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5-15
  

  • 全选
    |
    研究与进展
  • 李成奇, 郭旺珍, 马晓玲, 张天真
    棉花学报. 2008, 20(3): 163-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衣分差异较大的陆地棉品种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88个F2单株的作图群体,应用6111对SSR引物对亲本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仅获得了12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88个位点构建了总长为666.7 cM、平均距离为7.57 cM的遗传图谱,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4.9%。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单株和F2∶3家系进行QTL检测,共鉴定出了18个控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异的QTLs,包括2个衣分QTLs、4个子棉产量QTLs、4个皮棉产量QTLs、2个衣指QTLs、3个单株铃数QTLs、2个铃重QTLs和1个子指QTL。 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6.9%\}~16.9%、5.6%~16.2%、4.8%~15.6%、7.7%~13.3%、8.2%~11.6%、6.1%~7%和6.6%。不同QTLs在相同染色体区段上的成簇分布表明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基因可能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QTLs的遗传方式主要以显性和超显性效应为主。检测到的主效QTLs可以用于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汤飞宇, 程 锦, 黄文新, 肖小红, 肖文俊
    棉花学报. 2008, 20(3): 17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分析了高品质棉与高品质棉、常规品质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两类杂种的子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高×高杂种的株铃数和铃重具有极显著的显性效应,高×常抗杂种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两类杂种的纤维品质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但显性效应对纤维长度也起较大作用。高×高杂种的F1子棉产量和株铃数具有正向超亲优势,高×常抗杂种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两类杂种的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具有较小的正向平均优势,比强度具有负优势。高×高杂种可以在保持亲本良好品质的基础上,利用产量和产量性状的正向超亲优势来提高产量。
  • 彭 姗, 吕学莲, 高 峰, 李国英, 李 晖
    棉花学报. 2008, 20(3): 174-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种不伤根的棉花黄、枯萎病接种方法,即全生育期的田间病圃鉴定法、液体培养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浸根法和土壤种植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灌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棉花苗期孢子悬浮液浸根法(接种浓度为107个分生孢子·mL-1)全周期只需要30 d。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鉴定出棉花品种对黄、枯萎病菌的抗、感病性,还可以鉴定不同黄、枯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对比不同浸根接种时间(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对结果的影响,发现浸根接种40 min可加快发病,鉴定结果和田间病圃鉴定的比较一致。
  • 张建宏, 王淑芳, 石玉真, 张桂寅, 刘爱英, 李俊文, 马峙英, 袁有禄
    棉花学报. 2008, 20(3): 179-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亚洲棉渐渗的纤维强度突出的陆地棉优质新品系0-153与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新品系sGK9708为亲本,构建了F2及F2∶3分离群体。利用3869对SSR引物筛选亲本,得到125对多态性引物。进一步对183个F2群体单株分析得到150个多态性标记位点,其中100个标记位点连锁,构建20个连锁群,共覆盖660 cM,占棉花总基因组的14.67%,每个连锁群平均包含5个标记位点,标记间平均相距6.6 cM,其中13个连锁群确定了对应的染色体。利用F2和F2:3数据,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共检测到28个产量及相关因素的QTLs。这些控制产量性状的QTLs只存在于5个连锁群上,成簇分布。与皮棉产量性状有关的2个QTLs,均与其它多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在同一个连锁区段内,增效基因遗传效应方向一致,有必要研究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的效果。本研究没有检测到在多世代表现稳定的QTL。因此,需要培育重组自交系,进一步明确产量性状有关QTL的遗传效应。
  • 张志刚, 邱德文, 官春云, 梅正鼎, 杨晓萍, 刘开智, 贺云新
    棉花学报. 2008, 20(3): 186-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粗提蛋白液对棉花主要性状及相关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后,显著提高了棉花成铃数且不同程度提高了株高、铃重、衣指、子指和衣分,降低了铃壳重,促进棉花早熟,获得了较好的产量。以浸种处理的子、皮棉产量最高,分别达到3800.6 kg·hm-2、1598.2 kg·hm-2,比对照提高了22.15%、26.11%;从纤维品质来看,适时适度喷施棉株,纤维各个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以浸种+现蕾期喷雾处理的综合值最高,比对照提高了6.1%;从生理生化活性来分析,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后POD、NR、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OD、NR及SOD活性增强,而MDH活性降低。在此基础上对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棉株生长及提高棉纤维品种的可能机制作了\{探讨。
  • 张先亮, 王坤波, 宋国立, 刘 方, 黎绍惠, 王春英, 张香娣, 王玉红
    棉花学报. 2008, 20(3): 192-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个陆地棉种质材料爱字棉1517与德州047构建了重组近交系。田间调查显示,两亲本田间性状差异多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群体性状数据完全符合受多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分子标记多态性筛选结果表明,两亲本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利用SSR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有一定困难,但对于所定位的QTL位点,其准确性将会有一定程度提高。试验构建了一张包括51个标记分为15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总长504.05 cM,覆盖棉花基因组总长度的10.08%。利用两年田间数据检测到QTL位点15个,其中生育期性状3个,纤维品质性状7个,产量性状5个。与标记图距在1 cM以内的QTL位点7个,这将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范希峰, 周 勇, 田晓莉, 段留生, 何钟佩, 李召虎
    棉花学报. 2008, 20(3): 198-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2005年在河北吴桥试验站研究了缩节胺单独使用(DPC)与DTA-6 复配使用(DPC+)对转基因抗虫棉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DPC与DPC+均可提高成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但DPC+增产效果更明显;两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
  • 罗 振, 董合忠, 李维江, 唐 薇, 张冬梅
    棉花学报. 2008, 20(3): 203-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鲁棉研17和鲁棉研28为材料,以无盐正常供水为对照,研究了在盐渍、涝渍和盐涝复合胁迫14 d后棉苗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盐渍、涝渍和盐涝复合胁迫都显著影响两个品种的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盐渍对棉苗的影响程度小于涝渍,而涝渍又小于盐涝复合胁迫,盐涝双重胁迫对棉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抑制表现出累加效应。盐渍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是光合作用受抑制的重要原因,而涝渍和盐涝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叶绿体结构和PSⅡ稳定性的下降引起的。
  • 冯秀敏, 刘爱玉, 陈金湘, 易九红, 冯正锐, 李瑞莲
    棉花学报. 2008, 20(3): 207-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矮秆品系“97004D”和正常品系“97004H”及遗传标准系“TM-1”为材料,从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了棉花高、矮品系的主茎生长动态和茎组织的细胞解剖结构。高、矮秆品系从出苗期到现蕾初期株高无明显差异,现蕾后株高差异逐渐明显,在各个时期97004D与97004H、TM-1主茎节间数、果枝数等无显著差异。 茎组织解剖结构观察表明,97004D的茎横切面的薄壁细胞表面积较大,维管束比较少,形成层较发达。TM-1茎的幼嫩部分纵切面的薄壁细胞数量明显多于97004D。而较多的茎细胞不断分裂生长,以至节间迅速伸长,从而导致了节间长度的差异较大。
  • 蒋玉蓉, 孙玉强, 童旭宏, 祝水金
    棉花学报. 2008, 20(3): 212-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浙905为材料,以其遗传背景品种中棉所23为对照,研究了种子沙引发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0%、1.0%和1.5% NaCl浓度下的萌发率、出土率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引发处理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对于非转基因棉品种的效果不明显。幼苗子叶、茎秆和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沙引发处理使棉花幼苗的子叶和根部维持了较高的SOD与POD活性,但显著减少幼苗体内MDA的积累,说明沙引发有助于促进棉花在逆境下幼苗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提高。
  • 马勤建, 王登伟*, 黄春燕, 袁 杰, 陈 燕, 赵鹏举
    棉花学报. 2008, 20(3): 217-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ASD FieldSpec光谱仪实测棉花冠层不同生育时期的高光谱数据,同期获取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干物质积累量(Above-grou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ADMA)。分析棉花冠层反射光谱与棉花LAI、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ADMA)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反射光谱数据与棉花LAI、ADMA的相关系数的最高值分别发生在783 nm(r=0.6394**)和766 nm处(r=0.6287**);对反射光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基于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5种函数形式的棉花LAI、ADMA估测模型。经检验,基于RVI的估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一阶微分光谱数据与棉花LAI和ADMA的逐步回归相关分析表明,敏感波段分别发生在736 nm(r=0.6769**)和742 nm处(r=0.6847**)。由736 nm、742 nm波段处的微分数值建立的LAI和ADMA线性回归估测模型,R值均达到了1%极显著的检验水平,说明一阶微分光谱敏感波段的数值,对棉花LAI和ADMA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
  • 专题与述评
  • 周 焘, 张 锐, 孟志刚, 孙国清, 孙书琦, 郭三堆
    棉花学报. 2008, 20(3): 223-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生殖器官发育与棉花的经济价值紧密相关,因此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随着棉花三系育种体系的应用推广,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棉花生殖器官高效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和应用,棉花生殖器官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方便相关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就国内外在棉花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核不育、棉纤维发育以及棉花生殖器官特异型启动子等方面取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并对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 研究简报
  • 宋 洋, 吴巧雯, 郭三堆
    棉花学报. 2008, 20(3): 231-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棉花和烟草的叶片及幼蕾为材料,分别用Trizol法和热硼酸/蛋白酶K法提取总RNA,对获得总RNA的量和纯度测定。结果表明,热硼酸/蛋白酶K法提取棉花幼蕾总RNA效果最好,得到的RNA具有质量高、完整性好等优点
  • 刘泽辉, 武 刚, 水 涌, 付红岐, 覃文彬
    棉花学报. 2008, 20(3): 235-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4个长绒棉抗病新种质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分别进行抗病性鉴定,并测定了它们对本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原菌系的抗性,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新种质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选育的后代抗病强、抗性遗传稳定。新种质的育成为长绒棉抗病育种创造了新抗源。
  • 华水金, 王学德*, 赵向前, 倪 密, 袁淑娜, 蒋立希
    棉花学报. 2008, 20(3): 239-封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深棕色棉、棕色棉、浅棕色棉和白色棉(对照)为材料,研究了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色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开花当天至开花后10 d,白色棉纤维中的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最高;其次为浅棕色棉,棕色棉和深棕色棉含量较低且接近;从开花后15 d至纤维成熟期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中总糖和蔗糖含量差异不大。整个纤维发育期内果糖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且棕色棉和白色棉差异不明显。从开花当天至纤维成熟时,纤维中的色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深棕色棉>棕色棉>浅棕色棉>白色棉,说明棕色棉纤维因色素的大量积累将消耗部分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