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s

Diseases, Insects and Weeds Control
Sort by Default Latest Most read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Chen Yueyue, Luo Xiangwen, Yang Xiao, Zhang Yu, Liu Shuangqing, Zhang Songbai
    China Cotton. 2025, 52(7): 15-1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74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为暴食性害虫,寄主范围非常广,直接影响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作物的产量。 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是生产上防控斜纹夜蛾的常用杀虫剂,由于其长期大量使用,我国各地斜纹夜蛾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总结了国内外斜纹夜蛾对毒死蜱的抗药性情况、抗性产生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以及农业与物理、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控技术,旨在为我国作物生产中防治斜纹夜蛾时合理选药、科学用药及抗药性治理提供参考。
  • Liu Ping, Gao Shoujun, Yang Yunfeng, Xing Maode, Lu Yajie, Liu Chao, Liu Zuchen, Geng Jun
    China Cotton. 2025, 52(6): 29-3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65
    本研究旨在探明吡虫啉颗粒剂药种同播在苗期夏播棉中的残留动态及其与蚜虫和蓟马防效的相关性。试验采用人工穴播,按每666.7 m2 2%(质量分数,下同)吡虫啉颗粒剂4 kg用量将其与夏播棉品种鲁棉551种子等穴等量播种,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其对夏播棉苗期蚜虫、蓟马的防治效果;采用GB 23200.121―2021标准的方法取样、检测吡虫啉在苗期棉株中残留量;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吡虫啉在棉株中的残留量与苗期蚜虫和蓟马防治效果的相关性、吡虫啉颗粒剂施药量与棉株吡虫啉残留量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发现:(1)每666.7 m2用2%吡虫啉4 kg药种同播对夏播棉苗期蚜虫防效与药后时间的线性相关显著,对夏播棉苗期蓟马防效与药后时间线性相关极显著;吡虫啉在夏播棉中残留量与药后时间非线性相关(幂函数方程)极显著,吡虫啉在夏播棉中日降残留量与药后时间非线性相关(多项式函数方程)极显著。(2) 夏播棉植株吡虫啉残留量与其对夏播棉苗期蚜虫、蓟马防效非线性相关(多项式函数方程)极显著;药后14~28 d夏播棉株吡虫啉残留量与其药后21~35 d吡虫啉对夏播棉苗期蚜虫、蓟马防效的线性相关极显著,说明夏播棉棉株(地上部分)吡虫啉残留量动态变化在吡虫啉颗粒剂对夏播棉苗期蚜虫、蓟马防效上的体现延迟7 d。(3)吡虫啉颗粒剂不同施药量与夏播棉植株吡虫啉含量的线性相关极显著。
  • Yang Huimin, Li Maochun, Yang Jingyan, Huang Jiujun, Zhang Ling
    China Cotton. 2025, 52(6): 45-4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77
    基于2014―2023年新疆沙雅县棉田蚜虫发生情况的监测数据与同期沙雅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深入探讨了棉田蚜虫发生与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关系,为当地棉田蚜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参考。监测数据显示,沙雅县棉田蚜虫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迁入棉田,6月中旬达到猖獗期,7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结束期。气象因子分析显示:蚜虫迁入期日平均气温多在20~25 ℃,相对湿度在30%~40%时较为常见;猖獗期温度范围较宽,但温暖且相对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其繁殖;结束期则受持续高温或湿度剧烈变化的影响,蚜虫生存受到抑制。尽管沙雅县降水稀少,但在特定条件下,降水仍对蚜虫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风速在迁入期、猖獗期和结束期均保持相对稳定,对蚜虫发生无直接影响。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蚜虫的年发生程度与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不同时期沙雅县棉田蚜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所不同,总体上气温和湿度是关键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通过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优化种植结构与田间管理、科学运用化学及生物防治手段等措施,有效控制沙雅县乃至类似地区棉田蚜虫的危害,保障棉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Zheng Yueying
    China Cotton. 2025, 52(5): 50-5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66
    为解决棉花苗期蚜虫防治难、防治成本高的难题,以绿色防控为核心理念,融合生态调控与化学防控技术,以常规喷施药剂处理为药剂对照[每666.7 m2用60%(质量分数,下同)呋虫胺·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0 g]、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为空白对照,在山东省夏津县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吡虫啉缓释粒剂药种同播处理(每666.7 m2用2.5%吡虫啉缓释粒剂2 kg)、条带种植蛇床草(除地块四周种植外,田间每隔15 m种植1 m宽的蛇床草条带)加吡虫啉缓释粒剂药种同播处理对棉花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结果显示,条带种植蛇床草加吡虫啉缓释粒剂药种同播处理,在播种后44 d防效仍在85%以上,卷叶株率仅为0.6%,对棉花苗期蚜虫的防效和持效期较好,同时瓢虫、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数量明显增多。本研究初步表明,应用该技术可将棉花苗期蚜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且生态效益明显。
  • Li Yue, Shen Dan, Shan Ying, Zhu He, Wang Zisheng, Wu Xiaodong
    China Cotton. 2025, 52(5): 53-5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51
    为探究种衣剂包衣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棉花包衣提供参考,选择生产中常用的4种种衣剂,其中3种为杀菌剂[4.23%(质量分数,下同)甲霜·种菌唑微乳剂、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种为杀虫剂(600 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研究种衣剂对辽棉23号出苗、幼苗素质和对大丽轮枝菌侵染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种衣剂对辽棉23号幼苗出苗、幼苗形态、鲜物质积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抗黄萎病性无显著影响,且甲霜·种菌唑、吡虫啉、咯菌腈对辽棉23号幼苗地上部生长稍有促进作用,但精甲·咯·嘧菌和吡虫啉处理会导致辽棉23号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显著减少。因此,结合黄萎病发病强弱情况初步认为,3种杀菌种衣剂中甲霜·种菌唑作为辽棉23号的种衣剂风险较小,咯菌腈可能加大黄萎病发生风险,精甲·咯·嘧菌可能会降低辽棉23号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以及加大黄萎病发生风险,吡虫啉作为杀虫种衣剂可能会减少辽棉23号幼苗地下部干物质积累。
  • Chang Huihong
    China Cotton. 2025, 52(5): 75-7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4
    从棉花病虫测报工具、测报技术水平、信息发布及报送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介绍了山东省滨州市棉花病虫测报工作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棉花病虫测报工作中存在监测预警任务重、田间调查得不到保障、缺少经费等问题,影响棉花病虫测报工作开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 Li Tingting, Kong Wenting, Xie Jingang, Zhang Lianjun, Li Yuan, Liu Ning, Liu Xiaoning
    China Cotton. 2025, 52(3): 8-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38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观察并比较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及其亲本新棉1号(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的形态、发育历期,并通过Holling(霍林)Ⅱ模型拟合研究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异色瓢虫幼虫在发育历期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3龄、4龄异色瓢虫幼虫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的日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参数以及搜寻效应与取食非转基因棉棉蚜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取食表达dsAgCYP6CY3转基因棉棉蚜对异色瓢虫幼虫的发育历期、3龄、4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dsAgCYP6CY3转基因棉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Fan Chenghan, Zhu Xiangzhen, Luo Junyu, Gao Xueke, Wang Dong, Chen Liangliang, Patima Wumu’erhan, Cui Jinjie
    China Cotton. 2025, 52(3): 19-2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142
    为了明确河南省安阳市棉田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在棉花和玉米上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在棉花和玉米主要生育时期,对2种作物上的蚜虫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蚜茧蜂和蚜小蜂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安阳市棉花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5月24日至6月7日,6月7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38 052.00头;玉米上蚜虫的发生盛期在8月30日至9月25日,9月6日达到峰值,百株虫量达到13 444.33头。棉花上蚜小蜂发生高峰期主要为7月上中旬,滞后于蚜虫,7月19日峰值百株虫量为25.33头;棉花上蚜茧蜂数量少于蚜小蜂,在6月7日、6月15日、7月5日百株虫量均达2.67头。玉米上这2种寄生性天敌发生量少,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在棉田和玉米田对蚜虫实施生物防治时,应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底蚜虫爆发前期进行。研究结果为今后传统生物防治的开展及当地蚜虫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Yang Yunfeng, Xing Maode, Liu Chao, Geng Jun, Liu Ping, Lu Yajie, Li Hui, Liu Zuchen
    China Cotton. 2024, 51(12): 28-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85
    为探索经济、高效的棉花苗期害虫防治技术,于2020年研制了配套机械——小型棉花药种同播机,并使用该机械在春播棉田进行了药种同播防治苗期棉田蚜虫的颗粒剂效果筛选试验,融合形成棉花药种同播技术,于2021―2023年在山东省淄博市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示范。颗粒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药种同播方式下,每666.7 m2应用2%(质量分数,下同)吡虫啉颗粒剂3.0 kg或3%噻虫嗪颗粒剂3.0 kg防治春播棉田苗期蚜虫的效果较佳,药后21 d和28 d的防治效果均在75%以上。2021―2023年在淄博市的吡虫啉颗粒剂药种同播防治苗期蚜虫技术示范结果也显示,应用该技术可有效防治棉花苗期蚜虫28 d以上;2023年的效益对比示范结果显示,应用该技术较种衣剂+人工喷雾、人工喷雾分别减少喷雾防治3次、5次,防治成本分别降低30.00%、41.67%。综上所述,该技术是防治棉花苗期蚜虫的经济有效措施,可为我国颗粒剂应用提供技术借鉴。
  • Li Maochun, Xue Yingming, Rui Jianwen, Yang Huimin, Zhang Ling, Zhao Xia, Huang Airong, Wang Xuejiao
    China Cotton. 2024, 51(12): 49-5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79
    棉花虫害已经成为新疆南疆塔里木灌区发展优质、高产、低成本棉花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利用多年来新疆阿拉尔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二级站对棉花主要害虫发生发展的观测资料,总结了黄地老虎、棉铃虫、棉蓟马、蚜虫、棉叶螨、棉盲蝽、棉粉虱等在塔里木灌区棉田的主要发生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制定塔里木灌区棉花虫害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从而为当地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 Zhai Zhenping, Tian Ying , He Jianjun, Fan Aihua
    China Cotton. 2024, 51(11): 28-3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2
    扁秆荆三棱在新疆棉田的发生与快速繁殖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为科学选择药剂更好地防除棉田扁秆荆三棱,选用3种化学药剂[10%(质量分数,下同)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 WP)、38%苄嘧·唑草酮WP、30%草甘膦铵盐水剂(aqueous solution, AS)]采用兑水茎叶涂抹的方式防治棉田扁秆荆三棱,观察扁秆荆三棱受害症状和对棉花的药害,调查棉田杂草死亡情况和籽棉产量、铃重、单株结铃数和株数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种供试药剂对棉花均会产生药害;涂抹扁秆荆三棱后,接触10%吡嘧磺隆WP或30%草甘膦铵盐AS的茎叶先白化,并逐渐扩展至植株其他部位,白化的茎叶慢慢干枯直至整株死亡,而38%苄嘧·唑草酮WP并不能完全杀死全株;涂抹10%吡嘧磺隆WP或30%草甘膦铵盐AS的药后5 d防效即可达100.0%,且对根和块茎具有较好的防效,而涂抹38%苄嘧·唑草酮WP的药后30 d防效仅为61.3%。结果表明10%吡嘧磺隆WP和30%草甘膦铵盐AS是兑水涂抹防除棉田扁秆荆三棱效果较好的药剂。
  • Wang Zhaoxia, Wan Jinhong, Huang Zhenling, Zheng Yueying, Li 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1): 55-5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60
    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是确保棉花产量、品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概述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意义、山东省德州市棉花种植中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从棉花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减药增效等方面总结了当地棉花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结合当前棉花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 Liu Xinchao, Meng Yanhua, Zhang Yifan, Chen Wei, Du Xintao, Hu Hong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9-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1
    雾滴沉积参数是评估无人机喷洒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药液在叶片上的分布状况。快速准确地检测雾滴沉积参数,对优化无人机操作参数,提升棉田施药效率有重要意义。以高性能智能手机采集的图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1种基于Retinex+大津阈值分割算法(OTSU)的棉花叶片雾滴直接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复杂田间环境下保持高检测精度,其计算得到的棉花叶片雾滴覆盖率与真实雾滴覆盖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只有3.73%。本研究还对棉花叶片的多个局部区域进行了提取和检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局部叶片平均雾滴覆盖率和整张叶片雾滴覆盖率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利用局部平均雾滴覆盖率预测叶片整体雾滴覆盖率的可行性。这些工作为建立高效便捷的棉田雾滴沉积参数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 Sun Baichuan, Zhao Lihong, Zhang Yalin, Feng Hongjie, Wei Feng, Zhou Jinglong, Zhu Heqin, Peng Jun, Feng Zili
    China Cotton. 2024, 51(10): 15-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28
    为了明确棉花内生镰刀菌CEF-321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及机理,采用对峙培养法、对扣培养法、圆盘滤膜培养法测定CEF-321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强致病力菌株Vd080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在温室内采用滤液灌根接种法和固体菌剂基质接种法测试CEF-321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测定其对棉花叶片中胼胝质合成的诱导,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EF-321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代谢物对Vd080菌丝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EF-321固体菌剂基质接种和滤液灌根接种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9.08%和53.30%;CEF-321可诱导棉花叶片中胼胝质积累,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0等上调表达。这些研究结果初步表明CEF-321有用于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的潜力。
  • Tang Wenying, Zhang Jie, Li Xiangyang, Zhou Liping, Wang Shuwen, Guan Xiumin, Xiao Chunyan
    China Cotton. 2024, 51(10): 21-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40038
    为验证播后苗前和苗后除草剂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在山东省东营市鲁棉532棉田调查研究了5种除草剂配合使用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单产的影响。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盐碱地棉田阔叶杂草种类和数量多;在本研究条件下,所选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和苗后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明显低于禾本科杂草,且随着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8%仲丁灵乳油(EC)1 80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10%精喹禾灵EC 75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处理(D处理)的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数量低于其他处理,防除效果最好,8月8日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94.42%,9月5日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为67.86%;地上部鲜物质质量防效表现为D处理>B处理(48%仲丁灵EC 1 800 g·hm-2+108 g·L-1高效氟吡甲禾灵EC 48.6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C处理(35%甲戊·扑草净EC 1 312.5 g·hm-2+10%精喹禾灵EC 75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A处理(35%甲戊·扑草净EC 1 312.5 g·hm-2+108 g·L-1高效氟吡甲禾灵EC 48.6 g·hm-2+10%乙羧氟草醚EC 105 g·hm-2)。不同处理的棉花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仅B处理8月8日株高和9月15日单株果枝数,A、B、C处理9月15日单株结铃数,显著高于常规处理;各测验处理的籽棉单产与常规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中B处理最高,D处理其次。上述结果表明播后苗前除草剂甲戊·扑草净搭配苗后阔叶杂草除草剂乙羧氟草醚处理在本试验剂量下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不理想,而播后苗前广谱除草剂仲丁灵搭配乙羧氟草醚和禾本科杂草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或是精喹禾灵处理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棉花安全。
  • Wang Junduo, Liang Yajun, Gong Zhaolong, Liu Haiming, Yan Weilong, Zheng Juyun, Geng Shiwei, Diao Yuhe, Li Xueyuan
    China Cotton. 2024, 51(8): 27-3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04
    为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于2021-2022年以源棉8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试验,以当地习惯用肥为对照处理(CK),在对照施肥的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T1:菌临天下,T2:双澡菌露200,T3:酶力康)为试验处理,调查分析微生物菌剂对源棉8号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及冠层性状、纤维品质的影响。连续2年调查结果表明:T1处理的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地下部鲜物质质量、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质量均大于其他处理,整体表现为T1>T3>T2>CK;各菌剂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无截取散射均优于对照;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的纤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在2021年,T1处理下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较CK分别增加了4.5%、7.5%、3.0%、0.3%、15.8%。综上,T1处理的微生物菌肥(菌临天下)可增加源棉8号的干物质积累,优化冠层性状,并对纤维品质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可以在棉花生产中推广应用。
  • Su Feihong, Liu Ziqing, He Dan, Song Dongbo, Gu Aixing
    China Cotton. 2024, 51(8): 32-3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1
    本研究旨在鉴定不同海岛棉品系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并探究其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生长的影响。以抗枯萎病海岛棉材料06-146和感枯萎病材料新海14号的13个杂交后代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抗病性鉴定和2019年、2020年病田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具有相对稳定抗性的海岛棉品系;以筛选的不同抗性品系为材料,提取根系分泌物,通过接菌试验调查其对枯萎病菌st89菌丝生长和孢子繁殖的抑制作用;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3年病情指数及病情指数与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繁殖抑制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13个品系中仅10702为高抗品系,高抗和抗病品系占38.46%,感病品系占23.08%,耐病品系占38.46%。相关分析显示,室内与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室内抗病性筛选结果具有田间实际应用价值。抗病品系的根系分泌物对st89菌丝生长和孢子繁殖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在5.31%~32.42%和16.42%~35.96%;耐病品系的根系分泌物在接菌培养初期的2~3d抑制st89菌丝生长和孢子繁殖,随后转变为促进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0.56%~16.11%和-12.88%~17.72%;感病品系的根系分泌物则在培养的6d中均促进st89菌丝生长和孢子繁殖,促进率分别为4.56%~17.14%和5.00%~19.51%。相关分析显示,st89菌丝生长和孢子繁殖抑制率与相对病情指数相关非常紧密。本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抗枯萎病海岛棉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 Wang Qin, Cao Shuanzhu, Li Xiaojun, An Xiaolong
    China Cotton. 2024, 51(6): 57-5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67
    南疆小海子垦区“干播湿出”栽培技术的全面应用及作物布局变化导致棉花病虫害发生变化,通过对“干播湿出”棉田病虫害的跟踪调查,就目前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总结了本区域内“干播湿出”棉花苗期蓟马、蚜虫、棉叶螨、棉盲蝽、棉铃虫、花铃期蓟马、甜菜夜蛾、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等常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因时因地综合运用,可以达到提高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及获得理想防治效果、降低病虫为害损失率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总体目标。
  • Ma Xiaolong, Dou Zechen, Li Haoran, Hou Tongyu, Meng Yanhua, Han Xiaoqiang
    China Cotton. 2024, 51(5): 9-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3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规模化的种植模式使得农用无人飞机施药技术在新疆棉田得以迅速大面积的推广。 基于新疆棉田农用无人飞机研究使用现状,概述农用无人飞机在棉田施药等方面的典型成果,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与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农用无人飞机在棉花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Zheng Yixiang, Li Tailong, Luo Peng, Feng Hongzu
    China Cotton. 2024, 51(5): 34-37.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75
    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越冬成虫出蛰后不同时间的飞行能力,为牧草盲蝽越冬后的扩散区域预测研究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采用JIADUO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在人工气候箱内对越冬后5个日期的牧草盲蝽进行飞行能力测试,比较种群飞行率、飞行速率、总飞行时间和总飞行距离。结果表明,3月24日刚出蛰的成虫基本不能飞行;4月13日的飞行能力最强,种群飞行率为63.89%,平均飞行速率为1.687 km·h-1,总飞行距离为1.609 km,总飞行时间为0.970 h;4月3日的飞行能力次之;4月23日和5月3日飞行能力逐渐减弱。综上,牧草盲蝽越冬成虫的飞行能力与出蛰后的时间关系密切,随出蛰后时间的推移呈现先增强后逐渐减弱的趋势。
  • Ren Gaofeng, Zhu Tenghui, Yang Fan, Wen Wen, Zheng Huan, Zhang Yueping
    China Cotton. 2024, 51(5): 38-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9
    近年来棉叶蝉在长江流域普遍发生,严重威胁棉花生产。为了给棉田棉叶蝉科学防治提供依据,2023年在棉花网室内开展了7种常见内吸杀虫剂防治棉叶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质量分数,下同)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35 g·hm-2处理对棉叶蝉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佳,且施药后11 d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最佳,达98.9%。其次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有效成分用量168.75 g·hm-2处理,施药后7 d的校正防效为83.8%。其余5种药剂处理施药后7 d对棉叶蝉的校正防效较差,表现为70%吡虫啉WG(94.5 g·hm-2)>20%氟啶虫酰胺·30%吡蚜酮WG(168.75 g·hm-2)>20%烯啶虫胺·60%吡蚜酮WG(180 g·hm-2)>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45 g·hm-2)>25%吡蚜酮可溶性粉剂(112.5 g·hm-2),分别为76.0%、73.3%、68.5%、65.8%和6.7%。综上,可将呋虫胺与其他防治棉叶蝉效果优良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 Chang Huihong
    China Cotton. 2024, 51(4): 59-6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54
  • Guo Shijie, Bai Hongyan, Zhang Dongfeng, Yang Jinxia, Feng Zili, Feng Hongjie, Wei Feng, Zhou Jinglong, Zhao Lihong, Zhu Heqin, Mao Pengzhi, Zhang Yalin
    China Cotton. 2024, 51(4): 35-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13
    本团队开展了48株枯草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评测,筛选出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良好、具有促进棉花生长作用的Bacillus subtilis EBS03。本研究以EBS03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充分发挥EBS03菌株生长潜力。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的筛选,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进一步对EBS03菌株的培养温度、装液量、初始接种量、转速和初始pH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B.subtilis EBS03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7 ℃、装液量50 mL、初始接菌量4%(体积分数)、转速200 r·min-1、初始pH 7;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为甘露醇1.8 g、蛋白胨2.1 g和硫酸镁1.9 g,在此最优条件下,EBS03菌株发酵液的最高菌体含量为有效活菌数9.60×107 mL-1。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可为EBS03菌株的高效发酵奠定基础。
  • Wang Junduo, Gong Zhaolong, Liang Yajun, Diao Yuhe, Liu Haiming, Li Xueyuan, Guo Jiangping, Yan Weilong, Geng Shiwei, Zheng Juyun
    China Cotton. 2024, 51(2): 4-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05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源棉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021―2022年设计了随机区组对比试验。对照(CK)为当地常规施肥处理;T1:在对照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T2:在对照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双澡菌露200”;T3:在对照基础上,每次滴施微生物菌剂“酶力康”。通过2年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棉花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微生物菌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源棉8号的生长,提升整齐度、株高、果节数、花位和铃位,其中以T1处理促进棉花生长效果最为明显;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源棉8号的小区株数、单株结铃数、666.7 m2皮棉和籽棉产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表现为T1>T3>T2>CK,其中T1处理下棉花皮棉及籽棉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16.32%、19.60%。说明施用这些微生物菌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源棉8号植株生长,缩短生育期,还能协调其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皮棉和籽棉单产,其中以施用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效果最为明显。
  • Zhao Yunyun, Nasir Muhammad, Gao Xueke, Luo Junyu, Zhang Yinbao, Liu Jun, Zhang Wenbin, Wang Dong, Chen Liangliang, Zhang Kaixin, Cui Jinjie
    China Cotton. 2024, 51(2): 10-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11
    为了解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的繁殖过程、形态特性、发育动态和捕食行为,明确棉田星豹蛛形态特征及其捕食黑腹果蝇行为,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了其产卵孵化过程,对不同生长阶段幼蛛以及雌雄成蛛的形态、体质量进行测定,并观测其捕食黑腹果蝇的能力。结果表明:星豹蛛每个卵囊中平均孵化出的幼蛛为45头,一生可孵化出180头幼蛛;从幼蛛到成蛛时期,头胸部背侧的T形带是识别星豹蛛的典型特征;雌性和雄性成蛛的体长分别为7.02 mm和6.04 mm,体质量分别为32.33 mg和29.08 mg,不同生长阶段的体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从5龄至成蛛时期,24 h内星豹蛛对黑腹果蝇的捕食数量显著增加,且雌性星豹蛛的捕食能力高于雄蛛。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游猎型蜘蛛、保护和利用天敌蜘蛛资源、利用星豹蛛等游猎型蜘蛛防治农林有害生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Zhao Lihong, Zhang Yalin, Feng Zili, Wei Feng, Feng Hongjie, Zhou Jinglong, Zhu Heqin
    China Cotton. 2024, 51(1): 11-1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126
    为明确中棉 113 对不同黄萎病菌株的抗性,采用源于新疆、河北和河南的11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株,在温室条件下采用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对中棉 113 抗病性进行鉴定,分析中棉 113 对不同致病型菌株的抗性,以及发病情况与生物量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播种后 50 d,中棉 113的病情指数为 19.15~34.82,说明中棉 113 对这11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达到抗或耐水平。 此外,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株侵染中棉113对其生物量指标的影响不同,对棉花株高、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和根冠比的影响不显著,而对根长、地下部鲜物质质量存在显著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中棉 113 病情指数与地下部鲜物质质量、根冠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上部鲜物质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将中棉 113 的黄萎病发生情况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其黄萎病抗性,这些结果可为中棉 113 适宜种植区域的划分提供参考。
  • Yu Lingya, Guo Dong, Cao Xiufen, Chang Huihong, Cao Zeng, Li Peiling, Zhu Junsheng
    China Cotton. 2023, 50(12): 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84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棉花病虫发生为害情况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对产业发展及病虫害科学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总结了 2013―2022 年山东省棉花病虫害发生与防控情况,分析了病虫害发生特点,并概括了棉花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 Zhu Yuyong, Zhao Bingmei, Cui Chunyang, Wei Guiying, Zuo Li, Xiong Jin
    China Cotton. 2023, 50(12): 6-1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80
    为明确利用氨基寡糖素增强棉花自身抗逆性,辅以乙蒜素杀菌协作来缓解棉花黄萎病蔓延危害方案的效果,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防控技术,2021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第七师130团、第八师143 团设计25%(质量分数,下同)寡糖·乙蒜素微乳剂1 000倍液于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各喷雾1 次和5%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于苗期、蕾期、花铃期各喷雾1次+头水、初花期每666.7 m2用80%乙蒜素乳油100 mL各滴施1次2 种处理方案,并设空白对照(喷施清水),开展了药后苗期、蕾期、花铃期农艺性状调查和蕾期、花铃期和收获期黄萎病病情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2 种用药方案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均无显著影响,收获期5%氨基寡糖素1 000倍液喷施3次+80%乙蒜素滴施2次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为71.44%,25%寡糖·乙蒜素1 000 倍液喷施3次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为47.17%。表明新疆棉花生产中,苗期、蕾期、花铃期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倍液各喷雾1次+头水、初花期每666.7 m2用80%乙蒜素乳油100 mL各滴施1次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较好。

  • Ma Xiaojie, Song Kangyan, Zhao Lihong, Zhang Yalin, Wei Feng, Feng Hongjie, Zhou Jinglong, Zhu Heqin, Feng Zili
    China Cotton. 2023, 50(6): 38-4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84
    为了筛选出适合轧花废弃物发酵的腐熟剂,以仅添加自来水为空白对照,比较6种腐熟剂进行轧花废弃物的发酵效果试验。6种腐熟剂处理分别为在50 g轧花废弃物中加入推荐用量的“沃宝”腐熟剂0.05 g、“君德”腐熟剂0.167 g、“人元”腐熟剂0.167 g、“欧克”粉剂0.05 g、“欧克”液剂0.05 mL、“发粪宝”腐熟剂0.025 mL。结果:添加腐熟剂能显著提高轧花废弃物的腐熟率,其中“欧克”粉剂(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有效活菌数≥5.0亿·g-1)、“人元”腐熟剂(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有效活菌数≥0.5亿·g-1)处理在发酵后21 d的腐熟率分别达到59.84%和59.46%,与空白对照相比腐熟率提高了24.44和24.06百分点。试验结果表明“欧克”粉剂、“人元”腐熟剂更适用于轧花废弃物发酵。
  • An Zhe, Ma Yan, Gao Xueke, Luo Junyu, Cui Jinjie, Wang Li, Zhu Xiangzhen
    China Cotton. 2023, 50(6): 18-2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48
    为了深入了解棉蚜中氨基酸组成,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不同翅型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蚜进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翅型棉蚜中均检测到相同的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11种。在若虫时期,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无翅蚜无显著差异;在成虫时期,与无翅蚜相比,有翅蚜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了1.5倍,脯氨酸、甲硫氨酸等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2个发育时期,有翅蚜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无翅蚜,而有翅蚜的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无翅蚜;有翅成蚜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无翅成蚜显著上升0.65倍。推测有翅成蚜脯氨酸与甲硫氨酸含量较无翅成蚜的增加与有翅蚜抗逆性增强有关,而有翅棉蚜体内精氨酸含量较无翅棉蚜低可能与其繁殖力低有关。这些结果可为棉蚜翅型分化分子机理研究及其防治提供参考。
  • Zhu Jintan
    China Cotton. 2023, 50(5): 35-3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32
    虫害是棉花种植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如果对其防治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在棉花虫害防治中,精准的棉花生长环境信息和虫害信息是重要的参考,但是,当前棉花种植中对于虫害信息的获取,主要是依托人工调查,其效率和精准度相对较低。因此,结合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等技术体系,开发了棉花虫害预防系统。该系统运行主要依托智能监测小车和无人机巡检,以虫害和棉花生长的相关参数为对照,对录入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对比,为棉花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精准度高的线上系统支持。
  • Ding Lili, Li Xianchao, Yu Lu, Ma Jiangfeng, Zhao Bingmei
    China Cotton. 2023, 50(5): 1-3.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29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各垦区中心测报站监测调查数据汇总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发生原因,为做好兵团棉花病虫害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Zhang Bo, Dong Hongqiang, Cao Fei, Wu Shu, Ma Yajie, Ma Yan, Ma Xiaoyan
    China Cotton. 2023, 50(4): 20-24. https://doi.org/10.11963/cc20230026
    摘要:50%(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下同)丙炔氟草胺可湿性粉剂(wettable powder, WP)是一种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为了探索其在新疆南疆棉田防除杂草、增产等方面的效果,于2020年以新陆中37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对照药剂330 g·L-1二甲戊灵乳油(emulsifiable concentrate, EC)742.5 mL·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人工除草和清水喷雾为对照处理,探索喷施不同剂量丙炔氟草胺WP 45.0 g·hm-2(低剂量)、75.0 g·hm-2(中剂量)、90.0 g·hm-2(高剂量)、150.0 g·hm-2(超高剂量),对棉田杂草株防效、鲜物质质量防效、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50%丙炔氟草胺WP均可以防除新疆常见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尤其对棉田优势杂草龙葵的防除效果优于二甲戊灵EC。在施药后30 d、45 d和70 d,丙炔氟草胺WP对龙葵株防效分别不低于87.5%、92.9%和93.4%,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处理和人工除草。各处理对禾本科杂草鲜物质质量防效相当,而对阔叶杂草鲜物质质量防效为丙炔氟草胺WP(83.5%~92.7%)>人工除草(79.0%)>二甲戊灵EC(45.9%),总草鲜物质质量防效丙炔氟草胺WP和人工除草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二甲戊灵EC。使用不同剂量丙炔氟草胺WP的棉花单株有效铃数、铃重、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150.0 g·hm-2丙炔氟草胺WP处理的小区棉花株数最低,清水对照(未进行化学防除和人工除草)籽棉产量最低为4 712.3 kg·hm-2。试验中所有处理的棉花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因此,50%丙炔氟草胺WP按照45.0~90.0 g·hm-2使用,在防除棉花田间杂草的同时对产量和品质等影响较小。
  • Yao Chengceng, Zheng Yixiang, Gou Changqing, Feng Hongzu
    China Cotton. 2023, 50(3): 6-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63
    旨在探明短时高温对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不同虫态存活及生殖的影响,为其夏季高温频发背景下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将在25 ℃(对照温度)饲养的牧草盲蝽卵、各龄若虫、成虫经历短期高温(33、36、39、42、45 ℃)暴露处理(卵处理时间为1、2、3 h;33、36、39、42 ℃处理若虫及成虫的时间为2 h;45 ℃处理各龄若虫的时间为1 h,处理成虫的时间为2 h)后在25 ℃下饲养观察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及历期、成虫存活率、寿命、雌虫产卵前期及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并构建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卵的孵化率在33~36 ℃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42 ℃处理下显著降低;在45 ℃下暴露2 h降低为6.33%,暴露3 h降为0。经45 ℃处理1 h,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若虫发育历期较对照显著延长1.07 d。成虫在33~36 ℃高温下暴露2 h,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产卵量受影响较小;在39 ℃高温下暴露2 h后雌雄成虫存活率显著下降;45 ℃处理2 h雌虫存活率、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和雄虫存活率、寿命均和对照差异显著。由不同高温暴露下种群生命表可知,33~45 ℃高温暴露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均小于25 ℃对照,其中牧草盲蝽在45 ℃高温暴露后种群趋势指数为0。综上,在高温暴露下,牧草盲蝽卵孵化率随处理时间延长及处理温度升高而下降,若虫存活率降低;成虫在高温处理下寿命和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成虫的耐热能力强于若虫;雌虫在高温下表现出产卵前期延长、产卵量降低的现象。
  • China Cotton. 2023, 50(3): 24-28.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99
    为了解黄河流域棉花品种抗病性水平,根据2015―2021年国家审定黄河流域的53个棉花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数据,分析了该时期国家审定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对黄萎病和枯萎病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2015―2021年各年审定品种整体抗枯萎病性和抗黄萎病性稳步提高,各年度平均枯萎病相对病情指数达到抗或是高抗级别,各年度平均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波动降低,且均在耐病级别。可见,其间审定品种抗枯萎病性相对较好,而抗黄萎病性相对较差。针对品种的抗病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今后应加强抗黄萎病棉花品种的选育工作,同时做好棉花黄萎病的监测和防控。
  • Li Yue, Zhu He, Shan Ying, Wang Zisheng
    China Cotton. 2023, 50(2): 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21
    棉蚜Aphis gossypii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威胁产量。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是防治棉蚜的常用杀虫剂。但因长期使用,我国各地棉蚜已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就棉蚜在我国三大棉区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水平以及抗药性机理进行归纳,为后续防治棉蚜中合理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Gao Yongjian, Liao Jin, Fan Shunyang, Teng Chunhong
    China Cotton. 2022, 49(12): 17-21.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17
    为明确苯嘧磺草胺与氟啶草酮混配的除草作用及对棉花的安全性,从而为新疆棉田杂草防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以生产上常用的42%(质量分数,下同)氟啶草酮悬浮剂288.0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二甲戊灵乳油950.00 g·hm-2为药剂对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70%苯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单用及其与42%氟啶草酮悬浮剂和33%二甲戊灵乳油混配对棉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并评价其对棉花的安全性。结果显示: 苯嘧磺草胺15.75~42.00 g·hm-2+氟啶草酮216.00 g·hm-2+二甲戊灵950.00 g·hm-2 处理对新疆棉田常见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优异, 明显优于二甲戊灵单剂950.00 g·hm-2 处理。在添加一定量苯嘧磺草胺的情况下适当减量使用氟啶草酮的除草效果与常用剂量氟啶草酮相当,且用于新疆棉田土壤处理对棉花安全。
  • Geng Lige, Lu Xiuyun, Qie Yanmin, Wang Xindong, Sun Juan, Niu Xuejing, Wang Lina
    China Cotton. 2022, 49(11): 1-6.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41
    海岛棉具有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逆等优点,创制带有海岛棉优异基因的棉花新种质,一直是陆地棉种质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海岛棉染色体置换系与陆地棉随机交配群体是具有陆地棉背景而携带众多海岛棉基因的遗传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为筛选抗、耐棉花黄萎病的新种质,采用温室苗期切根接种法和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对海岛棉染色体置换系与陆地棉随机交配群体RMBUP-C4S5的148个株系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温室苗期切根接种法鉴定结果显示,鉴32、鉴49、鉴59、鉴62、鉴78、鉴83、鉴84和鉴85共8个株系表现为耐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相对病指)为30.0~33.9,占鉴定株系的5.4%;抗黄萎病对照中植棉2号相对病指为34.1,高于上述8个耐黄萎病株系,表现为耐黄萎病。对8个苗期耐病、8个感病的RMBUP-C4S5株系进行田间病圃成株期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鉴78、鉴85表现为抗黄萎病,相对病指分别为14.3和13.0,低于当年中植棉2号相对病指22.3;鉴19、鉴49、鉴83、鉴124和鉴143均表现为耐黄萎病。鉴49、鉴78、鉴83和鉴85在苗期耐黄萎病,在成株期表现为抗或耐黄萎病,可作为优异抗黄萎病种质和品种改良利用的新资源。
  • Ding Lili, Li Xianchao
    China Cotton. 2022, 49(8): 1-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24
    介绍了202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重大病虫害前期发生情况,结合当前气候特点、作物结构等因素,分析下阶段病虫害发生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花铃期防病虫、保蕾铃提供参考。
  • Liu Binglei, Yang Bin, Zhao Ruiyuan, Guo Lili, Long Xiping, Li Caihong
    China Cotton. 2022, 49(8): 17-20.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087
    为了明确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3种单剂即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高、中、低常用剂量作为药剂对照,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开展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制剂高(4.4 g·kg-1)、中(3.3 g·kg-1)、低(2.2 g·kg-1)用量的种子包衣处理防治棉花立枯病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3个剂量的防治效果表现为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50 g·L-1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其中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在高剂量时防治效果达到84.03%;各处理对棉苗生长安全。以上结果可为应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花立枯病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