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09-15
  

  • 全选
    |
    研究与进展
  • 吴巧雯, 宋 洋, 张 锐, 王 远, 郭三堆
    棉花学报. 2008, 20(5): 323-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Y18R×P30A杂交F1代自交材料播种后根据雄蕊形态学判断其育性,然后分别提取可育和不育材料现蕾3~5 d的幼蕾总RNA。通过抑制差减杂交的方法获得来自棉花恢复系的EST序列之后,以该EST序列设计引物再做5’和3’RACE,从而获得其全长cDNA序列。由于该基因来源于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恢复系Y18R,并且编码39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因此,将其命名为GH18Rorf392。该基因的5’端是一个全新的序列,3’端含有26S rRNA序列。该基因可能对研究棉花育性相关功能有帮助。
  • 赖童飞, 贾银华, 杜雄明
    棉花学报. 2008, 20(5): 33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饱和酚法提取了棉纤维发育突变体胚珠的全蛋白以及种子水溶性蛋白,比较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棉花胚珠蛋白含量的变化。通过对野生型和纤维突变体全蛋白的SDS凝胶电泳图谱的比较分析,在二倍体棉种的突变体及其野生型间找到了三条可能与表皮细胞分化相关的差异蛋白条带,在种子水溶性蛋白中则发现了五条差异条带,为进一步研究与棉纤维分化相关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 狄佳春, 许乃银, 陈旭升, 吴巧娟, 肖松华, 刘剑光, 殷剑美
    棉花学报. 2008, 20(5): 335-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对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的31个棉花品种(系)的棉大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另外还研究了叶片茸毛密度性状与棉大卷螟发生为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与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转基因抗虫棉相比,不抗虫的常规棉百株卷叶螟数、百株卷叶数、卷叶株率分别是转基因抗虫棉的11.1,7.2和4.6倍;品种(系)间叶片茸毛密度差异明显,对棉大卷叶螟来说,光叶与叶片密生茸毛都是一种形态抗性。
  • 张文静, 周治国, 胡宏标, 王友华
    棉花学报. 2008, 20(5): 342-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3类基因型4个棉花品种,研究季节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伏前桃、伏桃、早秋桃和晚秋桃纤维POD、IAAO活性的动态变化依次下降,蔗糖合成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之相反。对于伏前桃和伏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高,有利于纤维素累积特性的优化和高强纤维的形成;早秋桃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高于伏前桃,且纤维素累积特征较优,最终纤维强度较伏前桃高;随着日均温降到20℃以下,棉株的衰老,晚秋桃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峰值后移,纤维比强度增长幅度大幅降低。棉花季节桃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差异是导致纤维素的累积特性及纤维比强度差异形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 姜 伟, 朱宏波, 何觉民
    棉花学报. 2008, 20(5): 348-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ISSR分子标记对48份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1条引物,这11条引物共扩增出92个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8.3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带77个条带,多态率达83.70%。UPGMA聚类分析显示,48份材料的相似性系数(GS)变化范围在0.27~0.93之间。聚类将48个种质资源划分为 4个大类(GS=0.55),湛江野生棉、廉江野生棉与其它品种在遗传上有很大差别,属于较原始类型,归为一类;长绒棉与陆地棉品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也单独归为一类;其它不同省份的陆地棉品种在遗传上有较高的相似性,归为其它类型。分析结果表明,ISSR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 是一种较好的遗传分子标记,适宜于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张燕红, 黄乐平, 周小云, 王冬梅
    棉花学报. 2008, 20(5): 354-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花粉为受体,利用农杆菌真空渗透法将外源Susy基因转入新陆早19,对转化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在45%蔗糖浓度的花粉悬浮液中能维持适当渗透压,破损率最低;在-80 Pa压力下,菌液OD600值在0.6~1.2范围内,真空渗入时间在15~25 min内,能维持较低花粉破损率及较高瞬间转化率;对自然花粉、农杆菌浸染的花粉及农杆菌真空渗透的花粉,分别进行GUS瞬时检测,未抽真空的花粉未被染色,而辅助真空处理的花粉部分变成蓝色,后将其授粉于已去雄的柱头上,观察到花粉管的伸长,说明抽真空后部分花粉仍有活力。
  • 贾变桃, 沈晋良
    棉花学报. 2008, 20(5): 359-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浸叶法测定了江苏和河南等地甜菜夜蛾种群对几种作用方式新颖的新型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溴虫腈、虫酰肼、甲氧虫酰肼及呋喃虫酰肼的敏感性,尽管大多数种群对这些杀虫剂处于敏感阶段,但首次监测到江宁和射阳两个种群已对阿维菌素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10.4和14.2倍),另一个丰县种群对茚虫威也具有低水平的抗性(6.8倍)。测定结果可以为甜菜夜蛾的抗性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许 楠, 张慧霞, 杨家荣, 李 艳
    棉花学报. 2008, 20(5): 364-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泾阳菌系被定为致病性最强的生理Ⅰ型,本试验采用营养亲和性的方法对陕西关中地区采集的18个菌株以及陕西省植保所提供的新疆和田菌系、陕西泾阳菌系和河南安阳菌系进行了研究。经不同氮源利用的鉴定,结果为:21个菌株共获得364个nit突变株,其中nit1 289个,占总量的79.40%;nitM 72个,占总量的19.78%; nit3仅有3个。经营养体亲和性配对测试,21个菌株可分为3个营养亲合群(VCGs)。 新疆和田菌系属于亲合群2(VCG2),河南安阳菌系属于亲合群3(VCG3)。其余的18个菌株属于亲和群1(VCG1)。B18没有产生突变体。且发现不同菌株营养体亲和产生的亲和带形态有差异,且具一定稳定性。由此可见, 造成陕西关中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主要致病菌属于VCG1
  • 王登伟, 黄春燕, 张 伟, 马勤建, 赵鹏举
    棉花学报. 2008, 20(5): 368-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获取棉花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单叶和冠层关键生育时期的反射光谱,与其相应的单叶叶绿素含量(CHL.C,下同)和冠层叶绿素密度(CH.D,下同)进行多元统计的逐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冠层CH.D在其反射光谱762 nm波段处的相关系数达最大值(RCH.D=0.8134**,n=94);对于一阶微分光谱,单叶CHL.C和冠层CH.D的敏感波段均发生在750 nm波段处,基于750 nm波段的微分数值,建立了棉花CHL.C和CH.D线性相关模型(RCHL.C=0.7382**,RMSE=0.1831,n=66;RCH.D =0.9027**,RMSE=0.3078,n=94),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精确提取反映棉花生长状况的叶绿素信息提供了依据。
  • 崔爱花, 毛树春, 韩迎春, 李亚兵, 范正义, 王国平, 王香河
    棉花学报. 2008, 20(5): 372-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在一熟棉田设裸苗移栽、钵苗移栽和直播3个处理,在麦棉两熟裸苗移栽棉田设置地膜覆盖和不覆盖两个处理,在移栽后40 d内分次取样测定棉花功能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移栽棉花由于移栽时根系受损,存在明显的缓苗期,缓苗期内功能叶片三种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先升高而后下降或趋于平稳变化;CAT、POD较SOD对逆境的反应敏感,其活性当处于逆境时快速升高,逆境解除时就迅速下降;地膜覆盖有利于缩短移栽缓苗期,促进棉苗早发。
  • 李伶俐, 房卫平, 马宗斌, 谢德意, 杜远仿, 张东林
    棉花学报. 2008, 20(5): 379-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田条件下,采用施尿素225 kg·hm-2、300 kg·hm-2两个水平和施氯化钾0 kg·hm-2、120 kg·hm-2、195 kg·hm-2三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组合对短季棉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钾水平下,高氮比低氮的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略有提高,高氮比低氮的增产效应随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的肥效随钾肥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施钾的比不施钾的光合能力、产量和纤维品质均显著提高;不同施钾处理间子棉产量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95 kg·hm-2组合产量最高。在充足的氮肥条件下,保证适量钾肥的供应,维持氮钾平衡对提高短季棉的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和纤维品质极为重要。
  • 专题与述评
  • 李成伟, 丁锦平, 刘冬梅, 周瑞阳, 李付广
    棉花学报. 2008, 20(5): 385-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 研究简报
  • 韩新才, 彭坤波, 李喜书, 石章鹏
    棉花学报. 2008, 20(5): 391-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为了开发农抗120与多菌灵混配杀菌剂新品种,在室内用平皿菌落直径法测定了农抗120与多菌灵混配对棉花枯萎病菌的联合毒力与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农抗120和多菌灵对棉花枯萎病菌EC50值分别是407.4 mg·L-1和574.5 mg·L-1 ,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农抗120;农抗120与多菌灵以1:1~2:1混配增效系数(SR)为1.99~2.19,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其中,农抗120与多菌灵1∶2混配增效系数最大,达2.19,为最佳混配增效比例。实验结果为混配杀菌剂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秦鸿德, 张天真
    棉花学报. 2008, 20(5): 394-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棉花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的遗传规律, 利用四交分离作图群体泗棉3号/苏12//中4133/8891的273个F2:3家系为材料,用MAPQTL5.0软件及区间作图方法(IM), 对棉花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进行了QTL分析。检测到3个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 分别位于染色体D6、D8和A10, 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4.3%, 4.5% 和5.2%。检测到3个与光合速率相关的QTL, 位于D5、D6和A11染色体, 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3.8%,7.4% 和8.4%。两个性状所有QTL的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本研究定位的棉花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QTL均是首次报道,可尝试应用于高光效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张荣志, 王省芬, 马峙英, 张桂寅, 迟吉娜
    棉花学报. 2008, 20(5): 399-封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课题组积累的数据信息和网上公用数据库中有关棉花分子生物学数据,采用MySQL为后台数据库,以Apache+PHP为环境,在Linux操作系统下实现了棉花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和wwwBLAST的本地化服务。在脱机状态下使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使得数据查询和序列比对更加方便、快捷、稳定和安全,而且增强了针对性。数据库最终以局域网的形式发布,通过授予权限可向同行提供利用。本课题组在棉纤维品质、黄萎病抗性等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中使该数据库得到初步应用。