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s

区域试验与新品种
Sort by Default Latest Most read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Ren Aimin, Zhang Yujuan, Han Qiucheng, Cui Minghui, Ma Weijun
    China Cotton. 2025, 52(9): 56-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16
    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棉11号于 2024 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对其选育过程进行了简述, 并结合2021-2022 年河北省春播杂交棉区域试验数据,对其特征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虫性及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
  • Wang Chengqiang, Du Bin, Tian Nan, Liu Xia, Bai Yulin
    China Cotton. 2025, 52(9): 60-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54
    元龙30号(新审棉2024年1052号)是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与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中熟长绒棉品种。 系统阐述其选育过程,并结合 2019―2021 年新疆早中熟长绒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了该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及抗病性特征,同时总结了关键栽培技术要点,为新疆长绒棉产区推广种植该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 He Qingyu, Sun Junling, Peng Kai, Zhang Pengfei, Huang Dianche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1-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82
    中棉所N828(审定编号:国审棉20241048)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在2021―2022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常规机采组区域试验中主要表现:全生育期130d;幼苗生长健壮,出苗整齐,长势稳健,后期不早衰,吐絮集中,含絮适中;株型较松散,株高76.9 cm,果枝较长,茎秆较粗壮,茸毛中等,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5.8,单株结铃6.5个,铃卵圆形,铃重6.3 g,衣分41.9%,霜前花率98.5%;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4 mm,断裂比强度29.6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1%,反射率79.6%,黄色深度8.1,长度整齐度指数84.2%,纺纱均匀性指数148,纤维品质Ⅲ型;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为5 764.5 kg·hm-2、2 420.9 kg·hm-2和2 385.8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49增产11.2%、12.9%和12.8%。主要介绍了中棉所N828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种植区域及栽培要点等,为品种推广及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 Chai Liying, Ma Baoling, Kong Depei, Zhang Keke, Li Hui, Zhou Guanyin
    China Cotton. 2025, 52(9): 4-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65
    中棉620(国审棉20243019)于2024年12月通过审定。其在2021―2022年新丰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花品种试验联合体区域试验中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春播生育期132 d,株型较松散,株高81.3 cm,单株结铃6.5个,铃重5.9 g,籽指10.7 g,衣分41.9%;在2022年生产试验中的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49增加11.3%、12.6%和12.0%;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Ⅰ型要求。它适宜在西北内陆南疆、东疆早中熟植棉区春播种植,但不宜在黄萎病重病地种植。主要对中棉620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关键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
  • Guo Mingjie, Pang Ligen, Jia Pengdong, Huang Tao, Chen Jie, Wang Zhi, Pang Tuanjie, Wang Weiliang, Wang Jiansheng, Li Wanmi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11
    创棉68(国审棉 20242001)在西北内陆棉区绿色通道早熟常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为春播生育期118 d,株型较紧,株高 72.6 cm,Ⅱ式果枝,茎秆粗壮,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深绿;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Ⅱ型品种要求。主要对该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Guo Mingjie, Pang Ligen, Jia Pengdong, Huang Tao, Chen Jie, Wang Zhi, Pang Tuanjie, Wang Weiliang, Li Wanmi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12
    创棉69(审定编号:国审棉 20242002)在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18 d,株型较紧凑,株高 73.6 cm,Ⅱ式果枝,茎秆粗壮、茸毛较多,叶片较大,叶色绿;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Ⅰ型品种要求;在 2021―2022年西北内陆棉区绿色通道早熟常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品种新陆早61号增加 7.7%、9.8%和 8.8%。 主要对该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
  • Wang Xuwen, Yu Yu, Liu Li, Si Aijun, Kong Xianhui, Zhao Fuxiang, Qiao Jinxin, Han Wanli, Wang Ga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18-2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39
    新垦M2070(国审棉 20241001)于2024 年 12 月通过审定。 该品种出苗较好,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不早衰,吐絮畅且集中, 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Ⅱ型品种要求。2022―2023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常规机采品种区域试验中,新垦M2070的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402.4 kg、168.3 kg 和 166.7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 61 号增产 10.1%、9.3%和 9.4%。 对新垦M2070 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Ma Xiaomei, Dong Chenguang, Zhou Xiaofeng, Wang Xin, Tian Qin, Li Baoche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22-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43
    新垦M219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西北内陆早熟棉区春播种植。其生育期为117 d,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的Ⅱ型品种标准,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21―2022年西北内陆早熟棉区常规棉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9.1%、9.5%和9.0%。对新垦M21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介绍,为其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Sun Hunjian, Luo Jing, Du Shanshan, Wang Dongli, He Zhongshe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25-2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37
    新陆中121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以新陆中42号与巴5355为亲本选育而成的非转基因常规陆地棉品种,2024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243016)。该品种长势较好,株型松散,茎秆较粗壮,叶片中等大小,吐絮畅,适合机械采收,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Ⅲ型品种标准。2021―2022年西北内陆棉区“兴疆联合体”区域试验中,新陆中121的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05.3 kg、174.7 kg和171.7 kg,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产8.7%、9.9%和9.6%。在介绍新陆中121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基础上,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 Yang Rui, Zeng Qingtao, Wang Zhengyang, Lu Tao, Zhang Wen, Zhao Fuqia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28-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38
    ZZ1786棉花品种于2024年9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长势较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且集中,纤维品质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审定要求。2019―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机采棉组区域试验中,其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3.6 kg、162.5 kg和160.3 kg,均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5%以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2.6 cN·tex-1,马克隆值4.2。对ZZ1786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归纳,旨在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Yao Qingqing, Deng Yongming, Zhao Xiang, Ma Jianxin
    China Cotton. 2025, 52(9): 32-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72
    新陆中81号由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2016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陆中81号在2012―2013年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主要表现:春播生育期137 d,单株结铃6.5个,铃重5.5 g,衣分43.9%;植株塔形、较松散,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单产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9增加12.0%、13.9%、15.6%。对新陆中81号的选育过程、特性特征、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Wang Ning, Zhang Yibin, Shi Jianbin, Xu Qinghua, Yan Gentu
    China Cotton. 2025, 52(9): 35-3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44
    中棉所9D05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其春播生育期为116 d;茎秆较粗壮,吐絮集中,适合机采;纤维品质达到Ⅱ型;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比照品种增产4.8%、8.5%和7.8%。介绍了中棉所9D0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性状、抗病性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等,为其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Sun Lu, Yang Yufeng, Cui Xinyu, Lu Zhengying, Yin Guo, Cui Hongyin, Zhou Hua, Li Shiyun
    China Cotton. 2025, 52(9): 39-4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71
    随着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逐渐向“机械化”转变,选育机采棉品种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以棉花品系邯536为母本和转基因抗虫棉邯258为父本,培育出邯505,并于202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棉20220011)。在2019―2021年河北省机采棉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260.0 kg、105.5 kg,分别较对照石抗126增产7.0%和13.3%。对邯50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与配套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其“机械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 Han Qiucheng, Cui Minghui, Zhang Yujuan, Ma Weijun, Ren Aimin
    China Cotton. 2025, 52(9): 44-4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84
    邯棉18号(国审棉20241006)于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邯棉18号属于转基因中熟常规棉花品种,春播生育期119d,株型较紧凑,株高102.5 cm,第一果枝节位7.0,单株结铃15.8个,铃重6.4 g,衣分39.6%,籽指11.1 g,霜前花率92.9%,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棉铃虫。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等,并简述了其田间栽培技术要点。
  • Zhang Yujuan, Ren Aimin, Han Qiucheng, Cui Minghui, Ma Weijun
    China Cotton. 2025, 52(9): 48-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64
    邯杂棉15号是由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231024)。该品种在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 d,株型较松散,株高约为108.55 cm,果枝较长且较平展,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多,叶片较大,叶色中等;第一果枝节位约为6.65,单株结铃18.85个,铃卵圆形,铃重6.6 g,衣分40.55%,籽指10.95 g,霜前花率93.4%;出苗好,长势较强,整齐度较好,不早衰,吐絮畅。介绍了邯杂棉15号的亲本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等,并简述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Yuan Songbo, Yang Baoxin, Liu Shuhong, An Yangyang, Li Cuifang
    China Cotton. 2025, 52(9): 52-5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61
    邯棉3011于2022年分别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与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山东省植棉区春播种植。该品种高抗枯萎病,耐病黄萎病,抗棉铃虫。2021年河北省春播常规棉组生产试验中,其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40.0 kg、96.1 kg和87.6 kg,分别比对照冀丰1271增产7.0%、11.6%和10.0%。2021年山东省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其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76.5 kg、114.0 kg和110.0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6.1%、4.1%和5.1%。对邯棉301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概述,并对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Mao Shuchun, Ge Jun, Chen Changbing, Li Xueyuan, Yuan Youlu, Zhang Zhenggui, Ding Xin, Zhao Qiang, Liu Yuanyuan, Niu Kangkang, Wang Xuejiao, Zheng Juyun, Zhao Wenqi, Wang Zhanbiao, Tian Liwen
    China Cotton. 2025, 52(8): 1-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4
    经对比国家统计数据、棉花长势监测和小区实收复测等资料,多方证实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获得大丰收,籽棉、皮棉单产都创历史新高。对新疆2024年高产创建棉田的测产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成效取得的原因以及精河县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1次测产结果:百亩(编者注: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7 m2)攻关田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09.8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198.3 kg;千亩示范方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474.1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185.3 kg;万亩示范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448.1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174.3 kg。第2次测产结果:百亩攻关田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66.2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34.4 kg;千亩示范方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27.9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18.7 kg;万亩示范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07.4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10.2 kg。特别是精河县实现了每666.7 m2籽棉产量百亩攻关田为743.60 kg,千亩示范方为667.60 kg,万亩示范片为630.50 kg的超高产量水平。原棉品质分析表明,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损失0.7~1.7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降低1.3~2.9百分点,马克隆值不受加工影响,断裂比强度则有趋势性提高;霜后花的纤维不成熟,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大幅下降,可纺性能差。除了当地的有效组织落实,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2024年新疆绿洲主产棉区的热量丰富,春早秋晚无霜期长,特别是秋高气爽、阳光充足,十分有利于棉花生产。除局部区域遭遇冰雹大风灾害天气以外,大部地区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二是选用优良品种,科学运用合理密植、干播湿出、肥水一体化、绿色防控、化学脱叶和机械化采收等关键技术措施。综上,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大丰收是“人努力、天帮忙和科技兴棉”共同作用的结果。
  • Tian Liwen, Luo Honghai, Fang Yanfei, Lou Shanwei, Shi Feng, Zhang Zilin
    China Cotton. 2025, 52(8):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6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疆近年细绒棉品质现状分析,明确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推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公证检验数据为依据,进行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指标的等级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除2020年纤维品质整体较低外,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且其品质表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于新疆地方。细绒棉纤维长度升高,新疆总体年均上升0.11 mm,2023年达到29.47 mm,5年平均≥28 mm的总体占比达92.00%;马克隆值A、B级比例波动增加,总体占比由2019年的83.56%升到2023年的92.00%;断裂比强度上升,5年平均新疆总体的强级和中等级占比接近90%;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增加,总体年均上升0.08百分点,5年平均总体的中等级占比约为70%。因此,建议加强新疆细绒棉品种品质改良,研发制定品质保优栽培技术等,进而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 Wei Zhenjing, Shi Yongqiang, Wei Yueping, Dong Qinde, Li Qiang, Chang Baojun, Li Tong, Chen Quanjia, Ma Xiongfeng
    China Cotton. 2025, 52(8): 18-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34
    综合评估施用微生物肥料(以下简称微肥)对我国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对农田肥料管理、土壤健康维护和棉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了2024年11月20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 385篇关于施用微肥对土壤质量或棉花产量影响的文献,并筛选了符合标准的40篇文献(获取266对数据)用于Meta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微肥可显著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7.1%)、单株结铃数(14.4%)和铃重(5.9%),并对棉花籽棉单产(7.9%)和皮棉(14.2%)单产具有实质促进作用。同时,施用微肥可降低土壤pH(12.6%),并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和脲酶活性(18.5%),尤其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24.0%)和全氮(27.4%)的含量。此外,在施用微肥条件下,除土壤脲酶活性和pH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均与棉花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包括土壤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等营养元素。总之,探明微肥对棉田土壤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可为优化我国棉田肥料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Zhao Lihong, Zhang Yalin, Feng Zili, Wei Feng, Feng Hongjie, Zhou Jinglong, Zhu Heqin
    China Cotton. 2025, 52(8): 24-2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7
    以2022年国家审定的16个黄河流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3―2024年在新疆石河子试验站人工病圃进行试验和调查,比较了其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发病率、病情指数、反应型)及铃重、衣分和单株结铃数等产量性状在2地的差异,并分析了性状间的相关性。连续2年的抗病鉴定结果显示:16个供试品种在黄河流域安阳、石河子2地人工病圃的病情指数相关系数达 0.87,2地鉴定结果高度一致;从抗病性表现来看,除豫棉508、中棉EB004和中杂306表现为感病外,其余13个品种均达耐病及以上水平;在产量性状方面,参试品种中铃重、单株结铃数、衣分较高的品种分别为中棉EB004(7.5 g)、鲁棉263(11.8)和邯3206(46.8%);相关分析显示,病情指数与铃重、衣分和单株结铃数均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筛选获得的抗病性强、产量性状优良的棉花材料,可作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后续棉花抗病品种的培育及高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 Du Yubei, Lu Zhenhua, Chang Mingjuan, Wu Chao, Zhan Yanan, Tang Yuxuan, Si Xiaohong, Liu Suling, Zhou Yuqin, Chu Zongyan
    China Cotton. 2025, 52(8): 28-3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7
    为筛选出可用于选育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早熟棉新品种的资源材料,以自主选育的45份早熟棉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45份材料间的性状变异系数在0.65%~11.88%,变幅较大,其中单株结铃数变异幅度最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育期与株高、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枝数、皮棉单产分别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株高与第一果枝节位、单株果枝数、铃重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显著负相关;第一果枝节位与籽棉单产、皮棉单产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极显著负相关,与衣分显著负相关;衣分与马克隆值显著正相关;铃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显著负相关。将45份早熟棉品系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88.167%,包含了14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5份品系分为4类;第Ⅰ类群属于生育期较短,株高较高,衣分、皮棉单产和纤维品质都一般的类群;第Ⅱ类群是籽棉单产较高,皮棉单产一般,纤维品质较好的1个类群,育种中可加以重点应用;第Ⅲ类群是生育期短,株高最矮,单产最高,纤维品质一般的1个类群;第Ⅳ类群是生育期最长、株高最高,衣分最高,铃重最高,单产一般,纤维品质最好的1个类群。其中,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材料有13份,分别是:8、9、40、11、24、1、5、14、29、37、4、10、3,可重点用于培育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早熟棉新品种,对于其他早熟、高产或者优质材料,可作为亲本进一步改良。
  • Jin Lulu, Xu Min, Wang Zisheng, Wu Xiaodong
    China Cotton. 2025, 52(8): 37-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68
    为了解辽河流域棉区无膜栽培棉田土壤理化特征及地膜残留量,设无膜棉、覆膜棉2个处理试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年份无膜棉与覆膜棉土壤含水量及容重均无明显差异;2年覆膜棉处理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无膜棉处理,且相同处理随着耕层深度的增加三者均呈递减的趋势;地膜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无膜棉处理的地膜残留现象依然存在,且残留量在2023年、2024年均呈递减趋势。因此,在考虑生态环境为主要前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无膜棉的轮作能有效减轻残膜对土壤的污染。
  • Xu Yuanyuan, Fan Shuli, Qin Jianghong, Li Hao, Yang Ming, Yang Yonglin, Ma Qifeng, Qiao Kaikai, Wang Ningna
    China Cotton. 2025, 52(8): 41-4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9
    新石K34品种于2023年通过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生育期137 d,株高74.8 cm,第一果枝节位5.2,单株结铃7.6个,铃重5.9 g,衣分41.4%,霜前花率91.9%;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9 mm,断裂比强度32.0 cN·tex-1,马克隆值4.4,断裂伸长率6.2%,反射率83.1%,黄色深度7.7,长度整齐度指数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66.3。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389.5 kg、163.9 kg,分别比对照酒棉10号增产4.5%和10.7%。基于新石K34在甘肃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对新石K34选育过程、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抗病性等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China Cotton. 2025, 52(8): 44-4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8
    国欣棉37于202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为河北、河西走廊和新疆北疆植棉区,表现出较好的广适性。2020―2021年河北省春播常规棉组区域试验中,国欣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冀丰1271增产12.6%、15.4%和15.3%;2022―2023年西北内陆棉区绿色通道转基因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中,国欣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8.4%、10.9%和10.6%。对国欣棉3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 Chen Shanjun, Huo Yingli, Li Guanhua, Pan Yuxing, Xu Qingrui, Chang Yanfeng, Liu Guangtao
    China Cotton. 2025, 52(8): 47-5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57
    银兴棉18号于2022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2019―2020年山东省中熟常规棉组区域试验中主要表现:春播生育期115 d;植株塔形,茎秆坚硬,主茎茸毛密度中等,叶片中等大小;株高104.3 cm,第一果枝节位6.9,单株果枝13.7个,单株结铃19.8个,铃重6.5 g,霜前衣分42.1%,籽指10.4 g,霜前花率97.0%;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3.5%、15.1%、11.9%和12.8%。对银兴棉18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Wang Shuai, Wang Junjuan, Peng Fanjia, Wang Delong, Lu Xuke, Yin Zujun, Chen Xiugui, Guo Lixue, Zhao Lanjie, Chen Chao, Ye Wuwei
    China Cotton. 2025, 52(8): 51-5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0
    中棉所2513于2023年10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非转基因早熟常规棉品种。在2022年湖南省棉花早熟组生产试验中,其平均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95.5 kg,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8.2%。概述了中棉所251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关键栽培技术。
  • Yin Ao, Zheng Lisha, Che Lizhi, Guan Song, Xu Xiaoming, Dong Junzhe, Wang Ming
    China Cotton. 2025, 52(8): 54-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3
    根据2020―2024年青岛海关技术中心棉花实验室检测大数据,分析我国进口土耳其棉花品质指标的主体范围,总结不同主体指标各等级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口土耳其棉花的品级合同指标相符率M以上级别最高;长度合同指标相符率1-1/8英寸(约28.6 mm)长度较高;马克隆值合同指标相符率G5范围相符率略低,不同指标不同时间段品质符合率略有偏差。综合认为:2020―2024年进口自土耳其的棉花品质有所波动,长度和马克隆值主体指标范围符合率较高,2023―2024年品级主体指标范围符合率偏低。
  • Song Zhipeng, Lian Xiaoyun, Shi Ji, Yang Xiao, Ran Junhui
    China Cotton. 2025, 52(8): 59-6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17
    为揭示温度对新疆地区棉花秸秆(棉秆)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探究棉秆炭生产的适宜温度条件,以塔河2号棉秆为研究对象,使用马弗炉分别在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和600 ℃下进行缺氧炭化试验,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8组棉秆炭样本,并通过质构仪、电子显微镜、pH计及电导率测试仪等设备测定了棉秆炭的抗压强度、微观结构、pH以及电导率等关键特性指标。结果显示:250 ℃和300 ℃的烧制温度未能完全达到棉秆炭化所需的温度条件,导致棉秆炭未完全炭化;350 ℃制备的棉秆炭在抗压性能方面表现最佳(横向抗压强度1.48 MPa,纵向抗压强度1.88 MPa),400 ℃下炭产率达到最高(42.4%),且pH与电导率均随炭化温度升高而增加。综合炭产率、力学性能及关键特性指标分析,350 ℃至400 ℃为棉秆炭化的适宜温度范围,能够在保证较高炭产率的同时实现优异的力学性能。本研究可为新疆棉秆资源的高效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并可为减少农业废弃物及降低棉秆炭生产成本提供理论依据。
  • Yang Shuhua
    China Cotton. 2025, 52(8): 67-7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0
    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东北部濒临渤海,土壤属于滨海潮盐土,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的主要区域。棉花耐盐性强,是该县的优势大宗农作物。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棉花生产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要稳定棉花面积和单产,就必须提高棉花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因此,基于无棣县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从科学选择示范区、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着力培育高产创建主体等方面对无棣县打造滨海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模范区的主要做法进行了介绍,以期为保障当地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 Wang Zhihua, Miao Xingwu
    China Cotton. 2025, 52(8): 71-7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5
    为改变山东省东营市棉花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提高植棉效益,自2016年开始示范棉花与饲用小黑麦一年两收种植模式。当地该模式种植面积在2022年达到了333.3 hm2,但在2023年之后又降到了不足40 hm2。在总结该模式示范效果基础上,分析其面临的造墒困难、土壤盐碱化、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参考。
  • Nie Zhiguo, Meng Lingfang, Yuan Zhengwei, Gong Huachun, Xie Chenling, Zeng Hua, Li Yuhua, Xie Pijiang
    China Cotton. 2025, 52(8): 73-7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3
    分析了湖南省桃源县棉花产业 “十四五”规划期间植棉面积、产量、品种结构、技术装备、产业链、销售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不足,剖析当地“十五五”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桃源县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举措。
  • Wang Shixian, Cao Zhongxin
    China Cotton. 2025, 52(7): 68-7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66
    总结了山东省滨州市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危害,介绍了残膜污染治理措施。针对机械化回收效率偏低、全生物降解地膜适用性不佳、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建议:加强技术规范和监管,严把地膜生产、销售及使用关;加强残膜回收机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产品的研发;完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宣传引导,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 Zhai Xueling, Zhu Jia
    China Cotton. 2025, 52(7):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2
    2024年国内棉花市场需求有所恢复,但幅度有限,总体供求关系宽松。国际市场棉花产量和消费量双增加,国际棉价持续下跌,全球棉花贸易规模下降。从2024年棉花市场基本情况出发,分析国内棉花市场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预测后期走势。提出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完善棉花流通体制机制、优化储备和进出口调控、加大监测预警和监管力度、扩大新疆棉消费等政策建议。
  • Guo Yanyun, Wang Xuejiao, Li Xinjian, Hu Qirui
    China Cotton. 2025, 52(7): 7-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3
    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基于新疆植棉区6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及棉花生育期、大田生长状况和气象灾情等,分析了 2024 年新疆植棉区的气象条件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疆棉花生产提供趋利避害的依据,并为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供依据。 这对于保障新疆棉花高质高效发展以及抗灾减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Zeng Xiaolin, Bai Zhigang, Chen Junying, Li Qiang, Nie Taili
    China Cotton. 2025, 52(7): 10-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0
    通过对江西棉花产业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系统总结了江西棉花生产现状,详细分析了江西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势、机遇,明确江西棉花生产发展目标和路径,从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科研攻关能力、全面提升全省植棉科技贡献率、培育棉花全产业链企业、稳定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江西棉花产业发展的建议。
  • Chen Yueyue, Luo Xiangwen, Yang Xiao, Zhang Yu, Liu Shuangqing, Zhang Songbai
    China Cotton. 2025, 52(7): 15-1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74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为暴食性害虫,寄主范围非常广,直接影响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作物的产量。 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是生产上防控斜纹夜蛾的常用杀虫剂,由于其长期大量使用,我国各地斜纹夜蛾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总结了国内外斜纹夜蛾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情况、抗性产生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以及农业与物理、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控技术,旨在为我国作物生产中防治斜纹夜蛾时合理选药、科学用药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参考。
  • Wang Junjuan, Yin Zujun, Wang Shuai, Lu Xuke, Chen Xiugui, Wang Delong, Guo Lixue, Zhao Lanjie, Chen Chao, Ye Wuwei
    China Cotton. 2025, 52(7): 20-2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6
    我国盐碱地面积近年来不断增加,改良盐碱地刻不容缓。 棉花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盐碱地植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棉花通过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应答盐分胁迫,通过提高种子吸水率、降低植株细胞膜透性及合成小分子有机物质等缓解渗透胁迫对细胞的伤害;通过吸收盐分并将盐离子在不同器官进行再分配,以及部分品种通过腺体的泌盐效应将盐分带出体外达到降低土壤盐分含量的目的;同时,盐碱地植棉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等,从而达到实现盐碱地改良的目的。 未来可通过对早熟棉花品种(系)生育早期的耐盐性进行筛选,以及通过早熟棉花品种(系)- 麦类等两熟轮作的方式实现盐碱地植棉效益最大化,助力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
  • Zhang Dongfeng, Song Meizhen, Wang Haijuan, Wang Hongbin
    China Cotton. 2025, 52(7): 27-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7
    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2 种不同的植棉模式“矮密早”和“宽早优”逐渐形成。 目前,新疆绝大多数植棉区仍采用“矮密早”模式。 随着棉花产业结构调整和棉花种植管理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宽早优”轻简化栽培管理植棉模式正快速发展和推广,有望成为新疆棉花耕作制度的重要变革。 为了帮助植棉农户更好地理解“宽早优”和“矮密早”模式,结合生产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从概念、播种方式、品种选择、管理方式、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对比分析了 2 种植棉模式的差异,旨在为新疆棉花生产中科学选择植棉模式提供参考。
  • Niu Qingdong, Yang Yanlong
    China Cotton. 2025, 52(7): 32-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8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repeated sequence, SSR)分子标记技术对 2022―2024 年新疆种业公司提交的 83 份样品(包括早熟品种、早中熟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以期为棉花品种的管理和选择提供依据。 使用农作物 SSR 数据比对软件(登记号:2025SR0343132) 对样品 SSR 数据位点进行两两比较, 分别利用 Powermarker V3.25、NTSYSpc-2.10e、Structure 2.3.4、GenALEx 6.502 进行 SSR 多态性分析、亲缘关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60 对 SSR 引物共扩增出 153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为 2.55,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 0.32。 83 份品种两两比较共产生了 3 403 个组合,差异位点范围为 0~47,位点差异大于 2 的组合有 3 290 个,占组合数的 96.7%。亲缘关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83 份样品被划分为 2 个群体 pop1 和 pop2,pop2 包含 pop2A 和 pop2B 亚群。 亲缘关系分析显示,棉种样品间的相似系数在 0.503~1.000,平均值为 0.690,说明棉种样品间遗传背景较窄、亲缘关系较近。 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pop1 共有样品 15份,均为早熟品种;pop2A 共有样品 52 份,其中含早熟品种 29 份、早中熟品种 23 份;pop2B 共有样品 16 份,其中有早熟品种 9份、早中熟品种 7 份,并没有明显的地理分类特征。 这些结果可为新疆棉花品种选育和管理提供参考。
  • Liu Ping, Yang Yunfeng, Geng Jun, Liu Chao, Lu Yajie, Xing Maode, Liu Zuchen
    China Cotton. 2025, 52(7): 38-4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6
    7-8 月是山东植棉区棉花的结铃关键期,但此时正值雨季,连续降雨会影响棉花授粉,导致棉铃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 为筛选适合山东植棉区防控棉花落铃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于 2024 年在淄博进行春播和麦后直播试验,其中春播试验设 4 个处理,麦后直播试验设 5 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 4 次;在初花期及打顶后各喷药 1 次,调查各处理的落铃率及籽棉单产。 结果表明,每 666.7 m2 喷施 0.003%(质量分数,下同)丙酰芸薹素内酯水剂 10 mL+0.1%萘乙酸水剂 30 mL 对春播棉田控制落铃及增产效果最好,其次为每 666.7 m2 喷施 0.003%丙酰芸薹素内酯水剂 10 mL;3% 14- 羟芸·烯效唑悬浮剂对麦后直播棉花的防控落铃效果最好,其次为 0.1% S- 诱抗素水剂;但喷施 0.1% S- 诱抗素水剂处理下麦后直播棉田的增产效果最好。 本研究初步得出,0.003%丙酰芸薹素内酯水剂+0.1%萘乙酸水剂复配以及单独喷施 0.003%丙酰芸薹素内酯均适用于山东春播棉田蕾铃脱落的科学调控,0.1% S- 诱抗素水剂适用于麦后直播棉田蕾铃脱落的科学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