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s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Mao Shuchun, Ge Jun, Chen Changbing, Li Xueyuan, Yuan Youlu, Zhang Zhenggui, Ding Xin, Zhao Qiang, Liu Yuanyuan, Niu Kangkang, Wang Xuejiao, Zheng Juyun, Zhao Wenqi, Wang Zhanbiao, Tian Liwen
    China Cotton. 2025, 52(8): 1-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4
    经对比国家统计数据、棉花长势监测和小区实收复测等资料,多方证实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获得大丰收,籽棉、皮棉单产都创历史新高。对新疆2024年高产创建棉田的测产情况进行了总结,对成效取得的原因以及精河县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1次测产结果:百亩(编者注: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7 m2)攻关田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09.8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198.3 kg;千亩示范方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474.1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185.3 kg;万亩示范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448.1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174.3 kg。第2次测产结果:百亩攻关田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66.2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34.4 kg;千亩示范方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27.9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18.7 kg;万亩示范片每666.7 m2籽棉产量为507.4 kg,每666.7 m2皮棉产量为210.2 kg。特别是精河县实现了每666.7 m2籽棉产量百亩攻关田为743.60 kg,千亩示范方为667.60 kg,万亩示范片为630.50 kg的超高产量水平。原棉品质分析表明,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损失0.7~1.7 mm,长度整齐度指数降低1.3~2.9百分点,马克隆值不受加工影响,断裂比强度则有趋势性提高;霜后花的纤维不成熟,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大幅下降,可纺性能差。除了当地的有效组织落实,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2024年新疆绿洲主产棉区的热量丰富,春早秋晚无霜期长,特别是秋高气爽、阳光充足,十分有利于棉花生产。除局部区域遭遇冰雹大风灾害天气以外,大部地区天气条件总体有利。二是选用优良品种,科学运用合理密植、干播湿出、肥水一体化、绿色防控、化学脱叶和机械化采收等关键技术措施。综上,2024年新疆绿洲棉花大丰收是“人努力、天帮忙和科技兴棉”共同作用的结果。
  • Tian Liwen, Luo Honghai, Fang Yanfei, Lou Shanwei, Shi Feng, Zhang Zilin
    China Cotton. 2025, 52(8): 13-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06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疆近年细绒棉品质现状分析,明确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推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公证检验数据为依据,进行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指标的等级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除2020年纤维品质整体较低外,2019―2023年新疆细绒棉纤维品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且其品质表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于新疆地方。细绒棉纤维长度升高,新疆总体年均上升0.11 mm,2023年达到29.47 mm,5年平均≥28 mm的总体占比达92.00%;马克隆值A、B级比例波动增加,总体占比由2019年的83.56%升到2023年的92.00%;断裂比强度上升,5年平均新疆总体的强级和中等级占比接近90%;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增加,总体年均上升0.08百分点,5年平均总体的中等级占比约为70%。因此,建议加强新疆细绒棉品种品质改良,研发制定品质保优栽培技术等,进而促进新疆棉花高质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 Wei Zhenjing, Shi Yongqiang, Wei Yueping, Dong Qinde, Li Qiang, Chang Baojun, Li Tong, Chen Quanjia, Ma Xiongfeng
    China Cotton. 2025, 52(8): 18-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34
    综合评估施用微生物肥料(以下简称微肥)对我国棉花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对农田肥料管理、土壤健康维护和棉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了2024年11月20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 385篇关于施用微肥对土壤质量或棉花产量影响的文献,并筛选了符合标准的40篇文献(获取266对数据)用于Meta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微肥可显著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7.1%)、单株结铃数(14.4%)和铃重(5.9%),并对棉花籽棉单产(7.9%)和皮棉(14.2%)单产具有实质促进作用。同时,施用微肥可降低土壤pH(12.6%),并提高土壤养分水平和脲酶活性(18.5%),尤其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24.0%)和全氮(27.4%)的含量。此外,在施用微肥条件下,除土壤脲酶活性和pH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均与棉花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包括土壤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等营养元素。总之,探明微肥对棉田土壤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可为优化我国棉田肥料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Zhai Xueling, Zhu Jia
    China Cotton. 2025, 52(7):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50022
    2024年国内棉花市场需求有所恢复,但幅度有限,总体供求关系宽松。国际市场棉花产量和消费量双增加,国际棉价持续下跌,全球棉花贸易规模下降。从2024年棉花市场基本情况出发,分析国内棉花市场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预测后期走势。提出完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完善棉花流通体制机制、优化储备和进出口调控、加大监测预警和监管力度、扩大新疆棉消费等政策建议。
  • Guo Yanyun, Wang Xuejiao, Li Xinjian, Hu Qirui
    China Cotton. 2025, 52(7): 7-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93
    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 基于新疆植棉区6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及棉花生育期、大田生长状况和气象灾情等,分析了 2024 年新疆植棉区的气象条件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疆棉花生产提供趋利避害的依据,并为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供依据。 这对于保障新疆棉花高质高效发展以及抗灾减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Jiao Hairui
    China Cotton. 2025, 52(6):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21
    目前新疆植棉区已实现棉花栽培全程机械化与半自动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5G)、物联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出棉花“AI栽培体系”构想。论述了“AI栽培体系”硬件与软件的构成及其在棉花栽培中的运行机制,实现棉花栽培全流程精准化、生产集约化、资源最优化、管理高效化、决策智能化和作业无人化的技术突破,为智慧农业装备研发注入创新思路,为新疆未来推广全域自动化智能化棉花栽培提供实践指引。
  • Yuan Quan, Peng Yi, Wu Yukun, Wang Dingxia, Feng Gu
    China Cotton. 2025, 52(6): 9-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3
    为了解新疆南疆棉农水肥管理方式以及植棉效益,2023年2-7月采用随机入户走访的方式对阿克苏地区37户棉农2022年植棉成本和效益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明确了当地植棉的物化成本(肥料、机耕、种子地膜等成本)和水肥管理特征,探讨了限制南疆棉花绿色增产增收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1)农户的棉花产量水平差异大。受访农户2022年陆地棉皮棉单产平均为2.33 t·hm-2。其中,37.84%的农户在2.25 t·hm-2以下,低于新疆平均单产水平;48.65%的农户皮棉单产在2.25~<2.70 t·hm-2,为中等产量水平;仅有13.51%的农户皮棉单产≥2.70 t·hm-2,达到高产水平。(2)南疆棉田用水量高。总灌水量普遍超过6 000 m3·hm-2,其中冬灌/春灌1 050~4 500 m3·hm-2,棉花生育期灌水750~2 325 m3·hm-2,部分地区补灌微咸水2次以上。(3)南疆棉田施用的肥料品种与土壤性质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调研总样本中仅8%的农户选择磷酸一铵等酸性肥料进行滴灌,仅有5%的农户选择过磷酸钙作底肥基施,其余87%的农户均选择碱性的磷酸二铵基施或滴施。(4)棉农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严重,尤其是磷肥。棉农N、P2O5、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541 kg·hm-2、583 kg·hm-2和224 kg·hm-2,远高于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棉花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中高产棉田的推荐肥料施用量,即所有农户都是按照目标皮棉单产3.00 t·hm-2以上的高产水平施肥。棉农对磷肥品种选择、磷肥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是导致磷肥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5)肥料成本过高是造成棉农增收困难的主要因素。植棉成本中占比大的主要是地租与化肥投入,肥料成本占物化成本的51%,其中肥料成本超过物化成本一半的户数高达62%。调查的农户中,有约84%的盈利,净收益平均为0.85万元·hm-2。综上,进一步普及肥料品种选择、施用方法和用量等科学施肥知识,将氮磷化肥用量减少30%~50%、降低化肥投入成本,是帮助南疆植棉农户实现绿色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 Mao Tinggang, Lin Qian, Yan Xianfeng
    China Cotton. 2025, 52(4):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18
    对2016―2022年浙江省棉花生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和产业经济等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了浙江省棉花产业的现实困境,指出了发展棉花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最后,提出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努力发展棉花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浙江省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众共享共同富裕发展成果。
  • Xu Jing, Jiang Jianxun, Zhang Zhongbo, Cao Pingping, Liu Hongliang, Wang Anlu, Guo Weixin, Ping Wenchao
    China Cotton. 2025, 52(4): 7-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1
    为研究外源钾对复合盐胁迫下棉花幼苗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以及根冠比的影响,以沧棉666为材料,采用外源钾与复合盐含量双因素处理,设3个复合盐含量水平 [0 g·kg-1(S0)、4 g·kg-1(S1)、6 g·kg-1(S2)]和5个外源钾施用量水平 [0 mg·kg-1(K0)、40 mg·kg-1(K1)、80 mg·kg-1(K2)、120 mg·kg-1(K3)、200 mg·kg-1(K4)]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盐胁迫下施用外源钾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棉花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根冠比,增施外源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复合盐分对棉花的胁迫。在无盐分胁迫处理(S0)下,随外源钾施用量增加,棉花幼苗的株高、茎粗、干物质质量及根冠比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外源钾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且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对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复合盐胁迫下增施外源钾后,地下部干物质质量的增长幅度最大(8.9%~42.0%),说明复合盐胁迫下施钾有利于增加棉花地下部生物量,影响根冠比。因此,适量增施外源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复合盐胁迫对棉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减轻中度、重度盐碱地对棉花生长的胁迫提供依据。
  • Liu Xiaofeng, Wang Li, Wang Bin
    China Cotton. 2025, 52(1):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2
    深入剖析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与棉花“保险+期货”的差异性,为完善我国棉花支持政策提供参考。采用比较研究法,从政策目标实现方式、政策运行机制、政策成本和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对两者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棉花“保险+期货”降低了各类市场主体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棉农在风险管理环节的参与度高;政策成本降低且可控;能避免直接价格干预,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更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启示:应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加快发展棉花“保险+期货”,推动棉花支持政策的多元化和组合化。
  • Lu Haiyang, Chen Weiming, Wang Fangyong, Fu Jihai, Han Huanyong, Wan Sumei
    China Cotton. 2025, 52(1):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4
    棉花秸秆还田作为1种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综合利用方式,对提升土壤质地与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均具有积极作用。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和土壤 pH,在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棉花秸秆还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次年棉花的出苗率,还田后秸秆腐解慢等。在综述棉花秸秆还田技术应用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针对棉花秸秆还田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Mao Shuchun, Wang Shulin, Xu Haijiang, Cui Jianping, Kong Jie, Du Yuanfang, Liu Jun, Tian Liwen, Wang Zhanbiao
    China Cotton. 2024, 51(12):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3
    对新疆绿洲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进行调查,并与同产地陆地棉(G.hirsutum L.)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海岛棉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 560.33元、2 795.05元和2 866.52元,呈现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1 986.78元、2 458.25元和3 522.65元,也呈增加趋势;每666.7 m2表观主产品纯收益分别为-573.55元、-336.53元和656.13元,3年中有2年亏损1年盈利,其中籽棉价格是影响表观纯收益的主要因素。这3年海岛棉表观平均值,总成本为2 740.63元,高于陆地棉11.72%;主产品产值为2 655.98元,低于陆地棉7.01%;表观主产品纯收益为-84.65元,而陆地棉为403.14元。从成本构成因素来看,2019-2021年3年平均每666.7 m2海岛棉表观物化成本、固定成本分别为1 198.17元、40.76元,比陆地棉分别低13.73%和52.97%;表观人工费用和间接成本分别为1 208.44元和293.27元,较南疆地方陆地棉高79.73%和少3.91%,海岛棉需人工采收是其人工费用偏高的主要原因。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31.14元、29.57元和36.38元,每千克皮棉表观物化成本分别为14.03元、12.48元和16.01元,均显著高于南疆地方陆地棉,揭示同产地海岛棉的竞争力低于陆地棉。进一步比较发现,不同市场主体投入产出和收益差异大,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总成本表现为工商资本(3 447.83元)>合作社(3 050.70元)>家庭农场(3 025.86元)>基本农户(2 352.28元);3年平均每666.7 m2表观生产纯收益表现为基本农户(128.44元)>家庭农场(-191.58元)>合作社(-196.14元)>工商资本(-699.28元),其中仅基本农户的表观生产纯收益为盈利,其他市场主体均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导致海岛棉种植面积萎缩的根本原因。总体来看,须通过培育适宜机采的海岛棉品种、提升机械化采收水平、配套改造机采棉加工生产线、提高补贴力度等措施提高海岛棉竞争力,以推进海岛棉的生产稳定发展。
  • Wang Hongbin, Wang Haijuan, Zhao Fuqiang, Zhang Dongfeng
    China Cotton. 2024, 51(12): 11-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4
    培育适于机采的高光效棉花品种是目前棉花生产的迫切要求。从棉花外部形态育种、高光效生理育种及机采重要性状育种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高光效机采棉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 Zhang Youping, Wang Qiaolian, Cheng Hailiang, Zuo Dongyun, Lü Limin, Song Guoli
    China Cotton. 2024, 51(11):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78
    中国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为探讨提升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对策,基于2002―2021年版《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02―2021年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对2001―2020年的国内主产棉区棉花生产情况和成本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分析了棉花生产效率。新疆是中国的主要棉花集中产区,雇工工价、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以及化肥和农药费用上涨幅度大,其中化肥费在物质与服务费中的占比最大,新疆植棉面积曾受到粮食生产布局影响而适当调减,从2018年开始新疆植棉面积趋于稳定。另外,其他省份除甘肃省外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至2020年仍然处于下降趋势。棉花的单产水平在不同主产棉区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主要为新疆和甘肃)>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除新疆(包括陆地棉、长绒棉)和甘肃省外,国内其他主产棉区的棉花生产净利润从2012年后一直处于负值,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和陕西省的投入产出比例最低。全国各主产区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经过快速增长期(2009―2013年)后,长江流域棉区人工成本开始趋于稳定、部分地区有下降趋势,而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不同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的不同要素占比有显著差异,除了新疆长绒棉和江苏省外,其他主产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各主产棉区的化肥费占物质与服务费的比例居高不下。此外,新疆的机械化植棉可以缓解由人工成本而导致的成本增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发现,不同主产棉区的生产效率不同,其中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在2020年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新疆和甘肃棉花生产效率大幅度波动,其中规模化生产是新疆棉花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针对上述棉花成本要素和生产效率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植棉机械化水平、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科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 Wang Mingwei, Zhou Jiachao, Zhang Xixing, Wang Zihao
    China Cotton. 2024, 51(11): 11-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8
    2023年通过圆筒形装置添加新疆壤质灰漠土种植棉花品种塔河2号进行盆栽试验,采用浇灌施用方式,研究减施磷肥条件下甜菜糖蜜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含量以及棉花苗期磷素吸收、生长的影响,并以此评价甜菜糖蜜对减磷施肥的补偿效应。结果显示,在整个苗期生长阶段,T4(减20%磷肥+30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的株高、茎粗均显著高于CK(不施磷肥),增幅分别为10.6%~29.1%和5.5%~16.9%。施磷肥和甜菜糖蜜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其中T4处理地上部生物量最大,显著高于T2(减20%磷肥)、T3(减20%磷肥+15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10.6%和11.3%;同时发现T4处理根系鲜物质质量最高,但与T1(常规施用磷肥,P2O5用量为40.8 kg·hm-2)无明显差异。此外,施磷肥和甜菜糖蜜处理还可增加棉花地上部磷含量,其中T4处理地上部磷含量最高,比T2处理显著增加0.04百分点。棉花苗期T4处理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4.9%,分别比T1、T2、T3处理高4.6、7.6、6.0百分点。在土壤改良效果方面,与CK相比,T4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性盐的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减施20%磷肥+300 kg·hm-2甜菜糖蜜处理能够降低耕层盐离子、促进养分尤其是土壤有效磷的利用,最终使棉花株高、茎粗、生物量与常规磷肥处理相当,而且能够极大改善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增施300 kg·hm-2甜菜糖蜜能够达到对减施20%磷肥的补偿效应。
  • Ou Huan, Xi Yuxian, Ma Hui, Aimai’erjiang Abulitifu, Dai Lu, Li Xingxing, Liu Rongsen, Luo Dan, Zhu Gang, Chen Juan
    China Cotton. 2024, 51(11): 17-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6
    “宽早优”和“矮密早”植棉模式是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为探讨“宽早优”植棉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2023年在新疆阿克苏以中早熟陆地棉品种新陆中40号为材料,以“矮密早”植棉模式(1膜6行)为对照,探究了“宽早优”植棉模式(1膜3行和1膜4行)下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脱叶催熟与机采效果和纤维品质的表现。从新陆中40号农艺性状表现来看,“宽早优”植棉模式较“矮密早”植棉模式生育期提前2 d,保苗率提高,株高、茎粗均显著增加,上部成铃率和外围成铃率增加;从新陆中40号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上看,“宽早优”1膜3行、1膜4行植棉模式分别较“矮密早”1膜6行植棉模式单株成铃增加2.61个、1.53个,铃重增加0.91 g、0.23 g,籽棉单产增加223.65 kg·hm-2、280.65 kg·hm-2,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增加;从新陆中40号脱叶催熟和机采效果上看,“宽早优”植棉模式较“矮密早”模式的脱叶率、新增吐絮率和田间采净率提高,籽棉含杂率降低。2023年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新陆中40号生长发育、产量和机采效果均优于“矮密早”模式,这可为“宽早优”植棉模式在新陆中40号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在阿克苏地区的推广提供依据。
  • Wang Qing, Sun Gebing
    China Cotton. 2024, 51(10):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46
    基于Martin的“4R”(redundancy, resourcefulness, robustness, rapidity)模型,将韧性分为抵御能力、恢复能力、重构能力及更新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中国棉花产业链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评价了2003-2021年中国棉花产业链韧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探究阻碍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棉花产业链4个能力的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我国棉花产业链韧性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4种能力的差异较大,韧性系统还不够成熟;抵御能力的障碍度一直较高,创新投入不足以及棉花品质问题是影响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4种能力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失调状态,但在较为恶劣的发展环境下依然可以保持上升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建议。
  • Liu Xinchao, Meng Yanhua, Zhang Yifan, Chen Wei, Du Xintao, Hu Hong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9-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1
    雾滴沉积参数是评估无人机喷洒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药液在叶片上的分布状况。快速准确地检测雾滴沉积参数,对优化无人机操作参数,提升棉田施药效率有重要意义。以高性能智能手机采集的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1种基于Retinex+大津阈值分割算法(OTSU)的棉花叶片雾滴直接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复杂田间环境下保持高检测精度,其计算得到的棉花叶片雾滴覆盖率与真实雾滴覆盖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只有3.73%。本研究还对棉花叶片的多个局部区域进行了提取和检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局部叶片平均雾滴覆盖率和整张叶片雾滴覆盖率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利用局部平均雾滴覆盖率预测叶片整体雾滴覆盖率的可行性。这些工作为建立高效便捷的棉田雾滴沉积参数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 Xu Renying, Luo Zihao, Bao Xinrui, Zhang Cun, Wang Hao, Zhan Dongxia, Yang Yanlong, Zhao Fuxiang
    China Cotton. 2024, 51(10): 25-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3
    为研究与筛选适于新疆盐碱土壤种植的棉花品种,选用2022―2023年新疆主推种植的17个棉花品种开展盐胁迫下的发芽试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的耐盐种质中9807为对照,设置NaCl溶液浓度为150 mmol·L-1的盐胁迫处理,分析盐胁迫对不同棉花品种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相对盐害率的影响,并以3个发芽指标盐害系数的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品种的耐盐性,筛选出耐盐性较好的棉花品种金垦1565和金垦1775。进一步分析15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金垦1565和金垦1775幼苗株高、主根长、鲜物质质量、干物质质量和相对含水量发现:金垦1775的株高、主根长、干物质质量、鲜物质质量和相对含水量与中9807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萌发期与幼苗期的调查结果,鉴定出金垦1775的耐盐性最强。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棉花生产中耐盐棉花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 Liang Farui, Long Yilei, Du Xiao, Tan Yanping, Tao Zhixin, Li Lili, Ye Pingyi, Wumai’erjiang Ku’erban, Ai Xiantao
    China Cotton. 2024, 51(9):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2
    合理使用脱叶催熟剂,助力棉花机械采收,是机采棉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脱叶催熟剂的合理使用能够提高机采棉脱叶吐絮的效率与质量,提高采净率,降低籽棉含杂率,有效提升机采棉品质。目前机采棉脱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脱叶催熟剂效能不一致、用量不规范,脱叶催熟剂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脱叶催熟剂剂型与喷施装备的适配性不足等,影响脱叶效果,导致籽棉含杂率高,棉花品质差。评述了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及其施用技术的现状,总结提出棉花脱叶催熟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棉花脱叶催熟剂的使用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Yang Ju, Su Junji
    China Cotton. 2024, 51(9): 8-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5
    从甘肃敦煌市机采棉的生产现状入手,通过对机采棉生产技术和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介绍了敦煌机采棉生产发展现状,全面总结了敦煌市目前机采棉生产中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技术,并分析了敦煌发展机采棉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敦煌市今后发展机采棉的对策,为甘肃大面积发展机采棉提供技术支持。
  • Tian Xijing, Du Dong, Yu Jie, Yu Zhibin, Wei Jichao, Chu Guanghong, Li Tianyi, Cao Juan
    China Cotton. 2024, 51(9): 16-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9
    为充分了解高产陆地棉品种塔河2号的结铃空间分布特征,202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九团21连选取2种不同打顶方式(化学打顶、人工打顶)高产棉田调查棉铃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单株果枝数、主茎各节位铃数、主茎各节位籽棉产量、成铃率和单株籽棉产量在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种打顶方式下主茎各节位铃数、主茎各节位籽棉产量及其对单株籽棉产量的贡献率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主茎节位铃数分别以中部第9节位和下部第8节位最多,中部及以上节位铃数占到总铃数的76%以上(85.40%、76.46%);化学打顶和人工打顶下铃重6 g以上的铃数分别占72.14%和63.79%,其中>6~7 g分别为31.15%和29.74%,>7~8 g分别为25.14%和23.27%,>8~9 g分别为15.85%和10.78%。综上,中部及以上节位是塔河2号群体籽棉产量形成的主要节位,6 g以上铃较多是塔河2号产量突出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塔河2号推广及其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 Bai Xueyuan, Su He, Zong Li, Liang Keqin, Chen Liyu, Zhang Hailong
    China Cotton. 2024, 51(9): 21-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85
    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荒漠草原地区植棉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参考。202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常规施肥(F1,施用磷酸二铵300 kg·hm-2)、磷酸二铵减量12.5%配施75kg·hm-2生物炭(F2)、磷酸二铵减量25%配施150 kg·hm-2生物炭(F3)、磷酸二铵减量37.5%配施300 kg·hm-2生物炭(F4)和磷酸二铵减量50%配施600 kg·hm-2生物炭(F5)5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新陆早61号产量性状和植棉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新陆早61号的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植棉纯收益表现为F3>F2>F1>F4>F5。F3处理的籽棉单产、皮棉单产和植棉纯收益均最高,分别较F1处理增加35.34%、33.02%和52.20%。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能够提升新陆早61号的产量,初步认为22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生物炭为较适宜当地类似土质棉田的施肥方案。
  • Liu Yinggang, Hao Quanyou, Wang Pengjun, Jia Mengmeng, He Yue, Zhang Dongpeng, Kong Xianhui, Wang Tangang
    China Cotton. 2024, 51(9): 27-3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0
    为研究喷施甲哌钅翁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的影响,以新陆中37号和源棉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于2023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小海子垦区棉田开展打顶试验。以常规人工打顶为对照,在“干播湿出”技术条件下,通过无人机喷施甲哌钅翁进行化学打顶,比较不同处理下2个棉花品种在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与人工打顶相比,喷施甲哌钅翁化学打顶剂后,2个棉花品种的株高和单株结铃数未受到显著影响,主茎节间数显著增加,倒四以上主茎节间长、倒一果枝长、倒二果枝长和倒三果枝长均极显著缩短,单株果枝数有所增加;籽棉单产、皮棉单产以及衣分均有所下降;新陆中37号的铃重有所下降、源棉8号的铃重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打顶方式对反射率、黄色深度、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影响不显著,化学打顶处理下,新陆中37的长度整齐度指数和纺纱均匀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打顶。本研究初步表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植棉区,合理使用甲哌钅翁进行化学打顶可以替代人工打顶,对中早熟棉花品种的产量及纤维品质无显著不利影响。
  • Mao Shuchun, Yu Xiaoxin, Ge Qun, Wang Xuejiao, Zheng Yi, Mai Wenxuan, Song Ni, Tian Liwen, Wang Zhanbiao
    China Cotton. 2024, 51(8): 1-1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1
    采用统计分类方法,对新疆绿洲2016―2022年3 595.8万t(15 915.5万包)公证检验(公检)原棉进行逐包品质分析,按生态亚区细分的10个亚亚区(北疆东部亚亚区、北疆中部亚亚区、北疆西部一亚亚区、北疆西部二亚亚区,南疆西部亚亚区、南疆中部亚亚区、南疆东部亚亚区、南疆南部亚亚区,东疆吐鲁番盆地亚亚区和东疆哈密盆地亚亚区)归类统计,厘清各亚亚区高品质原棉占比的状况,为高品质棉花种植带规划、建设和承建单位的遴选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7年加权平均,各亚亚区高品质原棉占比表现为北疆西部二亚亚区(62.1%)>北疆东部亚亚区(45.9%)>北疆中部亚亚区(35.8%)>东疆吐鲁番盆地亚亚区(31.6%)>北疆西部一亚亚区(22.8%)>东疆哈密盆地亚亚区(20.8%)>南疆中部亚亚区(18.8%)>南疆东部亚亚区(17.9%)>南疆南部亚亚区(16.2%)>南疆西部亚亚区(4.7%)。围绕提升高品质棉花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建议在北疆天山北麓大部、东疆亚区、南疆中部亚亚区、南疆东部亚亚区率先开展高品质棉花种植带建设,遴选这些产地的县(县级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率先开展整建制高品质棉花种植带的示范性创建,预计高品质棉花产量潜力在400万t左右,可为完成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十四五”高品质棉占比45%左右和今后更高高品质棉占比目标,加快建设棉花强国奠定基础;并提出在南疆西部亚亚区开展中短绒陆地棉种植带建设,形成差异化的陆地棉品质类型和结构,预计中短绒棉花产量潜力为100万t左右,以满足市场新需求。最后,探讨了高品质棉花种植带生产链建设实施方案的主要措施。
  • Li Wei, Zhang Baoguo, Wang Dantao, Yang Baofu, Jing Shenquan, Wu Xiaohong, Du Weidong, Ding Shiyong
    China Cotton. 2024, 51(8): 52-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96
    概述 GB 1103.1―2023《棉花 第 1 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修订背景、修订目的,介绍主要修订内容,并对其贯彻实施提出建议。
  • Rui Jianwen, Rui Jianmei, Huang Qiuxia, Erkejang Huoyihazi, Liu Hongying
    China Cotton. 2024, 51(7): 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14
    棉花产量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主要植棉区1961―2022年的气象资料、棉花生育期资料和棉花产量进行趋势分析及突变分析,探究气象条件变化对昌吉州主要植棉区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昌吉州主要植棉区年平均气温、平均地面温度、平均5 cm地温、≥0 ℃和≥10 ℃积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年平均气温、≥0 ℃和≥10 ℃积温分别在1993年、2000年和1998年发生突变;(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于1982年发生突变,降水日数呈现减少趋势,2017年为突变年,2017年之后降水日数减少显著;(3)年日照时间呈波动减少趋势,在1986年发生突变;(4)无霜期呈波动增加趋势,于1989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变化不明显,突变后无霜期明显增加,初霜日呈波动性推后趋势,终霜日呈波动性提前趋势;(5)皮棉实际单产和趋势产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象条件对棉花生产有一定影响;温度、日照时间、无霜期、积温、相对湿度对棉花单产的影响比较明显,气象产量与年平均气温、8月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与7月的相对湿度、8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7月高温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 Ma Yajie, Yan Xia, Li Yingli, Liu Aizhong, Ren Xiangliang, Hu Hongyan, Wang Dan, Wu Changcai, Shan Yongpan, Xi Jianping, Song Xianpeng, Ma Yan
    China Cotton. 2024, 51(7): 8-1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99
    为探索不同杀螨剂对新疆棉田棉叶螨防治效果,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展试验研究了8种杀螨剂对北疆棉田棉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25%(质量分数,下同)三唑锡悬浮剂(SC)和56%阿维·炔螨特微乳剂(ME)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而30%腈吡螨酯SC、20%丁氟螨酯SC、30%乙唑螨腈SC和5%阿维菌素SC处理对棉叶螨的防效随时间延长而提高,具有较好持效性;22%螺虫乙酯SC+助剂(哈速腾)速效性相对较好,持效性表现优良,而110 g·L-1乙螨唑SC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结果初步表明,以上8种杀螨剂,除乙螨唑以外,其余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棉叶螨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轮换在棉田使用。
  • Liu Ping, Xu Yanchao, Wang Heng, Cai Xiaoyan, Zhou Zhongli, Hou Yuqing, Wang Yuhong, Liu Ji, Chen Quanjia, Liu Fang, Yuan Youlu , Zheng Jie
    China Cotton. 2024, 51(7): 12-1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97
    利用4个四倍体棉种(陆地棉野生种系、海岛棉、毛棉、达尔文氏棉)共116份材料的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发现:毛棉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3个四倍体棉种;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细胞间隙CO2浓度,叶蜜腺到叶柄距离与叶蜜腺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叶蜜腺数与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呈极其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茎茸毛数与叶面积、叶蜜腺到叶柄距离、叶绿素含量、叶蜜腺数呈极其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对4个四倍体棉种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本研究中的陆地棉野生种系材料与海岛棉材料之间亲缘关系最近,但与毛棉材料亲缘关系最远。本研究为有效利用陆地棉野生种系和野生棉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 XieWanying, MengTing, CaoQi, WuZhixun, Zhang Feiyang, Ma Shaohui
    China Cotton. 2024, 51(7): 18-2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5
    为研究还田后棉秆在自然条件下的养分释放规律,以塔河2号棉秆为研究对象,2023年在新疆阿拉尔市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棉花秸秆粉碎后还田试验,统一棉秆施入量与还田深度。于秸秆还田前和还田后15 d开始至还田后150 d每间隔15 d取棉秆和土壤样品,测定棉秆有机碳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两者的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还田棉秆腐解时营养元素呈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的规律,释放速率为钾>磷>碳>氮,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5.2%、106.9%、286.1%、123.4%。这些结果可为棉秆还田与化肥施用的合理配比提供依据。
  • Luo Jing, Sun Huijian, Du Shanshan, Yao Qingqing, He Zhongsheng, Wang Dongli
    China Cotton. 2024, 51(7): 23-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9
    为筛选出耐盐性高的陆地棉品种,选用通过新疆或国家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25个不同基因型陆地棉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法,设置6个盐浓度梯度(0、50、100、150、200、300 mmol·L-1),研究盐胁迫对各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根长和幼苗鲜物质质量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NaCl溶液浓度大于150 mmol·L-1时对大部分基因型陆地棉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根长和幼苗鲜物质质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法,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3个陆地棉品种,分别为新陆中73号、中棉所96A和中棉所96B。
  • Ren Gaofeng, Yu Gehui, Zheng Yongxin, Liu Qiqi
    China Cotton. 2024, 51(7): 31-3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203
    探索了1种利用改造的玫瑰网套开展棉花自交的方法。该方法可对开花前1~10 d的大蕾进行封闭,综合效率为线束法的294.3%,同时便于批量操作,可大幅提高棉花自交效率。
  • Liang Farui, Du Xiao, Long Yilei, Wumai’erjiang Ku’erban, Tan Yanping, Tao Zhixin, Li Lili, Ye Pingyi, Ai Xiantao, Gao Shan
    China Cotton. 2024, 51(6): 1-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5
    为筛选对脱叶剂敏感的棉花种质资源,同时研究脱叶剂敏感性与株型、生育期、产量等性状的关系,用不同来源的300份棉花种质资源于2022―2023年在新疆库车市开展试验,调查300份棉花材料的相关农艺性状和脱叶性状,利用脱叶性状筛选、维恩图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脱叶剂敏感性进行全面评价,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究棉花脱叶剂敏感性与株型、生育期性状的关系。基于不同环境下的脱叶率初步筛选出13份脱叶剂敏感材料和11份脱叶剂不敏感材料。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产量相关性状、株型性状与脱叶率间的相关性大于生育期与脱叶率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吐絮因子、脱叶因子、株型因子和产量因子这4个主成分可以用来预测品种的脱叶剂敏感性。通过聚类分析对初步筛选得到的13份脱叶敏感材料和11份不敏感材料进行了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与脱叶率初步筛选结果一致。在生育期、株型和脱叶性状等方面,脱叶剂敏感材料和不敏感材料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脱叶剂敏感性较强的材料田间表现为株型紧凑并且早熟,脱叶剂敏感性较弱的材料表现为株型松散且晚熟。筛选出的13份脱叶剂敏感材料和11份脱叶剂不敏感材料可以为后续机采棉品种的培育以及脱叶剂敏感性相关基因的挖掘提供材料支撑。
  • Luo Jing, Du Shanshan, Sun Huijian, He Zhongsheng, Yao Qingqing, Wang Dongli
    China Cotton. 2024, 51(6): 11-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3
    通过在高浓度NaCl胁迫下对45份审定的适于新疆种植的陆地棉品种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综合评价其在萌发期对高浓度盐胁迫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1)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1的盐胁迫处理下,测定的6项萌发指标中发芽势受影响程度最大,干物质质量受影响程度最小。(2)盐胁迫下测定的6项指标中干物质质量与发芽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发芽势、根长、下胚轴长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鲜物质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他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根据隶属函数值和聚类分析结果,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1的盐胁迫下,新陆早64号、新陆早81号、新陆中87号的萌发能力较强。本研究为耐盐陆地棉亲本的选择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 Zhan Youjun, Yang Tao, Sun Jianchuan, Zhang Xuan, Zhang Jinzhong, Li Yuan, Yang Jun
    China Cotton. 2024, 51(6): 17-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2
    2022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特早熟棉区,研究比较了2个播期[4月8日(早播)与4月23日(迟播)]下14个棉花品种(系)的生育进程、产量和纤维品质等的差异。结果发现:与迟播相比,早播棉花的出苗期、苗期持续时间和播种至吐絮时间明显延长,蕾期和花铃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多数供试品种(系)的单株结铃数、衣指、籽棉单产增加,籽指和铃重降低;14个品种(系)的衣分、皮棉单产和纤维断裂比强度均增加;多数供试品种(系)的马克隆值、反射率和纺纱均匀性指数提高,断裂伸长率和黄色深度下降。相关分析发现,播种至出苗期历时、苗期持续时间、花铃期持续时间、播种至吐絮时间、断裂伸长率、黄色深度均与日平均温度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蕾期持续时间、籽指、衣分、籽棉单产、皮棉单产、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与日平均温度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走廊植棉区适期早播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因此建议结合该棉区温度、霜冻等气象条件尽量在4月上中旬提早播种。
  • Liang Peixin, Wang Haixia, Lü Xiaoqing, Cao Chuangye, LuYajie, Zaitongguli Jiapa’er, Xu Qianqian
    China Cotton. 2024, 51(6): 25-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8
    为探究 1 膜 4 行种植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及结铃数的影响,揭示棉花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于 2023 年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开展大田试验。 选取新陆早 82 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的 1 膜 6 行种植模式[行距为(10+66+10+66+10) cm,株距为 9.5 cm]为对照,设置 1 膜 4 行种植模式[行距为(66+10+66) cm,边行和中间 2 行的株距分别为 7.3 cm 和 9.5 cm],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出苗率、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单株蕾数、单株结铃数、棉铃直径、收获密度、倒三果枝结铃数等。结果表明,在 1 膜 4 行种植模式下,棉花出苗率增加,边行棉花生长发育加快,蕾期边行棉花的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果枝数、第一果枝节位和单株棉蕾数高于 1 膜 4 行中行和 1 膜 6行。 花铃期 1 膜 4 行边行棉花的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棉铃直径显著高于 1 膜 4 行中行和 1 膜 6 行边行。 吐絮期 1膜 4 行模式下的单株结铃数和倒三果枝结铃数显著高于 1 膜 6 行。 总体而言,1 膜 4 行种植模式下新陆早 82 号出苗率增加,边行棉花长势向好,有利于创建高产群体以及全程机械化管理。
  • Chang Mingjuan, Chu Zongyan, Du Yubei, Tang Yuxuan, Wu Chao, Zhan Yanan, Liu Suling
    China Cotton. 2024, 51(6): 37-4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5
    为提升植棉效益和土地利用率,降低荷兰豆种植成本,以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50和荷兰豆品种金船白花双荚818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开封市设置了不同的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比较分析其对棉花和荷兰豆的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植密度(8.34万株·hm-2)相同时,80 cm等行距种植(A1)、(120+40)cm宽窄行种植(A2)和(100+60)cm宽窄行种植(A3)的铃重、衣分、籽棉单产和皮棉单产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生育进程有所不同。将2行荷兰豆套种于每2等行棉花中间或2宽行棉花中间,分别距棉花植株15 cm(B1)或20 cm(B2),该模式的荷兰豆种植成本较传统种植模式降低4 400元·hm-2。不同套种模式的荷兰豆累计采摘量均呈“S”曲线,其中A1B1处理为最优的套种模式,荷兰豆单日采摘量最大值为341.84 kg·hm-2,荷兰豆累计采摘量为9 093.09 kg·hm-2,棉花和荷兰豆的总产值及综合纯收益最高,分别达63 944.68元·hm-2和31 894.66元·hm-2
  • Feng Guoyi, Zhang Qian, Wang Yan, Dong Ming, Wang Shulin, Qi Hong, Lei Xiaopeng, Liang Qinglong
    China Cotton. 2024, 51(6): 47-5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8
    环渤海盐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在环渤海盐碱地发展棉花生产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土壤盐碱胁迫是制约环渤海盐碱地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总结了环渤海盐碱棉田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对环渤海地区采用的苦咸水时空调配利用技术、“池-田”蓄引水立体生态改良模式和耕层调墒控盐技术等盐碱棉田改良技术模式进行了分类评述,归纳总结了基于“苦咸水-土壤水-降水”水资源立体生态调配利用的环渤海棉田土壤盐碱障碍综合消减技术研究进展,并指出环渤海地区棉田盐碱障碍消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对环渤海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粮棉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技术参考价值。
  • Mao Shuchun, Yu Xiaoxin, Ge Qun, Wang Xuejiao, Zheng Yi, Mai Wenxuan, Song Ni, Tian Liwen , Wang Zhanbiao
    China Cotton. 2024, 51(5):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0
    采用统计分类方法,对新疆绿洲2016―2022年累计3 595.8万t(1 5915.4万包)的公证检验(公检)原棉进行了逐包品质分析。结果如下:一是厘清了新疆绿洲棉花主要纤维指标的现状。7年平均,新疆原棉主要纤维品质指标结果为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29.14 mm、断裂比强度(比强度)28.49 cN·tex-1、马克隆值4.60;不同生态亚区存在明显差异。7年平均,南疆亚区原棉主要纤维品质指标为长度29.10 mm、比强度28.12 cN·tex-1、马克隆值4.65;北疆亚区原棉主要纤维品质指标为长度29.20 mm、比强度28.93 cN·tex-1、马克隆值4.54;东疆亚区原棉主要纤维品质指标为长度28.98 mm、比强度28.37 cN·tex-1、马克隆值4.59。与南疆亚区的原棉主要纤维品质指标相比,北疆亚区的纤维长度长0.10 mm,比强度高0.81 cN·tex-1,马克隆值低0.11;东疆亚区的纤维长度短0.12 mm,比强度高0.25 cN·tex-1。二是明确了新疆绿洲高品质棉花状况。7年间,新疆高品质原棉公检总量占比的加权平均值为24.5%,变幅为8.0%~33.3%;新疆机采高品质原棉占机采原棉总公检量比例的加权平均值为32.5%,变幅为8.7%~48.0%。各亚区高品质原棉加权占比,北疆为36.7%,南疆为13.6%,东疆为23.6%,由此可见新疆以南疆亚区高品质原棉的占比为最低,东疆次之,北疆最高。结果表明,新疆绿洲高品质原棉占比偏低,且变幅大,表明不同生态区之间的高品质原棉占比差异大,稳定性差,但提升潜力大。进一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机械化采收进程,但也对高品质原棉的生产有负面影响,2021年和2022年总体上品质呈现恢复态势,一些年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品质原棉占比接近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和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的45%左右的目标。三是明确了高品质棉花主要影响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对发展棉花科技、提升高品质棉花生产供给能力和建设棉花强国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 Ma Xiaolong, Dou Zechen, Li Haoran, Hou Tongyu, Meng Yanhua, Han Xiaoqiang
    China Cotton. 2024, 51(5): 9-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3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规模化的种植模式使得农用无人飞机施药技术在新疆棉田得以迅速大面积的推广。 基于新疆棉田农用无人飞机研究使用现状,概述农用无人飞机在棉田施药等方面的典型成果,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与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农用无人飞机在棉花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Guo Yanyun, Wang Xuejiao, Huang Juan, Li Xinjian
    China Cotton. 2024, 51(5): 17-1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89
    根据新疆植棉区6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及棉花生育时期、大田生长状况和气象灾情等,分析2023年新疆植棉气象条件及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棉花生产趋利避害和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供依据。
  • Wang Jun, Zhang Xianliang, He Kunlun, Wang Kangwen, Huang Junsen, Nasre Ahmed, Gao Yu, Pei Xiaoyu, Ren Xiang, Wang Xingxing, Zang Xinshan, Ma Xiongfeng, Gao Junshan
    China Cotton. 2024, 51(5): 20-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7
    超声波处理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提高陈旧种子发芽率,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超声波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物量的影响,明确超声波处理对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用频率40 kHz、功率200 W的超声波清洗器对中棉113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20 min、30 min、40 min)处理,通过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胚根长度,明确超声波处理调控种子萌发的适宜时间;通过调查和测定超声波处理后种子的出苗情况和两叶一心期材料的鲜物质质量和干物质质量,评估超声波处理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超声波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超声波处理30 min的最高,且该处理种子胚根长度显著增长,出苗状况最佳。超声波处理后,种子出苗加快,两叶一心期幼苗鲜物质质量和干物质质量均显著提高。研究明确了适宜条件的超声波处理对中棉113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其中30 min为频率40 kHz、功率200 W的超声波的适宜处理时间。这些结果可为超声波技术在棉花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Mao Shuchun, Du Yuanfang, Zhang Ningning, Li Pengcheng, Feng Lu, Cheng Sixian, Ma Xiaoyan, Tian Liwen, Wang Zhanbiao
    China Cotton. 2024, 51(4): 1-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77
    比较我国和全球其他棉花大国、强国的皮棉单产、原棉品质、生产成本、人均棉花占有量和相关重要技术等,为加快建设棉花强国提供参考。采集我国和全球其他棉花生产大国、强国的皮棉单产、原棉品质、生产成本等系统性数据,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总体来说我国和巴西是全球棉花生产大国中单产较高的国家,2020/2021年度以来巴西棉花单产有超越我国的趋势。我国原棉品质位于全球中等偏上水平,明显差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原棉品质强国,国产高品质原棉短缺率高达58.5%。2000―2019年我国棉花年人均表观占有量平均为4.51 kg,仅为同期美国的37.6%。我国是全球棉花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对标棉花强国提出以国产棉花年人均表观占有量不低于4.2 kg,底线面积333.3万hm2和底线产量600万t作为建设棉花强国的基础指标。建设棉花强国要走适度规模、质量兴棉和绿色兴棉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进一步优化全国棉区布局,坚持走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之路,实现我国高品质棉花的自立自强。
  • Qin Dulin, Xu Qinqing, Zhang Jie, Yu Qianlin, Sun Weiqi, Zhang Li, Yang Jiutao, Jin Weixian, Wang Guifeng, Wei Xuewen
    China Cotton. 2024, 51(2): 42-4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91
    以一熟春棉(鲁棉研37号)为对照,研究棉饲两熟模式下3种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对早熟棉鲁棉532棉田周年产量和效益,及其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明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饲两熟模式下鲁棉532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与一熟春棉相比,鲁棉532棉饲两熟模式虽然棉花产量降低9.1%,但周年总投入降低了8.0%,周年纯收益显著提高了67.5%;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显著减少,但是单位面积总铃数与春棉相当;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透光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含盐量和pH降低,但与春棉差异不显著。棉饲两熟模式下,适当增大鲁棉532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加群体总铃数,从而提高籽棉产量和周年效益。当棉花密度为9.0万株·hm-2时,周年收益、籽棉产量、总铃数和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分别比7.5万株·hm-2、10.5万株·hm-2提高5.4%、4.5%,5.0%、4.1%,40.6%、6.6%和8.4%、18.7%。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理化性状无显著影响。因此,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中低产棉田按棉饲两熟种植鲁棉532,宜选择9.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
  • Economic Research Office of the National Modern Cotton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China Cotton. 2024, 51(2): 48-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13
  • Wang Junduo, Gong Zhaolong, Liang Yajun, Diao Yuhe, Liu Haiming, Li Xueyuan, Guo Jiangping, Yan Weilong, Geng Shiwei, Zheng Juyun
    China Cotton. 2024, 51(2): 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05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源棉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021―2022年设计了随机区组对比试验。对照(CK)为当地常规施肥处理;T1:在对照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T2:在对照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双澡菌露200”;T3:在对照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酶力康”。通过2年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微生物菌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源棉8号的生长,提升整齐度、株高、果节数、花位和铃位,其中以T1处理促进棉花生长效果最为明显;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源棉8号的小区株数、单株结铃数、666.7 m2皮棉和籽棉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表现为T1>T3>T2>CK,其中T1处理下棉花皮棉及籽棉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16.32%、19.60%。说明施用这些微生物菌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源棉8号植株生长,缩短生育期,还能协调其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皮棉和籽棉单产,其中以施用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效果最为明显。
  • Lü Yulong, Liu Aizhong, Li Tianwei, Meng Yongming, Zhang Xianliang, Ren Xiang, Zhao Peng, Zhang Pengfei, Shi Zengkai, Dai Shuai
    China Cotton. 2024, 51(3): 1-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39
    特璞棉 116 于 2022 年通过西北内陆棉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其在西北内陆早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 d,株型较紧凑,株高 76.5 cm,单株结铃 6.5 个,铃重 5.6 g,衣分 42.7%,籽指 10.4 g;在 2021 年西北内陆早熟常规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 666.7 m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469.2 kg、202.7 kg 和 187.0 kg。 对特璞棉 116 的选育过程、产量、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 Shao Liping, Wang Yun, YaoYandi
    China Cotton. 2024, 51(3): 4-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80
    H33-1-4 是由新疆合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选育的非转基因早熟常规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棉 20190017),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等特点。 在 2016―2017 年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中,2 年平均 666.7 m2 籽棉、 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363.3 kg、151.0 kg 和 143.4 kg, 分别比对照新陆早 36 号增产 10.1%、10.9%和 9.1%。2020-2022 年,H33-1-4 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垦区等早熟植棉区示范种植效益显著。 概述了 H33-1-4 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地区、制种要求及栽培技术要点。
  • Jia Pengdong, Pang Ligen, Huang Tao, Chen Jie, Guo Mingjie, Wang Zhi, Xiong Wanguang
    China Cotton. 2024, 51(3): 7-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24
    创棉 519 是由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选育,于 2022 年通过西北内陆棉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早中熟常规棉花品种。 该品种丰产性好,抗枯萎病。 在介绍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关键栽培技术。
  • China Cotton. 2024, 51(1): 4-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48
    选用7个不同细胞核背景的三裂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D8)和1个具有强恢复力的哈克尼西棉雄性不育恢复系ZHR142作为亲本,配制7个杂交组合,分别种植在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阿拉尔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安阳,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 F1、F2 和对照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优势分析。 结果表明:尽管 F2产量优势较 F1有所衰退,但仍有部分组合如3、6和7的F2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表现较好; 大部分CMS-D8胞质F2产量竞争优势减退主要是由于铃重的降低; 部分组合如1、3、6和7的不同世代在2个生态点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尤其是组合6和7的F1、F2产量在阿拉尔生态点均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本研究结果对 D8 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棉选育及其F2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