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5
  

  • 全选
    |
    研究与进展
  • 巩元勇, 郭书巧, 束红梅, 倪万潮
    棉花学报. 2013, 25(1): 1-8.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EST拼接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陆地棉品种苏棉18中克隆获得了一个水通道蛋白基因GhNIP6.1。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包含903个核苷酸,编码30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0.97 kD,理论等电点为8.99。GhNIP6.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hNIP6.1 含有6 个跨膜区,由5 个环相连,其中环A、C 和E 在细胞膜外,环B、D 和蛋白的N、C 末端都位于细胞膜内,N 末端79 个氨基酸,C末端18个氨基酸,具有MIP 家族典型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该蛋白的三级结构同拟南芥的AtNIP6.1非常相似,亚细胞定位也同AtNIP6.1一致,可能位于质膜中。进化分析发现,GhNIP6.1蛋白同拟南芥的AtNIP6.1蛋白相似性最高。进一步扩增棉花核基因组获得了2021 bp的DNA序列,它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所有外显子/内含子交接点都遵从gt/ag剪接规则。半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和叶中都有表达,其中真叶含量较高,子叶中没有表达。
  • 高海燕, 王省芬, 刘 方, 彭仁海, 张 艳, 马峙英, 王坤波
    棉花学报. 2013, 25(1): 9-16.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文库是开展基因组测序、基因图位克隆、分子标记、物理作图等研究的重要基因组资源。本文在构建了二倍体野生棉阿非利加棉(Gossypium herbaceum var. africanum)BAC文库的基础上,就棉花细菌人工染色体基因组文库构建过程中高分子量基因组DNA的提取、部分酶切片段选择、DNA的回收、连接转化以及BAC文库的保存等过程中一些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比较,希望能为棉花BAC文库的构建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 叶春燕, 欧 婷, 陈进红, 何秋伶, 祝水金
    棉花学报. 2013, 25(1): 17-23.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适合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纤维生长发育的实验体系,以中棉所49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和配比、胚龄等因素对棉花胚珠培养纤维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BT基本培养基较适合于棉花胚珠离体培养;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均能诱导棉花离体胚珠产生纤维,但液体培养效果优于固体培养;开花前后的胚珠均能诱导离体纤维的生长,但以开花当天的胚珠为外植体的效果最好。外源激素对于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纤维生长是必不可少的,GA3、IAA、NAA、Ethylene和BR均促进离体培养胚珠纤维的生长,且GA3效果最好;2种激素配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激素处理,其中5.0 μmol·L-1 IAA+5.0 μmol·L-1 GA3激素配比效果最佳。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的纤维生长发育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棉花基因型的最适激素种类及配比具有一定的差异。
  • 姚金波, 陈 伟, 张永山, 郭香墨, 褚 丽, 刘海菊
    棉花学报. 2013, 25(1): 24-29.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TM-1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B22sh和TM-1杂交,构建了包含104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利用74对具有多态性位点的引物进行检测,构建了包含61个多态性位点,长度为76.93 cM的遗传图谱,平均标记间距离1.26 cM。利用此遗传图谱结合重组自交系群体4个环境下的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共定位出12个QTLs,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2.45%~21.11%;在1,2,3,4个环境中同时检测到的QTLs分别有9,1,1,1个。而利用4个环境平均值进行联合分析定位出个4个QTLs,纤维长度和纤维整齐度的QTLs均为2个,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14.37%~19.97%,并且纤维长度和整齐度的QTL在相同的位置。多环境下检测到的QTL可能对标记辅助选择有实际应用价值。
  • 李 飞, 毛树春, 韩迎春, 范正义, 王国平, 李小新, 刘 芳
    棉花学报. 2013, 25(1): 30-36.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程度的遮光处理来研究基质育苗移栽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缓苗期内不同遮光处理对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影响较大,缓苗期过后4个处理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各个处理间存在一定差异;SOD酶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然后趋于稳定,不遮光处理2种酶活性要高于遮光处理;缓苗期过后,遮光处理的单株叶面积、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株高均高于对照,本试验中以遮光2层效果最好。说明一定程度的苗期遮阴可以缓解基质育苗移栽棉花所处的相对逆境,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
  • 刘郁娜, 陈飞虎, 胥新强, 张巨松, 徐文修, 张永强
    棉花学报. 2013, 25(1): 37-44.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 m×6.5 m、树高5.45 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 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数、倒4叶宽及果枝数有优势。棉花茎粗与棉花的株距呈正比。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B处理高于其余2个处理,并且毛地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一致;净地群体干物质质量则随着棉花净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遮阴推迟了棉花生长发育,导致3种配置下棉花均以伏桃和秋桃为主;横向分布内围铃是构成棉铃主要部分,并且内围铃所占比例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纵向分布均以中下部棉铃为主。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 cm配置(B处理)时最高,分别比株距12 cm、8 cm的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 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 cm、12 cm配置的分别高7.18%、30.91%。
  • 研究简报
  • 本 社
    棉花学报. 2013, 25(1): 44-44.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与进展
  • 孙 硕, 张 坤, 谭桂玉, 曹 振, 南铁贵, 王保民
    棉花学报. 2013, 25(1): 45-50.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化控中心筛选的抗Bt Cry1Ac蛋白鼠单克隆抗体和兔多克隆抗体,建立了Bt Cry1Ac蛋白的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法(Sandwich ELISA)。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0.78~50.0 ng·g-1,线性回归方程y=0.6634x-1.7387,决定系数为0.992。该方法与国外商业化试剂盒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可用于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定性和定量检测。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亲本之一为非转基因抗虫棉的杂交F1、F2种子进行检测,结果F1全部为阳性,F2阴性和阳性数量比为1∶3,符合性状分离定律;此外,模拟检测种子的偶然基因改造成分混杂(Adventitious Presence,AP)检测结果为:对于Bt毒蛋白含量在140 ng以上的单粒种子,最低检测比例为1∶110。
  • 刘 昱, 张培通, 陈兵林, 郭文琦, 张恒友
    棉花学报. 2013, 25(1): 51-56.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和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绿盲蝽危害后转Bt基因棉花顶部嫩叶的几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叶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绿盲蝽危害后,棉花顶部嫩叶氮代谢受到一定破坏,引起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这对叶片成熟后光合作用是不利的。棉花顶部嫩叶受危害后,缩合单宁含量提高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LA)活性增强,表明棉花植株抵御盲蝽危害能力提高,但转Bt基因棉品系顶部嫩叶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低于非转Bt基因棉品种;即使是绿盲蝽危害后的顶部嫩叶也均未达到非转Bt基因棉品种正常水平,这可能是导致转Bt基因棉盲蝽危害加重的原因之一。棉花顶部嫩叶受害后,非转Bt基因棉泗棉3号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转Bt基因棉品系苏抗310升高;非转Bt基因棉品种受绿盲蝽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不利于绿盲蝽的发生,而转Bt基因棉品系受危害后顶部嫩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不利于对绿盲蝽的危害控制,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重于非转Bt基因棉的又一原因。
  • 许乃银, 金石桥
    棉花学报. 2013, 25(1): 57-62.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泗棉3号、湘杂棉2号、湘杂棉8号和鄂杂棉10号在2000-2011年期间84~270次试验中早熟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表现,构建了对照品种抽样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估计了在不同精确度水平下鉴别棉花品种主要性状表现所需要的试验点数量,旨在为长江流域棉区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试验点数量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它棉区乃至其它作物区域试验中适宜试验点数量的估计提供参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点数量的需求与目的性状选择及变异度密切相关,皮棉产量的表型标准差最高,在同等精确度水平下需要的试点数量也最多。目前,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设置18个试点,对皮棉产量的估计精确度为90%;增加16个试点,估计精确度将提高到93%;而随后再增加试点数量对提高估计精确度收效甚微。
  • 王永慧, 陈建平, 蔡立旺, 张 祥, 陈 源, 陈德华
    棉花学报. 2013, 25(1): 63-67.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泗杂3号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内设置4 种温度和湿度组合(高温高湿度、高温低湿度、低温高湿度、低温低湿度),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温湿度胁迫及胁迫解除后Bt棉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湿度胁迫显著抑制Bt棉杀虫蛋白的表达。同一生育期,高温高湿度下Bt蛋白含量降幅最小,胁迫解除后恢复能力最强;低温低湿度下Bt蛋白含量降幅最大,恢复能力最弱。不同时期温湿度胁迫下Bt蛋白含量降低幅度表现为盛铃期>盛花期>盛蕾期,胁迫解除后Bt蛋白的恢复水平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温湿度胁迫及胁迫解除后Bt蛋白表达量的恢复与胁迫类型、棉花生育期密切相关。
  • 雒珺瑜, 崔金杰, 张 帅, 辛惠江, 王春义
    棉花学报. 2013, 25(1): 68-72.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Cry1Ac基因棉花和常规非转基因棉花为对照,系统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存活、生长发育及中肠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棉对照相比,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和转Cry1Ac基因棉花叶片对3种害虫的慢性毒性差异较大,对每种害虫的抗性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饲喂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和转Cry1Ac基因棉花叶片的3种害虫幼虫生长发育进度明显缓慢、体重明显减轻,相关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每种酶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
  • 姚青青, 杨 涛, 马兴旺, 薛向荣, 牛新湘, 王 斌
    棉花学报. 2013, 25(1): 73-80.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膜下滴灌棉花常规灌溉施肥、优化灌溉、优化施肥等不同水肥调控处理下棉花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等冠层特征,分析了棉花冠层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常规灌溉下氮磷配合的常规施肥可显著增加棉花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极显著降低散射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极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结铃数和铃重,从而极显著提高子棉产量;只使用氮磷肥、不使用钾肥改为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略减,散射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降低,单株结铃数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子棉产量。在常规施肥下减少灌溉量、优化生育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可增大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叶倾角、降低散射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提高铃重,从而显著提高子棉产量。
  • 专题与述评
  • 齐放军, 简桂良, 李家胜
    棉花学报. 2013, 25(1): 81-85.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分析了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棉花轮纹斑病间的关系。棉花早衰依据其成因差异可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生理性早衰、病理性早衰及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近些年来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在我国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系统分析了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的成因及有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我国棉花生产、以“选种、壮苗、补钾、抗逆、防病”等技术为核心的棉花早衰控制技术体系。
  • 研究简报
  • 刘广瑞, 黄 真, 毛树春, 王国平, 毕竟锴
    棉花学报. 2013, 25(1): 86-89.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幼苗的识别与分离是实现自动化移栽的关键步骤,本文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对棉花幼苗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对于用摄像头获取的棉花幼苗图像,在分析棉花幼苗及背景颜色的基础上,采用了OTSU法将表征在RGB颜色空间内的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并使用非线性滤波法对灰度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通过最大类间方差法选取了最佳分割阈值,将灰度图像转化为二值化图像。为了更好地提取并识别棉花幼苗特征,又细化处理了二值化图像,设计了去骨刺处理,消除了细化后图像骨刺对特征识别的影响,并且使用了加权模板匹配法,设计了防误判匹配法则。应用这些方法,实现了棉花幼苗的识别,说明用图像处理方法识别棉花幼苗是完全可行的。
  • 张永江, 李明福, 辛言言, 李桂芬, 马 洁, 邓丛良
    棉花学报. 2013, 25(1): 90-94. https://doi.org/10.11963/cs13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供快速灵敏检测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virus, CLCuV)的技术以防止其传播扩散,本研究根据CLCuV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CP)保守序列设计了引物和TaqMan探针,并结合纳米磁珠(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建立了该病毒的MNP实时荧光PCR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阈值约为525 fg·μL-1 DNA。通过对CLCuV、非洲木薯花叶病毒、烟草线条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及番茄斑萎病毒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同时该方法无需任何PCR后处理,交叉污染风险小。本方法可用于CLCuV的快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