物化成本分别为8.35元、7.95元和10.22元,整体上我国棉花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为加快建设棉花强国,提高棉花竞争力,应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进一步改善品质和降低成本。分析显示,经过棉区布局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非均衡的价格支持政策,全国棉花生产形成中低投入、中低产出和中低效益,中等投入、中等产出和中等收益,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几种层次分明的类型,对找准不同生态区棉花的科技进步、科技兴棉、科技服务的着力点,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方向目标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本调查研究方法及其结果对《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棉花成本收益具有重要补充作用,可为修订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表、改进分析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 研究报告
    石峰, 兰红玲, 郑秋霞, 郝先哲, 李军宏, 梁琪, 罗宏海
    中国棉花. 2022, 49(8): 21-2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13
    为明确不同化学封顶剂在南疆棉田的应用效果,于2021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5团选用当地主栽棉花品种新陆中56号和新陆中87号,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3种化学封顶剂(冠顶、向铃转和自封鼎)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封顶剂处理后的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分别增加2.2%~19.5%和7.0%~16.1%;棉株上部分枝长度和主茎上部节间长度均明显缩短;棉株下部和外围的铃数及铃重均明显增加。与人工打顶相比,冠顶、向铃转和自封鼎处理的籽棉产量分别降低5.0%、2.9%和4.1%,打顶成本分别减少60.0%、16.7%和28.6%。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化学封顶剂在南疆棉田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