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accesse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Zheng Shufe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81
    梳理了棉花作为资源通过不同产业转移直达消费者的物质联系、价值关联、产业价值实现,包括产业链的组成、逻辑关系、关联度、功能、相关产品等。产业链的组成包括:棉花种业、种植、籽棉初加工、纺织服装制造、棉籽深加工利用、棉株加工利用、专用机械装备制造与工艺设计(装备、工艺、智能化系统等)及其他(期货保险、社会化服务、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意设计、废棉回收利用等支撑产业)。基于此绘制了棉花产业链图,旨在便于棉业价值展现、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棉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 Mao Shuchun, Wang Shulin, Xu Haijiang, Cui Jianping, Kong Jie, Du Yuanfang, Liu Jun, Tian Liwen, Wang Zhanbiao
    China Cotton. 2024, 51(12):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3
    对新疆绿洲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进行调查,并与同产地陆地棉(G.hirsutum L.)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岛棉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 560.33元、2 795.05元和2 866.52元,呈现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1 986.78元、2 458.25元和3 522.65元,也呈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纯收益分别为-573.55元、-336.53元和656.13元,3年中有2年亏损1年盈利,其中籽棉价格是影响表观纯收益的主要因素。这3年海岛棉表观平均值,总成本为2 740.63元,高于陆地棉11.72%;主产品产值为2 655.98元,低于陆地棉7.01%;表观主产品纯收益为-84.65元,而陆地棉为403.14元。从成本构成因素来看,2019-2021年3年平均每666.7 m2海岛棉表观物化成本、固定成本分别为1 198.17元、40.76元,比陆地棉分别低13.73%和52.97%;表观人工费用和间接成本分别为1 208.44元和293.27元,较南疆地方陆地棉高79.73%和少3.91%,海岛棉需人工采收是其人工费用偏高的主要原因。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31.14元、29.57元和36.38元,每千克皮棉表观物化成本分别为14.03元、12.48元和16.01元,均显著高于南疆地方陆地棉,揭示同产地海岛棉的竞争力低于陆地棉。进一步比较发现,不同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和收益差异大,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表现为工商资本(3 447.83元)>合作社(3 050.70元)>家庭农场(3 025.86元)>基本农户(2 352.28元);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生产纯收益表现为基本农户(128.44元)>家庭农场(-191.58元)>合作社(-196.14元)>工商资本(-699.28元),其中仅基本农户的表观生产纯收益为盈利,其他市场主体均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导致海岛棉种植面积萎缩的根本原因。总体来看,须通过培育适宜机采的海岛棉品种、提升机械化采收水平、配套改造机采棉加工生产线、提高补贴力度等措施提高海岛棉竞争力,以推进海岛棉的生产稳定发展。
  • Xu Renying, Luo Zihao, Bao Xinrui, Zhang Cun, Wang Hao, Zhan Dongxia, Yang Yanlong, Zhao Fuxiang
    China Cotton. 2024, 51(10): 25-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3
    为研究与筛选适于新疆盐碱土壤种植的棉花品种,选用2022―2023年新疆主推种植的17个棉花品种开展盐胁迫下的发芽试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的耐盐种质中9807为对照,设置NaCl溶液浓度为150 mmol·L-1的盐胁迫处理,分析盐胁迫对不同棉花品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相对盐害率的影响,并以3个发芽指标盐害系数的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品种的耐盐性,筛选出耐盐性较好的棉花品种金垦1565和金垦1775。进一步分析15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金垦1565和金垦1775幼苗株高、主根长、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和相对含水量发现:金垦1775的株高、主根长、干物质质量、鲜物质质量和相对含水量与中9807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萌发期与幼苗期的调查结果,鉴定出金垦1775的耐盐性最强。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棉花生产中耐盐棉花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 Li Maochun, Xue Yingming, Rui Jianwen, Yang Huimin, Zhang Ling, Zhao Xia, Huang Airong, Wang Xuejiao
    China Cotton. 2024, 51(12): 49-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9
    棉花虫害已经成为新疆南疆塔里木灌区发展优质、高产、低成本棉花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利用多年来新疆阿拉尔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二级站对棉花主要害虫发生发展的观测资料,总结了黄地老虎、棉铃虫、棉蓟马、蚜虫、棉叶螨、棉盲蝽、棉粉虱等在塔里木灌区棉田的主要发生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制定塔里木灌区棉花虫害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从而为当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 Zhang Youping, Wang Qiaolian, Cheng Hailiang, Zuo Dongyun, Lü Limin, Song Guoli
    China Cotton. 2024, 51(11):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78
    中国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为探讨提升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对策,基于2002―2021年版《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02―2021年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对2001―2020年的国内主产棉区棉花生产情况和成本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分析了棉花生产效率。新疆是中国的主要棉花集中产区,雇工工价、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以及化肥和农药费用上涨幅度大,其中化肥费在物质与服务费中的占比最大,新疆植棉面积曾受到粮食生产布局影响而适当调减,从2018年开始新疆植棉面积趋于稳定。另外,其他省份除甘肃省外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至2020年仍然处于下降趋势。棉花的单产水平在不同主产棉区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主要为新疆和甘肃)>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除新疆(包括陆地棉、长绒棉)和甘肃省外,国内其他主产棉区的棉花生产净利润从2012年后一直处于负值,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和陕西省的投入产出比例最低。全国各主产区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经过快速增长期(2009―2013年)后,长江流域棉区人工成本开始趋于稳定、部分地区有下降趋势,而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不同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的不同要素占比有显著差异,除了新疆长绒棉和江苏省外,其他主产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各主产棉区的化肥费占物质与服务费的比例居高不下。此外,新疆的机械化植棉可以缓解由人工成本而导致的成本增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发现,不同主产棉区的生产效率不同,其中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在2020年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新疆和甘肃棉花生产效率大幅度波动,其中规模化生产是新疆棉花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针对上述棉花成本要素和生产效率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植棉机械化水平、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科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 Wang Qing, Sun Gebing
    China Cotton. 2024, 51(10):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6
    基于Martin的“4R”(redundancy, resourcefulness, robustness, rapidity)模型,将韧性分为抵御能力、恢复能力、重构能力及更新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中国棉花产业链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评价了2003-2021年中国棉花产业链韧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阻碍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棉花产业链4个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我国棉花产业链韧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4种能力的差异较大,韧性系统还不够成熟;抵御能力的障碍度一直较高,创新投入不足以及棉花品质问题是影响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4种能力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失调状态,但在较为恶劣的发展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上升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建议。
  • China Cotton. 2025, 52(1): 7-7.
  • Wang Juan, Ma Hui, Wang Yongbin, Wang Huiping, Gan Lili, Wang Baoshan
    China Cotton. 2024, 51(11): 47-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9
    随着棉花公证检验(简称为“公检”)制度的发展,公检数据在棉纺企业内部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棉花贸易、产业链管理、技术创新及行业发展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概述棉花公检指标的基础上,总结了棉花公检数据在上述6个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应加大棉花公检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Liu Xiaofeng, Wang Li, Wang Bin
    China Cotton. 2025, 52(1):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2
    深入剖析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与棉花“保险+期货”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棉花支持政策提供参考。采用比较研究法,从政策目标实现方式、政策运行机制、政策成本和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棉花“保险+期货”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棉农在风险管理环节的参与度高;政策成本降低且可控;能避免直接价格干预,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启示:应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快发展棉花“保险+期货”,推动棉花支持政策的多元化和组合化。
  • Wang Hongbin, Wang Haijuan, Zhao Fuqiang, Zhang Dongfeng
    China Cotton. 2024, 51(12): 11-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4
    培育适于机采的高光效棉花品种是目前棉花生产的迫切要求。从棉花外部形态育种、高光效生理育种及机采重要性状育种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光效机采棉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 Wang Yi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52-5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97
    棉花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应用智能采摘机器人可以提高其采摘效率和质量。机器视觉技术在智能采摘机器人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准确识别引导采摘成熟的棉花。在介绍其设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棉花智能采摘机器人技术研究的短板,如数据采集与标注困难、物体检测和跟踪的准确性不足以及环境适应性有待提升等,并提出优化建议:进一步增强数据多样性,在棉花采摘决策中合理应用强化学习以及改进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
  • Wu Qifeng, Liu Taijie, Wang Lizhi, Chen Bing, Gu Jie, Zhang Junxing, Yang Lijie
    China Cotton. 2024, 51(11): 58-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5
    为了筛选适于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周边地区种植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的早中熟棉花品种,提高当地棉花种植技术水平和产量,增加植棉效益,根据新疆南疆与乌兹别克斯坦同纬度、气候地理条件近似等特点,选取在新疆大面积种植的棉花品种或优势品系10个,以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州当地棉花品种为对照,在当地开展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引进示范试验。结果显示:中棉所特璞棉99、澳棉8号、中棉所49出苗率均高于对照,中棉所特璞棉99出苗率最高,高于对照38%,澳棉8号和中棉所49分别较对照高10%和6%;其他品种(品系)的出苗率低于对照4%~22%,其中H3的出苗率最低。H3株高最高(95 cm),丁8031和鸿泰6638的第一果枝节位高度最高(25 cm),中棉所特璞棉99、中棉所49和H3的叶龄(主茎叶片数)和果枝数均最多,分别为19片、15,对照的株高、叶龄和单株果枝数最小,分别是72 cm、14片、10,H3的第一果枝节位高度最低(16 cm),9个品种(品系)的株高、果枝数高于对照,10个品种(品系)的叶龄均高于对照。塔河3号和丁8031发生倒伏,倒伏率分别为5%和1%,其余均未发生倒伏。10个棉花品种(品系)的单株结铃数、铃重和籽棉单产都高于本地对照品种,其中中棉所特璞棉99的666.7 m2籽棉产量最高,为451kg,比对照增产126%;澳棉8号产量第2,比对照增产81%;中棉所49产量第3,比对照增产77%。多数品种(品系)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伸长率、短纤维指数、成熟度指数表现好于对照。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表现最好的是中棉所特璞棉99。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棉花品种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 Qin Jianfeng, Zhong Ke, Liu Yanyan, Xiang Tianmi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44-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0
    籽棉圆模开包机械化是棉花加工喂花环节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棉花加工质量和效率。随着机采棉圆模打包技术的广泛应用,缺少适应国内棉花加工特点的圆模自动开包装备成为制约我国棉花加工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综述了国内外棉花加工籽棉圆模开包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相关装备技术的主要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目前国内籽棉圆模开包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建议。
  • Li Hao, Qin Jianghong, Yang Ming, Xu Yuanyuan, Yang Yonglin
    China Cotton. 2024, 51(11): 37-3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1
    新石K33于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常规组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124 d;株高75.7 cm,第一果枝节位5.9,单株结铃6.2个,铃重5.6 g,衣分42.7%,霜前花率98.7%;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6.7 kg、156.1 kg和153.8 kg,分别为对照新陆早61号的104.6%、109.3%和109.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2 mm,断裂比强度32.6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9%,反射率80.8%,黄色深度7.8,长度整齐度指数86.6%,纺纱均匀性指数167.7;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基于新石K3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常规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对新石K33选育过程和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等特征特性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China Cotton. 2024, 51(12): 56-5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9
    江西省棉花植棉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为综合提高植棉效益,利用上季棉秆,尝试在冬闲棉田套种荷兰豆。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优化了栽培条件,集成了棉花套种荷兰豆栽培技术。主要从荷兰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早熟棉花直播、棉田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鄱阳湖植棉区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 Liu Li, Yu Yu, Kong Xianhui, Wang Xuwen, Si Aijun, Zhao Fuxiang, Qiao Jinxin, Han Wanli
    China Cotton. 2024, 51(11): 31-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2
    金垦1760于2022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长势强,整齐度好,茎秆较粗壮,不早衰,吐絮畅且集中,含絮力适中,适于机械采收,纤维品质达到Ⅲ型品种标准。2019―2020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常规机采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金垦1760平均每666.7 m2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比对照增产6%以上。对金垦1760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Fan Yanju, Ni Mingyue, Li Zhenxing, Zhang Lei, Liu Junchen, Liu Xiaofe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24-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04
    为研究棉花秸秆(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及尿素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2021年在山东德州市宁津县设置5个处理,在棉花盛花期和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显示:在0~20 cm土层中,棉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尤其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T3处理)和尿素(T4处理)能显著增加盛花期、收获期土壤中细菌数量和收获期土壤真菌数量;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棉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棉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尿素分别显著提高盛花期、收获期的土壤脲酶活性,配施尿素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土层中,增施尿素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但>20~40 cm土层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下降趋势。结果初步表明,德州地区冬季棉秆还田结合增施秸秆腐熟剂或尿素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具有正向效应。
  • Yang Zisha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51-5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0
    为了解国家棉业标准制修订进展,宣传国家、有关行业涉棉新标准,2024年5月8日,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std.samr.gov.cn/)以“棉”为标准名称检索词,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为检索时段,查询整理了新发布的棉业标准,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 Lu Haiyang, Chen Weiming, Wang Fangyong, Fu Jihai, Han Huanyong, Wan Sumei
    China Cotton. 2025, 52(1):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4
    棉花秸秆还田作为1种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对提升土壤质地与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积极作用。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和土壤 pH,在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棉花秸秆还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次年棉花的出苗率,还田后秸秆腐解慢等。在综述棉花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Guo Mingjie, Pang Ligen, Jia Pengdong, Huang Tao, Chen Jie, Wang Zhi, Wang Jiansheng, Li Wanming, Chang Qunqing
    China Cotton. 2024, 51(10): 36-3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4
    创棉523(审定编号:国审棉20233007)在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为129 d,株型紧凑,果枝Ⅱ式,整齐度较好,吐絮畅;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品质达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Ⅱ型品种要求。主要对该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等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 Ou Huan, Xi Yuxian, Ma Hui, Aimai’erjiang Abulitifu, Dai Lu, Li Xingxing, Liu Rongsen, Luo Dan, Zhu Gang, Chen Juan
    China Cotton. 2024, 51(11): 17-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6
    “宽早优”和“矮密早”植棉模式是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为探讨“宽早优”植棉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2023年在新疆阿克苏以中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中40号为材料,以“矮密早”植棉模式(1膜6行)为对照,探究了“宽早优”植棉模式(1膜3行和1膜4行)下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脱叶催熟与机采效果和纤维品质的表现。从新陆中40号农艺性状表现来看,“宽早优”植棉模式较“矮密早”植棉模式生育期提前2 d,保苗率提高,株高、茎粗均显著增加,上部成铃率和外围成铃率增加;从新陆中40号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看,“宽早优”1膜3行、1膜4行植棉模式分别较“矮密早”1膜6行植棉模式单株成铃增加2.61个、1.53个,铃重增加0.91 g、0.23 g,籽棉单产增加223.65 kg·hm-2、280.65 kg·hm-2,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增加;从新陆中40号脱叶催熟和机采效果上看,“宽早优”植棉模式较“矮密早”模式的脱叶率、新增吐絮率和田间采净率提高,籽棉含杂率降低。2023年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新陆中40号生长发育、产量和机采效果均优于“矮密早”模式,这可为“宽早优”植棉模式在新陆中40号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在阿克苏地区的推广提供依据。
  •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a Cotton
    China Cotton. 2025, 52(1):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5
  • Wang Zhaoxia, Wan Jinhong, Huang Zhenling, Zheng Yueying, Li 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1): 55-5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0
    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是确保棉花产量、品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概述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意义、山东省德州市棉花种植中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从棉花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减药增效等方面总结了当地棉花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结合当前棉花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 Wang Mingwei, Zhou Jiachao, Zhang Xixing, Wang Zihao
    China Cotton. 2024, 51(11): 11-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8
    2023年通过圆筒形装置添加新疆壤质灰漠土种植棉花品种塔河2号进行盆栽试验,采用浇灌施用方式,研究减施磷肥条件下甜菜糖蜜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含量以及棉花苗期磷素吸收、生长的影响,并以此评价甜菜糖蜜对减磷施肥的补偿效应。结果显示,在整个苗期生长阶段,T4(减20%磷肥+30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的株高、茎粗均显著高于CK(不施磷肥),增幅分别为10.6%~29.1%和5.5%~16.9%。施磷肥和甜菜糖蜜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其中T4处理地上部生物量最大,显著高于T2(减20%磷肥)、T3(减20%磷肥+15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10.6%和11.3%;同时发现T4处理根系鲜物质质量最高,但与T1(常规施用磷肥,P2O5用量为40.8 kg·hm-2)无明显差异。此外,施磷肥和甜菜糖蜜处理还可增加棉花地上部磷含量,其中T4处理地上部磷含量最高,比T2处理显著增加0.04百分点。棉花苗期T4处理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4.9%,分别比T1、T2、T3处理高4.6、7.6、6.0百分点。在土壤改良效果方面,与CK相比,T4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性盐的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减施20%磷肥+30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能够降低耕层盐离子、促进养分尤其是土壤有效磷的利用,最终使棉花株高、茎粗、生物量与常规磷肥处理相当,而且能够极大改善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增施300 kg·hm-2甜菜糖蜜能够达到对减施20%磷肥的补偿效应。
  • Yang Yunfeng, Geng Jun, Xing Maode, Liu Ping, Liu Chao, Lu Yajie, Liu Zuchen
    China Cotton. 2024, 51(12): 45-4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6
    2022―2023年,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持起草了团体标准《玉米棉花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技术规程》。从播前准备、播种、生育期管理、病虫害防控、收获与秸秆还田等方面对该规程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稳定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保障玉米安全提供支撑。
  • Huang Lingzhou
    China Cotton. 2025, 52(1): 59-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9
    干旱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生产中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春旱、夏旱、秋旱多有发生,平均发生频率在70%以上,多年平均气象干旱时间在140 d以上。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棉花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春旱保苗难,夏旱蕾脱落,伏旱果枝少,秋旱易早衰,均会对棉花生长、产量形成和纤维品质造成危害。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干旱导致的棉花减产降质。因此,分析了安阳市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危害特点,从6个方面提出了预防补救措施,对安阳市及豫北地区棉花抗旱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Dong Chengguang, Zhou Xiaofeng, Ma Xiaomei, Wang Xin, Tian Qin, Li Baoche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35-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3
    金垦1903于202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国家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中,金垦1903的2年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84.9 kg、169.1 kg和166.6 kg,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超过30 mm,断裂比强度超过30 cN·tex-1。对金垦1903的选育过程及其在国家西北内陆棉区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措施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后期示范应用提供参考。
  • Li Hao, Yang Yonglin, Yang Ming, Xu Yuanyuan, Qin Jiangho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38-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8
    新石K38于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议审定。新石K38生育期122 d,株高76.3 cm,第一果枝节位5.9,单株结铃6.3个,铃重5.7 g,衣分44.1%,籽指9.6 g,霜前花率98.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1,马克隆值4.4,断裂伸长率6.9%,反射率81.3%,黄色深度8.3,长度整齐度指数85.9%,纺纱均匀性指数156.5;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82.2 kg、168.1 kg和166.2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5.8%、9.7%和9.7%。对新石K3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Zhao Shuangyin, Dong Jie, Wang Yizhou, Yan Xuexue, Huo Shunli
    China Cotton. 2025, 52(2):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2
    为鉴定和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分析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反射率)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60%~26.65%,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0~2.21。聚类分析将1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低,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衣分适中;第Ⅱ类群包含33份材料,主要特征为株高、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和断裂伸长率较高,马克隆值分类为B2级,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适中;第Ⅲ类群包含24份材料,主要特征为铃重、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高,株高、单株结铃数适中,马克隆值分类为A级,衣分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综合评价排名前10的陆地棉种质资源:中9901991、sGK958、硕丰棉1号、中078、邯6203、中AR683-77、XP7、冀棉669、冀丰1982、晋棉44号。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陆地棉种质资源利用率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Wu Yukun, Peng Yi, Yuan Quan, Wang Dingxia, Wang Tangang, Sheng Jiandong, Feng Gu
    China Cotton. 2024, 51(11): 50-5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7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膜下滴灌棉花生产中微咸水补灌带来的盐分积累问题,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集成磷肥种类与土壤性质匹配技术、磷肥早施提高空间有效性的启动磷技术、硫酸铵诱导根际降碱解磷溶钙抑盐技术以及“激发碳”靶向调控解磷微生物功能的技术,建立了咸水补灌区棉花根土界面降碱抑盐与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对该技术模式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对该技术关键操作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包括磷肥品种选择,硫酸铵及基于目标产量养分需求量的化肥用量和激发碳的用量、施肥时间与方式,微咸水的矿化度、微咸水补灌的时间与灌水定额等,为南疆咸水补灌区膜下滴灌棉田绿色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 Liu Chang
    China Cotton. 2025, 52(5): 6-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79
    河南省原是我国的产棉大省。近年来随着产业链转移、植棉收益降低、生产资料成本上涨,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逐渐下降。对2000―2023年河南省植棉面积、2024年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新疆棉花种植成本和收益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河南棉花植棉面积在2004年以后持续下滑,2024年产量和价格不及预期;2024年植棉成本高(每666.7 m2 3 011.44元)尤其是人工成本高,效益差(每666.7 m2净利润为-1 305.35元),与新疆对比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植棉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并据此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棉花生产的重视程度,从制定支持政策、提高生产效率、培育优质品种3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和恢复河南省棉花生产。
  • Wen Tingting, Zhao Xiaoyan, Song Meizhen, Yu Li, Liang Wei, He Yumei, Qin Wenbin
    China Cotton. 2025, 52(4): 13-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8
    为探究新疆(南疆)早中熟植棉区的主栽陆地棉品种在“宽早优”种植模式下的表现,于2022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对8个陆地棉主栽品种(塔河2号、新陆中85号、中棉所96A、金科20、Z1112、新陆中84号、新陆中54号、J8031)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新陆中54号外,其他7个供试品种的早熟性均较好,株高在74.97~88.97 cm,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在24.40~27.45 cm,符合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J8031和塔河2号的单株果枝数居前列,分别为9.70和9.50,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在产量性状上,塔河2号的铃重最大,金科20的铃重最低但衣分最高,塔河2号的皮棉单产最高,达2 770.26 kg·hm-2;在纤维品质性状上,塔河2号的纤维品质达到“双30”(长度、断裂比强度数值均不低于30)标准,新陆中85号达到“双31”标准。结果初步表明,塔河2号在本研究“宽早优”种植模式和条件下表现出产量优势,可作为南疆“宽早优”模式下的适宜机采品种推广种植。
  • Mao Tinggang, Lin Qian, Yan Xianfeng
    China Cotton. 2025, 52(4):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8
    对2016―2022年浙江省棉花生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和产业经济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浙江省棉花产业的现实困境,指出了发展棉花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最后,提出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努力发展棉花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浙江省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众共享共同富裕发展成果。
  • Sun Huijian, Luo Jing, Du Shanshan, Yao Qingqing, Wang Dongli, He Zhongsheng
    China Cotton. 2024, 51(12): 20-2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5
    2022年以南疆主栽棉花品种新陆中71号、新陆中73号、新陆中78号、新陆中81号和巴43541为试验材料,设置中度干旱(T1)、轻度干旱(T2)和正常供水(对照,CK)3个处理,分别控制滴灌带正下方0~60 cm土壤滴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研究花铃期不同干旱水平对南疆棉花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旱处理缩短了棉花生育进程,T1和T2处理下的开花到吐絮的历期分别较CK提前3~8 d。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均降低了棉花的株高、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单株结铃数和铃重,且降幅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T1和T2处理提高了各品种的衣分,但籽棉单产显著降低。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下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减产幅度在15%以内,籽棉单产分别达6 135 kg·hm-2和6 326 kg·hm-2;T2处理下,新陆中71号、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减产幅度在5%以内,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籽棉单产分别为6 787 kg·hm-2和6 945 kg·hm-2。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在干旱处理下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数值均达到“29”,马克隆值达到B级。结果初步表明,新陆中73号和巴43541在干旱处理下较其他品种产量更高,综合表现突出,较适于南疆干旱缺水地区推广应用。
  • Li Hao, Yang Yonglin, Yang Ming, Xu Yuanyuan, Qin Jianghong
    China Cotton. 2025, 52(2): 26-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9
    新石K35于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生育期118 d,株高71.2 cm,第一果枝节位5.6,单株结铃6.5个,铃重5.7 g,衣分42.7%,籽指9.5 g,霜前花率98.4%;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 mm,断裂比强度30.8 cN·tex-1,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6.8%,反射率82.8%,黄色深度6.9,长度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58,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Ⅱ型品种审定标准;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在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70.3 kg、158.3 kg和155.9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36号增产8.3%、10.7%和10.5%。对新石K3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Li Lin, Yan Xia, Cong Huzi, Zhang Honghao, Liu Na, Deng Wenqiang, Li Xiao
    China Cotton. 2024, 51(12): 16-1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5
    以新陆早63号为研究对象,探究1膜3行、1膜4行和1膜6行这3种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田间农膜残膜量的影响,旨在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推广适宜的植棉行距配置模式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与1膜4行(T2处理)、1膜6行(T1处理)配置模式相比,1膜3行(T3处理)等行距配置模式下生育进程提前1~4 d;不同行距配置模式下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叶片数均表现为T3>T2>T1处理,而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则表现相反;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各植棉模式间铃重和籽棉单产均差异不显著,T1和T3处理的收获密度与单株结铃数存在显著差异;T3处理的收获密度最低,单株结铃数、吐絮率最高,当季田间农膜残留量最少。研究初步表明,在当地,对于新陆早63号及生物学特性与其相似的棉花品种,合理应用1膜3行等行距植棉模式利于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保护。
  • Ding Xiaoyan, Wei Shouran, Li Zongchen, Zhang Wei
    China Cotton. 2024, 51(10): 32-3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0
    间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种植模式改善作物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水、热、气、肥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探索棉花与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023年在新疆石河子开展了玉米-棉花间作、单作玉米和单作棉花3种种植模式的试验,以玉米品种新玉93号、棉花品种新陆早74号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6月11日、6月30日、7月9日、7月20日、7月30日、8月9日作物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根长密度等的变化。结果显示:间作玉米株高提升4.25%~18.71%;单作玉米叶绿素含量在7月20日、8月9日分别显著增加21.40%、31.36%;间作玉米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在6月11日、7月9日分别显著增加28.61%和43.11%,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在6月11日、6月30日、7月9日和8月9日分别显著增加28.56%、33.95%、26.81%和21.63%。间作棉花株高降低5.12%~12.27%;单作棉花叶绿素含量在6月30日、7月9日、7月30日分别显著增加10.76%、16.05%、19.36%;间作棉花0~<20 cm土层根长密度在6月30日、7月9日、7月20日和7月30日分别显著增加22.85%、26.96%、38.11%、31.77%,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6月30日、7月9日、7月20日和7月30日、8月9日分别显著增加84.42%、32.37%、64.52%、94.05%、47.03%。结果表明,间作导致棉花株高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根长密度增加,玉米株高和根长密度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初步揭示了间作模式对玉米和棉花主要生长指标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为优化相关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 Zhao Xiaoyan, He Yumei, Yu Li, He Zongling, Liang Wei, Wen Tingting, Wu Gang, Qin Wenbi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49-5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6
    阿农海1号是非转基因长绒棉品种,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新审棉2022年189号)。该品种生育期132 d,铃重3.36 g,单株果枝数12.3,籽指12.4 g,衣分33.6%,霜前花率97.85%;生长稳健,整齐度好,果枝短,单株成铃好,吐絮畅、易采摘。2017―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中熟长绒棉区域试验和2019年相应组别生产试验中,其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霜前皮棉单产均比对照新海41号增产10%以上。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介绍。
  • Liu Guoping, Yan Shiyong, Xu Minghai, Wang Mingyang, Yimiti Mijiti, Maimaitirexiati Muheta’er, Gou Lina, Wen Liwei, Aizetiyuemai’er Tu’ersun
    China Cotton. 2025, 52(2): 60-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1
    受国际棉花生产及市场波动、植棉成本升高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喀什地区棉农植棉收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棉花高质量持续发展。总结了喀什地区当前棉花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于稳定喀什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棉农收益,以及促进喀什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Che Qingxuan, Wang Juanhong, Ma Yue, Zhou Leru, Chen Bolang
    China Cotton. 2025, 52(3): 47-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3
    南疆地区是新疆主要植棉区,但当地棉花生产因长期以来受盐碱地制约,一直采用大水漫灌压碱排盐适墒播种的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为此,将北疆地区普遍应用的“干播湿出”技术进行改进,与“双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在大幅节约用水的同时,能够实现降碱抑盐,提高出苗率和保苗率的效果。从播前准备、土壤封闭、播种、水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为南疆乃至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地高效植棉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 Liu Xinchao, Meng Yanhua, Zhang Yifan, Chen Wei, Du Xintao, Hu Hong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9-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1
    雾滴沉积参数是评估无人机喷洒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药液在叶片上的分布状况。快速准确地检测雾滴沉积参数,对优化无人机操作参数,提升棉田施药效率有重要意义。以高性能智能手机采集的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1种基于Retinex+大津阈值分割算法(OTSU)的棉花叶片雾滴直接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复杂田间环境下保持高检测精度,其计算得到的棉花叶片雾滴覆盖率与真实雾滴覆盖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只有3.73%。本研究还对棉花叶片的多个局部区域进行了提取和检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局部叶片平均雾滴覆盖率和整张叶片雾滴覆盖率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利用局部平均雾滴覆盖率预测叶片整体雾滴覆盖率的可行性。这些工作为建立高效便捷的棉田雾滴沉积参数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 Wang Xuwen, Yu Yu, Kong Xianhui, Liu Li, Si Aijun, Zhao Fuxiang, Qiao Jinxin, Han Wanli
    China Cotton. 2024, 51(10): 40-4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53
    新垦M2061于202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长势较强,整齐度好,不早衰,吐絮畅且集中,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Ⅱ型品种要求。2020―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联合体早熟常规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新垦M2061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84.8 kg、161.4 kg和157.9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8.6%、7.8%和8.0%。对新垦M206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简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Gao Junyang, Zhao Wenxia, Zhu Wenwen, Ma Teng, Li Man, Palidan Aihaiti, Wang Qianqian
    China Cotton. 2025, 52(5): 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4
    育种、繁育、推广(育、繁、推)是种子产业中必不可少的3个环节,这3个环节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种子产业链高效运转。2024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6.2%,皮棉产量达到全国总产的92.2%。新疆棉花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对于我国棉花产业的壮大与提升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种业强国的目标。基于对新疆棉花育种、繁育、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调研与分析,探讨限制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因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新疆棉种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助力新疆棉花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 Tang Wenying, Zhang Jie, Li Xiangyang, Zhou Liping, Wang Shuwen, Guan Xiumin, Xiao Chun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21-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8
    为验证播后苗前和苗后除草剂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在山东省东营市鲁棉532棉田调查研究了5种除草剂配合使用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单产的影响。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盐碱地棉田阔叶杂草种类和数量多;在本研究条件下,所选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和苗后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明显低于禾本科杂草,且随着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8%仲丁灵乳油(EC)1 80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10%精喹禾灵EC 75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处理(D处理)的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数量低于其他处理,防除效果最好,8月8日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94.42%,9月5日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为67.86%;地上部鲜物质质量防效表现为D处理>B处理(48%仲丁灵EC 1 800 g·hm-2+108 g·L-1高效氟吡甲禾灵EC 48.6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C处理(35%甲戊·扑草净EC 1 312.5 g·hm-2+10%精喹禾灵EC 75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A处理(35%甲戊·扑草净EC 1 312.5 g·hm-2+108 g·L-1高效氟吡甲禾灵EC 48.6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不同处理的棉花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仅B处理8月8日株高和9月15日单株果枝数,A、B、C处理9月15日单株结铃数,显著高于常规处理;各测验处理的籽棉单产与常规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中B处理最高,D处理其次。上述结果表明播后苗前除草剂甲戊·扑草净搭配苗后阔叶杂草除草剂乙羧氟草醚处理在本试验剂量下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不理想,而播后苗前广谱除草剂仲丁灵搭配乙羧氟草醚和禾本科杂草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或是精喹禾灵处理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棉花安全。
  • Wu Yunzi, Zhang Xianhong, Zhang Hua, Guo Zhiming, Hu Aibing
    China Cotton. 2024, 51(10): 57-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6
    为提高湖北省荆州市棉作区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建立了棉花-荷兰豆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制定了《荆州市棉花-荷兰豆两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结合实践应用,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证当地棉花和荷兰豆单产的同时减少用工、增加棉田总效益,有利于促进棉田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 Wu Jitang, Huang Hui, Jiang Jie, Zhang Xingping, He Yunxin
    China Cotton. 2025, 52(1): 41-4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0
    湘棉39于202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2021年湘棉39参加湖南省棉花早熟组区域试验,试验结果:夏播生育期102.7 d,株高110.3 cm,单株结铃17.7个,单铃籽棉重4.8 g,衣分40.6%,籽指10.7 g,衣指7.3 g,霜前花率99.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96.8 kg,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3.1%。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
  • Sheng Kuijun, Yang Zhongna
    China Cotton. 2025, 52(3):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2
    提升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有利于保障棉花安全和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基于2012―2021年新疆棉花种植的相关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undesirable slacks-based measuremen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undesirable SBM-DEA)探讨新疆棉花种植的生态效率,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疆棉花产量高,但种植的生态效率整体呈“W”型变动趋势,DEA非有效期间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制约新疆棉花种植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农水平提高后过度的要素投入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棉农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合理投入要素提供科学依据。
  • Liu Yi, Qian Yuyuan, Wang Guang’en, Zhang Xi, Tian Haiyan, Che Liang, Cui Shufang, Li Junlan
    China Cotton. 2024, 51(12): 31-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3
    冀棉569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2022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3年8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纤维品质优良,早熟性、丰产性好,适机采。对冀棉56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He Yue, Liu Yinggang, Zhang Dongpeng, Wang Pengjun, Hao Quanyou, Wang Jun, Wang Gang, Luo Honghai, Wang Tangang
    China Cotton. 2025, 52(1): 29-3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0
    为了解不同封顶方式对新疆南疆干播湿出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2022年在小海子垦区通过设置人工打顶、无人机化学封顶、机车化学打顶3种封顶方式,测定分析3种封顶方式下塔河2号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机车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相比,无人机化学封顶的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增加1.24%~12.13%、3.51%~40.03%和34.24%~114.76%,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分别提高3.41%~10.93%、5.96%~9.93%、0.17%~2.03%和1.62%~3.30%;人工打顶和无人机化学封顶的籽棉单产和铃重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机车化学打顶。研究初步表明,在南疆干播湿出条件下无人机化学封顶更适用于塔河2号。
  • Li Jinwei, Xie Lijuan
    China Cotton. 2024, 51(12): 40-4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3
    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和中国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乌苏实验室2~3年的陆地棉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新疆塔城地区棉花生产及棉花加工提供数据参考。根据统计结果,2023棉花年度(截至2024年3月初)塔城地区棉花主要品质指标如下:加工皮棉中白棉类占比为98.6%,纤维长度平均值为29.38 mm,长度整齐度指数平均值为82.71%,马克隆值A级占比为34%,断裂比强度平均值为30.4 cN·tex-1,轧工质量好与中档合计占比为97.2%,其中马克隆值、长度值、断裂比强度值的平均值或轧工质量较好档次的占比份额都超过历年。结合数据和当地生产实际,分析认为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为当年的气候变化和是否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种植及机械采收,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